2012年的第一場雪,來得有點早,來得有點突然,也來得比往年來得更猛一些。一位住在北京某小區(qū)的老媽媽,見商場看門老頭衣衫單薄,盡管并不相識,還是動了惻隱之心,從家里找了件穿不著的舊棉衣送給了他。那場雨雪過后,看門老頭要回家鄉(xiāng)了,特意找到老太太,遞上一張寫在一頁小學生作業(yè)本上的字條:
冬舍棉,夏施單,
良善之心日月鑒。
秋冬交際收夾襖,
強似三春綾羅穿。
一夜雨雪突然降,
全賴此衣擋風寒。
素不相識不圖報,
僅以拙句聊奉還。
——在露天看店的河南老頭恭呈送衣人,聊表謝意。
老媽媽的子女看到這張字條,“很意外,很感動”,就把它拍成照片放在網上,并附言說:“不要看不起身邊那些不起眼的人,尊重和關愛他人,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值夜班等稿子的時候,我無意間瀏覽到這段文字和圖片,心有所動,就輕點鼠標“分享”了。第二天打開電腦,忽然發(fā)現很多人在@我,此后的100多個小時里,不斷有人轉發(fā)這條微博。入冬之際,兩位素昧平生老人的相互給予,成就了一段廣為傳揚的溫情故事。
可能,美好的生活就是由這些平凡的感動連綴而成,只要更多的人愿意拿出更多的善意與真誠。也許,豐富的寶藏就在我們雞鳴狗吠的院落里,只要我們悉心從一粥一飯、一草一木、一絲一縷中去整理和發(fā)掘。
上周二天氣不錯,驅車到東辛屯轉了一圈,我們是奔著那碗面條去的。
東辛屯是北京市大興區(qū)一個普普通通的平原村,既沒有依山傍水的景致,也沒有特色種植的果蔬,這些年眼瞅著別的村游客來了一撥又一撥,票子掙了一摞又一摞,不能不叫人眼熱。在“一村一品”建設中,東辛屯“兩委”一班人由村里的上千畝強筋小麥示范田想到了手搟面。干練的大學生村官對我們說:“咱這兒產麥子,手搟面那是餐桌上的當家飯,幾乎家家戶戶女主人都搟得一手好面?!庇谑牵謇餂Q定打出“老娘手搟面”的旗號招徠游客。搞比賽、亮絕活、翻新花樣,一番內功練下來,東辛屯的手搟面已經是面有五色,鹵有數樣,名聲也越傳越遠。今年十一長假期間,來村里吃手搟面的游客有八千多人,東辛屯一下子火了。采訪那天端到我們面前的手搟面是用西紅柿、胡蘿卜、紫甘藍、菠菜榨汁和出的面,五彩斑斕,看著就叫人口舌生津。
正聊著,村黨支部書記楊光急匆匆從醫(yī)院趕回來,35歲高高大大的漢子,“三高”指標高得驚人,已經打了一個月吊瓶了。“累的,從無到有撲騰起這一攤子容易么?”村里的餐館老板們都這么說。
好在“老娘手搟面”名聲打出去了,前不久,央視《舌尖上中國》續(xù)集已經在東辛屯拍攝完畢,年底即將播出?,F在,我們正張羅民俗婚禮和鄉(xiāng)土文化演出等項目,游客來了,不光要有的吃,還要有的看、有的玩。楊光對東辛屯的快速發(fā)展信心滿滿。
沒資源的東辛屯做出了自己的品牌,有產品的營坊村把蘋果做成了名片。
北京蘋果數昌平,說起昌平蘋果繞不開營坊昆利果品專業(yè)合作社。從春到秋,本刊全程關注著昆利有機蘋果的整個生產過程。在昆利的有機果園內,我們看到,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完備的設施,以及生產的精細化程度令人無可挑剔。昆利的有機蘋果是摘著吃的,并不裝箱賣。直到體驗了采摘,記者才落筆撰寫這一期“特別關注”的稿件,向讀者報告北京最好的蘋果是怎么生產出來的。
把傳統(tǒng)變成資源,把資源作成特色,把特色培育成精品,現代農業(yè)工作者就這樣精益求精地提升著產業(yè)水平,續(xù)接著產業(yè)鏈條,改變著產業(yè)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