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內容(mental content)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對意向性概念的“射箭”隱喻和亞里士多德首次對質料范疇的哲學思考構成其思想淵源;中世紀時期經院哲學家對意向術語的認知分析和創(chuàng)造性使用構成其語詞淵源;近代哲學家笛卡爾對思維和感知覺的描述、康德的先驗分析思想和直觀理論、黑格爾的思維形式與思維內容同一的辯證邏輯思想構成其認識論淵源;布倫塔諾獨特的意向性理論以及其弟子的相關理論構成其理論淵源。隨著當代自然科學之間的跨學科研究縱深發(fā)展,當代心理內容研究呈現出多學科、多視角的多元化研究局面。
一、當代心理內容研究的主要基礎性問題
心理內容研究是當代意向性研究的一個特殊面向。從心理語義學、哲學解釋學切入的論者認為,意向性就是心理符號的意義即心理語義性問題。站在認知科學、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科學立場上的論者認為,意向性問題主要是表征問題。表征的特征就是“關于性”,即表征總是指涉它之外的事態(tài)。而持認識論和邏輯學視角的論者則把意向性問題歸結為心理內容問題(或簡稱為內容問題),因為意向性就是心理有特定的意向狀態(tài),而有這些狀態(tài)就是有特定的態(tài)度和相應的內容,因此他們著重研究心理內容的基礎、條件、轉換過程和加工方式等。
當代心理內容研究是傳統(tǒng)意向性研究的繼續(xù)與深化。一方面,當代諸多心靈哲學家在研究起點上大多以命題態(tài)度問題為出發(fā)點,并以命題態(tài)度的傳統(tǒng)研究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從而展開對內容基礎性問題的研究。當代心理內容研究綱領主要包括以下基礎性問題:(1)主體問題;(2)本質問題;(3)表征問題以及錯誤表征問題;(4)真之條件問題;(5)因果性問題;(6)自然化問題;等等。
內容主體問題是傳統(tǒng)意向性研究的重點,目前主要有二元論、還原論、功能主義、解釋主義、取消主義等理論。內容本質問題,即內容究竟是什么?內容是否存在?如何存在?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觀點,當代主要有外在主義或寬內容、內在主義或窄內容、內容二元論、內容本質主義等主張。表征問題主要包括表征概念問題,心靈表征理論、表征與表征為的關系問題、表征的形而上學問題等。表征問題是認知科學中最關鍵的基礎性問題之一。表征概念問題在我們模擬和解釋認知機制中是必不可少的①。心靈表征理論者如福多、菲爾德、卡明斯等人通常接受心理表征內容的自然主義描述,但是這些自然主義描述方案對錯誤表征問題(也就是析取問題)仍然爭論不一,這使得“析取問題已經引起了一個研究領域”②。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還引發(fā)了認知動力學的相關問題,而且越來越多的認知科學家和哲學家已經認識到,表征觀念應該以更直接的、物理的術語來模擬和重構認知。當代強表征主義觀點認為,對于一個知覺經驗來說,具有某種現象特征就恰好是對它來說具有某種表征內容,但強表征主義遇到了兩個問題,即雙重面相問題和副本問題③。內容的真之條件問題也就是內容的真假或真值賦值問題,主要針對的是各種命題態(tài)度或意向狀態(tài)的真之條件或可滿足條件等問題,并且往往與邏輯論證密切相關聯。關于內容的自然化問題主要解決:內容在自然界的秩序中有無地位?能否用自然主義術語、物理主義原則來說明內容?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內容自然主義描述方案,主要有德雷斯基的信息論描述方案、米利肯的目的論描述方案、福多的思維語言描述方案。另一
*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當代西方心靈哲學中的心理內容研究”(項目編號:11CZX051)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方面,除了以上有關內容的基礎性問題的一般研究以外,當代學者還對內容的特征問題(如規(guī)范性、透明性、因果相關性等)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
在規(guī)范性問題上,在當代心靈哲學和語言哲學中,意義和心理內容具有一個規(guī)范維度,這個規(guī)范維度是思想和意義的一個必要條件。正是這些規(guī)范條件阻止將語義學的內容和心理的內容還原到自然主義屬性或因果屬性④。重要的是,心理內容和態(tài)度的規(guī)范本質主義成為當代內容規(guī)范性問題研究的主流。規(guī)范本質主義是有關具有命題內容的、或簡單命題態(tài)度的意向狀態(tài)的一個理論,并且該理論認為,能被以規(guī)范術語理解的這種狀態(tài)有兩個維度,即態(tài)度成分和內容成分⑤。內容成分的規(guī)范性能以兩種不同方式來理解,即作為有關語言學意義的一個論題或作為有關心理內容的一個論題。態(tài)度成分的規(guī)范性在于針對某個心理內容而采用的特定態(tài)度所相關的規(guī)范要求和正確性條件。一些學者(特別是Zangwill等人)已經辯護所有的命題態(tài)度應該根據這樣的條件來被理解,而其他人認為不同于信念的態(tài)度規(guī)范性能被還原為與相信相關的規(guī)范性。Ralph Wedgwood認為,根據規(guī)范原則,心理內容和態(tài)度以它們各自的本質而被理解。Nick Zangwill則進一步強調有關命題態(tài)度規(guī)范本質主義中心理東西的規(guī)范本質的重要性。Paul Boghossian也辯護這樣的觀念:即信念是根據其認為它正確的構成規(guī)范而被理解的,并且這些信念的定義特征是根據該規(guī)范來支配的。David Velleman和Nishi Shah也以不同的理由來辯護這樣的觀念。戴維森、克里普克、Michael Morris以及Robert Brandom等人也發(fā)展了心靈哲學和語言哲學中的這種傳統(tǒng),并且使之在近二十年來處于主導地位。
當代內容透明性問題研究被分成兩部分,即“相似性的透明性”和“差異性的透明性”。傳統(tǒng)觀點認為:(1)如果一個思考者的標記思想中的兩個思想擁有相同的內容,那么該思考者必定能先天地知道這兩個思想擁有其各自的內容;(2)如果一個思考者的標記思想中的兩個思想擁有不同的內容,那么該思考者必定能先天地知道這兩個思想擁有其各自的內容。這里的“先天地”是指“獨立于外在經驗”。Paul Boghossian指出這種傳統(tǒng)透明性問題的不足:第一,當心理內容違反這些透明性論題中的一個或兩個時,就會污染了推理錯誤和事實錯誤之間的不同。第二,在柏奇和普特南意義上,心理內容的反個體主義構念也違反了這兩個透明性論題⑥。
在心理因果關系問題上,我們通常假定一個人的思想內容因果地影響他外在的物理行為。但從哲學角度看,它們的前提假定引發(fā)了當代許多有爭議的問題。第一個假定:存在心理因果關系,就會導致金在權所提出的因果排斥問題。第二個假定:人們心理狀態(tài)的內容是因果地相關于它們的行為的,這從心理內容外在主義視角中看是有問題的。第三個假定:我們對我們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有優(yōu)越通道,這在外在主義論題看來也是有問題的。因為,正如外在主義所認為的,如果我們的一些心理狀態(tài)的內容是部分地由經驗狀態(tài)所決定的,那么不清楚的是:主體如何能擁有他們心理狀態(tài)的完整知識而無需作出經驗觀察⑦。另外,由于內容的因果相關性問題是其在解釋行為方面由內容的作用中所引發(fā)的,因此,在內容解釋作用問題上,有觀點堅持認為,內容的解釋相關性在于它隨附于計算狀態(tài)的形式屬性。近年來在這領域研究頗深的學者們一方面關注相關因果理論的發(fā)展,另一方面關注相關因果理論的應用。
二、當代心理內容研究的流派眾多且爭論不斷
首先,從內容的本質方面來看,主要有外在主義與內在主義之爭。在當代心靈哲學中內容外在主義是主流觀點。外在主義認為,“意義(或內容)不在頭腦之中”,甚至強外在主義論點認為所有意向狀態(tài)的內容都是外在地被決定的。越來越多的當代哲學家成為意識外在主義者,如德雷斯基、泰依等。但是批判者們認為,外在主義思維依賴于兩個錯誤的假定,并且外在主義真之要求的條件是不一致的⑧。當代內在主義研究也有新的進展,并且深入地對內在主義進行了級別劃分。弱內在主義觀點認為,心理內容是獨立于它們主人頭腦之外的世界的:在從意義的命題態(tài)度情況中,微觀物理復制品能夠并且將會在心理上有所不同。塞爾為弱內在主義進行了辯護,他思考了從意義的命題態(tài)度,這種命題態(tài)度是有關該態(tài)度的主人的,如他的身體或時空方位⑨。
當代這種內容本質的內外爭論主要體現在:“外在主義”概念與“反個體主義”概念區(qū)分有無合理性?自我知識是否與外在主義兼容?是否內容外在主義與通過第一人稱權威獲得的某種知識(或認識內在主義)相兼容⑩?近年來學界已經引發(fā)了所謂心理內容的“雙重成分”理論和“二維”理論,被稱之為外在主義和內在主義之間的“中間道路”。在中間道路的觀點上,心理狀態(tài)是被假定具有兩種內容:民間心理學的種類,這種是我們經常談論的并且是寬的;另一種是窄的,是某種非民間心理學種類。盡管如此,大多數學者不得不在內在主義和外在主義之間作出選擇{11}。
其次,從內容的呈現方式來看,主要有概念主義與非概念主義之爭。傳統(tǒng)主流觀點是內容概念主義。概念主義者們根據嚴格的邏輯區(qū)分原則來確定內容是概念內容還是非概念內容,這些原則主要有(1)復合性;(2)認知重要性;(3)指稱決定性;(4)效力獨立性。根據這些原則,概念內容具有理性一致性、邏輯復雜性、主體性和媒介性、決定性、可表達性、可交流性和可行性等。當代重視內容的科學哲學研究的哲學家主張概念內容是研究的重點與核心。在他們看來,內容被認為是命題內容、意向內容、認知內容或心理狀態(tài)的語義屬性或意向屬性的承擔者。
非概念內容是相對于概念內容而言的。在當代心靈哲學界中,有些學者明確否認非概念內容的存在,但也有許多學者認為不可忽視非概念內容,如McDowell、Sedivy等人。但也有學者認為不可忽視非概念內容,如埃文斯(Evans)、皮科克、福多、Heck、Crane等人。他們分別從嬰兒和非人類動物認知角度、從現象學的優(yōu)質性(fineness of grain)角度、從知覺識別角度、從區(qū)分知覺(或經驗)和判斷(或思維)的角度、從知道如何與知道什么之間的區(qū)分角度、從概念獲得理論角度、從指示詞理論角度等不同方面對內容非概念主義進行了論證{12}。在非概念內容的作用問題上,一些心靈哲學家(如德雷斯基)已經暗示非概念內容作為一種信息產生和加工概念內容之間的中間地帶,在自然化語義學方案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福多則認為在說明某種聽覺和視覺現象中非概念內容發(fā)揮著解釋性作用,而且非概念內容僅僅發(fā)生在先于意識覺知的知覺加工的前期階段。而在具體的知覺內容問題上,還有學者提出了內容非概念主義的“內容”觀和“狀態(tài)”觀。絕大多數當代非概念主義者運用優(yōu)質性論證(FoGA)來反對概念主義的論證。而由麥克道威爾所領導的概念主義者則運用所謂的“指示詞策略(DS)”來回應。也有極端分子如Jeff Speaks認為,沒有有關非概念內容的任何問題,但事實上存在有的知覺狀態(tài)的表征內容原則上不能是概念的情況。
針對各方的爭論,羅伯特·漢納提出了弱專制非概念主義和強專制非概念主義,并且稱弱專制非概念主義所主張的內容為“偶然絕對地非概念內容”,由強專制非概念主義所主張的內容為“本質絕對地非概念內容”,或簡稱為“本質地非概念內容”。為此,他提出了“兩手論證”來論證非概念內容的存在{13}。而T. M. Crowther認為經驗內容具有概念的和非概念的特征以及相應不同的哲學動機,并對之進行了從占有—獨立角度的論證和認識論上被驅動的論證 {14}。近來也有學者認為爭論的關鍵之一是:知覺經驗是否擁有非概念內容和概念內容?當然,也有學者指出,概念內容與非概念內容的區(qū)分本身就存在問題。因為,盡管在認知科學中從視知覺的認識論研究角度來看概念內容和非概念內容之間區(qū)分是有用的,例如Jacob和Jeannerod就把非概念內容觀念運用到視知覺的經驗研究之中,以體現思維的復合性和知覺的優(yōu)質性,但是從心靈哲學的視角來看,非概念內容觀念具有異類本質,而且對于“概念”觀念的本體論思考也仍然困難重重 {15}。
再次,從內容表現形式的研究傳統(tǒng)上來看,主要有心理學視角、現象學視角、語言學視角等。當代跨學科的研究使得內容觀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許多學科(包括認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心理語言學、人工智能、認知動物行為學等)一起形成認知科學。這些學科中的每一學科的特定目標不同,但所有學科都分享這樣的信念:即認知過程是可以被分析和被理解的。
在心理學研究框架內,當代一些學者認為,認知狀態(tài)和認知狀態(tài)的內容之間的混淆造成了對心理主義的顛覆,并且逐漸形成兩種內容心理主義顛覆觀。弱顛覆心理主義認為我們能夠通過研究內容來研究認知狀態(tài),例如我們能通過研究語言學或邏輯來研究心靈。這種態(tài)度在認知科學和語言學理論中是有一席之地的。強顛覆心理主義認為,我們能夠通過給予計算機表征來產生認知狀態(tài),這種表征表達認知狀態(tài)的內容并且在引起適當行為中發(fā)揮作用 {16}。
在現象學視角中,當代學者在繼承胡塞爾思想的基礎上更加關注現象內容的研究。越來越受歡迎的論點是認為現象特征是一類表征內容,而且現在更關鍵的關注點是那些已經被稱為“經驗的透明性”的東西 {17}。這種“經驗的透明性”論題引發(fā)了大量的視覺經驗及其現象特征的表征主義描述。通過現象學觀察得出的結論是,經驗內省似乎能接觸的唯一方面是它的表征內容,即現象內容,從而形成現象特征的表征理論。如在現象意識的內容研究方面,有學者提出了“PANIC”理論,即認為“現象特征是一個這樣相同的特征如平衡的、抽象的、非概念的、意向的內容”{18}。
在語言學視角方面,當代的塞拉斯、戴維森、福多等人倡導基于語言的思維模型,主張思維語言觀點。這也成為當前的主流觀點,由此而形成了不同“語句主義”或“表征主義”的類型或級別,如 “最小語句主義”和作為高級別的“直接語句主義”{19}。許多哲學家已經論證或假定在某種方式上語言是思維的本質方面,而且意向心理狀態(tài)本質的哲學解釋、心理表征機制的心理學解釋、內容歸屬的語義學解釋也以各種方式經常依賴于語言學上的表征和心理的表征之間的類比{20}。還有一些人根據語義理論解釋復雜表達式所具有的成分結構來刻畫構成思想的內在狀態(tài),如各種語義學理論、意義理論。
最后,從內容的研究方案上來說,主要有民間心理學傳統(tǒng)方案、取消主義研究方案、自然主義研究方案。內容的民間心理學傳統(tǒng)方案主要是通過心理語言進行隱喻式的描述體現出來的。內容的取消主義研究方案包括傳統(tǒng)的意義懷疑論描述以及極端的取消主義描述。極端取消主義研究方案主張民間心理學所斷定的實在根本就不存在,否定世界上存在著意義、內容之類的東西,相關的心理術語應該完全被取消,甚至認知心理學的概括化也不會適合民間心理學的概括化{21}。
內容的自然主義研究方案是當代內容研究的主流方案,它一方面堅持民間心理學的立場,承認內容的存在地位,另一方面堅持對內容進行自然化。它實質上是介于二元論和取消主義之間的一種研究方案。德雷斯基等人用信息來描述思維內容,即信息論研究方案;米利肯等人則用生物進化中歷史選擇的專有功能或目的來描述思維內容,即目的論研究方案;福多等人深入到思維內部,提出了思維語言假說,將思維內容描述為思維語言中的心理表征,思維就是計算,即計算主義研究方案。
當代語言哲學中的內容主題,是通過假定該語言使用者的某些心理狀態(tài)具有適當的、被轉移到言說者表達式中的內容,從而使語言學內容能被解釋。不同的學者把這些心理狀態(tài)在這種理論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描述為或者是功能的、或者是推理的、或者是概念的,并且內容的相關理論就相應地被稱為功能作用語義學、或推理作用語義學、或概念作用語義學。Gilbert Harman明確地將心理狀態(tài)的計算功能主義和這些狀態(tài)的內容的功能作用語義學(FRS)結合起來,由此形成了CTM-FRS理論{22},而丹尼特則繼續(xù)賴爾的傳統(tǒng)形成解釋語義學。在最近20年,對基于拒斥表征主義的CTM 的批判日漸普遍。但福多的CTM論證仍被學界認為是當前最好的有關心靈的內容理論,因為通過假定能反映表征之間的語義關系的因果過程,它提供了產生一種科學的心靈理論的希望,并且接近于我們心靈的民間理論。
三、結論
綜上所述,就整體而言,當代心理內容研究主要有三條路徑:一是現象學的路徑,重在從現象學的立場出發(fā)考慮感受質和現象特征問題。還有學者在胡塞爾現象學研究基礎上,把胡塞爾稱之為“原始數據(hyletic data)”的東西解讀為不可清楚表達為一個命題態(tài)度的經驗的那種主觀感受質性,即關注對感受質的研究,并且認為胡塞爾陳述的知覺經驗描述,解釋了我們如何體驗接受性和敏感性的分布以及它們如何在知覺識別里合作。另外,還有學者研究表明:胡塞爾知覺現象學中所闡述的非概念內容思想為當代內容非概念主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二是分析哲學的路徑。這條路徑肇始于弗雷格,他的涵義理論、思想理論以及由此引起的論爭構成了當代心理內容研究的理論背景。三是融合的路徑。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現象學傳統(tǒng)和分析哲學傳統(tǒng)的各自內部的融合。如在當代分析哲學傳統(tǒng)中,意義研究就有一種建立能說明一切形式的意義統(tǒng)一理論的趨勢;另一方面是這兩大傳統(tǒng)之間的融合,例如,很多當代學者都把意向性、心理內容、表征、語義性、意義等看成沒有本質區(qū)別的屬性或特征,作為統(tǒng)一的對象來研究,于是,意向性、表征論、語義學、意義、內容等以前分屬不同領域的研究便合而為一了。就英美心靈哲學中的心理內容研究而言,當代研究有如下幾個方面需要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
第一,心理內容已經成為多個學科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心理內容不僅是形而上學研究的熱門話題,更成為許多學科的交匯點、聚焦點。一方面,心靈哲學、語言哲學、解釋學、邏輯學等哲學分支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從特定的視角、獨特的概念框架對它進行透析。認知科學、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等則基于強烈的應用動機,從特定的方面對它進行解密,因為已有的計算機、人工智能模型要實現其智能水平的突破,必須具有像人那樣的本源的、自發(fā)的心理內容,只有這樣它才可能由純符號的加工機、句法機變?yōu)槟芤庾R并加工意義的語義機。而要這樣,必須研究心理內容的本質、機制、存在方式、功能和條件。另一方面,由于心靈哲學家和認知科學家的推動和有效的工作,又有對心理內容問題的綜合的、整合性的研究。在這樣的研究背景下,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兩大陣營:一派以現象學視角的經驗內容研究為主,一派以理性認識的思維內容研究為主。
第二,從整體上看,當代西方心靈哲學家們注重尋找心理內容的自然科學基礎,而且往往借助于當代科技發(fā)展的實際情況而進行微觀描述,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的心理內容研究深入而具體、生動而不空泛,有力地推動了當代本體論、認識論研究。當然,他們對心理內容問題的整體性回顧、反思仍然不夠,而且當代內容外在主義和內容內在主義在內容本質、特點、成立條件等問題上缺乏全面的、整體的、歷史的觀點,尤其在揭示內容成立條件過程中,盡管注意到了語言指稱因素、社會環(huán)境因素,但對其他因素仍關注不多,宏觀把握不夠。
第三,值得引起重視的是,當代西方學者開始重視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來研究心理內容問題。尤其是,當代內容外在主義者們從漠視馬克思主義心理內容理論到充分肯定、承認之。例如,吉勒特和麥克米倫等人引入并運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研究內容問題,提出意義作為內容的呈現方式最終是由實踐決定的,心理內容的出現或存在根源于實踐。皮科克等人分析了思想的內容隨環(huán)境變化而變化的特點。佩里格林則在內容結構問題上體現出明顯的辯證法思想等,甚至有些學者還從內容外在主義立場對馬克思主義的心理內容理論進行了評析。這些都為國內研究心理內容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和廣闊的研究平臺,并且對深化我國馬克思主義心理內容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注釋:
① H. Lyre, Special Corner: Representational Content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Cogn. Process,(2009)10, pp.51-52.
② Jesse J. Prinz, The Duality of Content, Philosophical Studies,(2000)100, p.30.
③ Berit Brogaard, Strong Representationalism and Centered Content, Philos Stud., (2010)151, pp.373-392.
④ Pascal Engel, Wherein Lies the Normative Dimension in Meaning and Mental Content? Philos Stud.,(2000)100, pp.305-321.
⑤ Asbj rn Steglich-Petersen, Against Essential Normativity of the Mental, Philos Stud., (2008)140, pp.263-283.
⑥ Paul Boghossian, The Transparency of Mental Content revisited, Philos Stud., 15 September 2010, Springer.
⑦ Albert Newen, Preface to Mental Causation, Externalism and Self-Knowledge, Erkenn.,(2007)67, pp.147-148.
⑧ Amir Horowitz, Contents Just are In the Head, Erkenn, (2001)54,pp.321-344.
⑨ Anthony E. Newman, Two Grades of Internalism, Philosophical Studies(2005)122,pp.153-169.
⑩ B. J. C. Madison, On the Compatibility of Epistemic Internalism and Content Externalism, Acta Anal (2009)24,pp.173-183.
{11} Anthony E.Newman,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Irrational:Three Views About Mental Content,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2004)Vol.17, No.1.
{12} Y. Gunther, Essays on Nonconceptual Content, MIT Press, 2003, pp.1-19.
{13} Robert Hanna, Kantian Non-conceptualism, Philos Stud.,(2008)137,pp.41-64.
{14} T. M. Crowther, Two Conceptions of Conceptualism and Non Conceptualism, Erkenn,(2006)65,pp.245-276.
{15} Alessandro Dell'Anna, Marcello Frixione, On the Advantage(If Any)and Disadvantage of the Conceptual Nonconceptual Distinction for Cognitive Science, Minds & Machines(2010)20, pp.29-45.
{16} Terry Dartnall, Reverse Psychologism, Cognition and Content, Minds and Machines,(2000)10, pp.31-52.
{17} U. Kriegel, Phenomenal Content, Erkenn,(2002)57, pp.175-198.
{18} Alex Byrne, Consciousness and Nonconceptual Content, Philosophical Studies,(2003)113,pp.261-274.
{19} William G. Lycan, Mental Content in Linguistic Form, Philosophical Studies,(1990)58, pp.147-154.
{20} Robert Stalnaker, Mental Content and Linguistic Form, Philosophical Studies,(1990)58, pp.129-146.
{21} John Collins, Theory of Mind, Logical Form and Eliminativism, Philosophical Psycholog,(2000)Vol.13, No.4.
{22} Gualtiero Piccinini, Functionalism, Computationalism, and Mental Contents,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2004)34, pp.375-410.
作者簡介:宋榮,女,1975年生,湖北武漢人,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 湖北武漢,430079。
(責任編輯胡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