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誼
隨著網絡的發(fā)展,基于互聯網的各種應用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電腦、手機、PAD等等層出不窮,網絡語言“圍脖”、“ hold住”、“傷不起”、“ 內牛滿面” 等等詞匯不斷地鉆進腦海,可以說,網絡已經漸漸成為人類的第二個生存空間。據《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5.13億,全年新增網民5580萬。其中,學生是網民中規(guī)模最大的群體,占比為30.2%,而且參與網絡活動的時間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網絡的開放、交互、平等、及時性等特性,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90后大學生沉湎于其中。90后大學生有哪些網絡行為特點?網絡文化的日新月異給大學生帶來了什么積極影響?又帶來了哪些負面因素?又該如何引導90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資源?
一、90后大學生網絡行為特點
1.上網以娛樂為主要目的。上網的主要目的集中在聊天、交友、玩游戲、看電影、學習、獲取信息等方面。51.8%的大學生以聊天或者交友等人際關系為上網的主要目的,玩游戲、看電影等娛樂為主要目的的大學生占34.6%,而以學習、獲取信息為主要目的的大學生只有13.6%。
2.上網內容年級之間存有差異。在上網的內容方面,7%的大學生收發(fā)電子郵件,21.4%的大學生更新個人主頁、博客,39.6%的大學生查找資料、瀏覽新聞,32%的大學生聊天、玩游戲。在調查中發(fā)現,63%的大學生,上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QQ或MSN等聊天工具,23.8%的大學生是打開網絡瀏覽器,而8.2%的大學生則登陸游戲,收發(fā)電子郵件的大學生只占到5%。此外,在訪問瀏覽器時,被調查的大學生中78.2%的時間用于訪問大陸中文網站,14.6%的時間用于海外中文網站,7.2%的時間用于外文網站。大三年級以查找資料為主,占55.8%,大二年級以玩游戲為主,占58.9%,大一年級以更新個人主頁和聊天為主,分別占到53.2%和63.6%。
3.上網時間長、以校園網為主。2011年,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長為18.7個小時,而被調查的90后大學生平均每天超過4小時的情況占7.8%,介于3-4小時的情況占16.2%,每天平均上網2-3小時占34.4%,小于2小時的情況占41.6%,天天上網的大學生占63.5%。我們發(fā)現,大一學生的上網時間少于大二學生,而大三學生的上網時間也少于大二學生。被調查的大學生中,63.6%大學生在寢室里利用校園網上網,28.4%的大學生在網吧里,利用校園公共資源(圖書館、機房等)或者在家的大學生占8%。
4.生活和學習易受網絡影響。長時間地接觸網絡,對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或多或少地會產生影響。根據調查,48.6%的學生認為網絡文化帶給他們的影響利弊相當,12%的學生認為弊大于利,而39.4%的學生認為利大于弊。
二、網絡文化對90后大學生的影響
1.網絡文化對90后大學生的積極影響。(1)利于大學生豐富知識、拓寬視野。自從計算機網絡出現,網絡文化即開始出現。網絡將各種信息資源匯聚在一起組成了另一個社會。在這里,大學生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獲取全世界方方面面的信息,包含新聞時事、經濟動態(tài)、體育娛樂、教育科技、社會焦點、風土人情等等。
(2)利于大學生響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精神,擴展就業(yè)途徑。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大力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是每個高校努力在做的事情?,F在的就業(yè)市場,不再是畢業(yè)生一味地苦苦找尋就業(yè)單位,很多大學生的實習、工作經驗的獲取早已經過寒暑假的社會實踐、平時的兼職工作、訂單班等方式解決,到畢業(yè)的時候,已經具備相當地社會經驗,有些大學生,還沒畢業(yè)甚至當上了老板。隨著技術的革新,由最初與買賣電腦相關的產業(yè),到淘寶網、易趣等以網絡為媒介的網上商店、再到快遞行業(yè)的興起,無一不為大學生提供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的途徑。
(3)利于大學生塑造思維,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網絡文化的形成,不以任何人、任何國家的意志而轉移,網絡文化是全球的、多元化的、開放的。大學生并不是單純的網絡接受者,他們更加積極自主選擇文化信息、充分進行自我展現,通過尊重別人的思想,換位思考、綜合辨析,從而重塑大學生的思維,形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4)利于大學生豐富課余生活、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大學生階段也并非完全輕松,雖然沒有嚴格的升學壓力,但是面對生活環(huán)境、學習、就業(yè)的壓力,很多大學生都存在不良的情緒和緊張的心理。網絡帶給大學生新聞信息和各種知識的同時,更多地滿足了他們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網上聽音樂、看電影視頻、看動畫、看小說、玩游戲、聊天、看美圖、發(fā)博客、論壇灌水等等,這些資源不僅帶給大學生免費的娛樂,更多地是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余生活。此外,網絡獨有的隱匿性,帶給大學生安全感的同時,也更容易使他們在交流中吐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展現出真實的自我。在網絡里,交往突破了地域、權利、職業(yè)等的限制,使他們能接觸到不同的思想、年齡、崗位的人,大大提升了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
2.網絡文化對90后大學生的負面影響。(1)不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大學生是現在人才的主力軍,他們的身心健康直接影響其能否成才。在大學階段,他們的生理趨于成熟,性意識進一步發(fā)展、情緒情感日益豐富,而心理方面,也正在慢慢向成熟、社會化方向轉變。在網絡世界中,信息量雖大,但是質量上良莠不齊,其中不乏消極的、反動的、頹廢的、情色的、暴力的內容。這些內容無處不在,隨意點擊一個漫畫、一個視頻、一部小說等都會附帶一些不必要的垃圾信息。這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危害非常大,稍不小心,就容易被迷惑,削弱大學生辨別意識。此外,長時間地接觸網絡,對大學生生理的發(fā)展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如近視、頸椎病、頭疼等等。
(2)不利于大學生正確思想道德意識的形成。正是由于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故部分大學生淡化了自己的責任心,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在虛擬身份的掩護下,說不負責任的話,做不著邊際的事,甚至參與傳播垃圾信息,欺騙他人,道德人格受到嚴重影響,人與人之間也產生了信任危機。
(3)不利于學生學業(yè)和現實生活人際交往。網絡的共享性在為大學生提供學習工具的同時,也出現了大量的抄襲他人成果的現象。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在網上總能找到一些答案,甚至有的大學生一股腦兒直接下載了上交,這也催生了一個新的產業(yè)─為他人寫作業(yè)、發(fā)論文,這種投機的態(tài)度不利于大學生的學業(yè)有成。此外,網絡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也形成了這樣一類人─“宅”,宅在電腦前難以自拔,不僅浪費了大量的學習時間,而且跟虛擬世界里的人過度交流,容易疏忽了現實中的人際交往,久而久之,產生孤獨的、消沉的情緒,造成人際交往障礙。
三、引導90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資源的措施
1.優(yōu)化校園網絡文化,引導學生正確上網。校園網絡文化是傳統校園文化的延伸,高校的教育不僅僅在于課堂,更在于課后的引導,高校應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納入到學生教育的總規(guī)劃中。利用校園網,推動內容健康積極、拼搏向上的校園文化,弘揚優(yōu)秀傳統的民族文化,建設符合時代氣息的特色文化,使良好的網絡資源占據學生的網絡課余生活,產生無聲教育的感染作用。通過校園專題主頁、BBS論壇、個人主頁等,吸引大學生的關注力,促進大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讓大學生參與到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來,遠離網絡不良信息,引導大學生網絡行為的文明、健康。
2.樹立網絡道德規(guī)范,加強管理監(jiān)督教育。網絡的日新月異使傳統的道德觀念滯后于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而大學生網絡不良行為、甚至網絡犯罪大多數都是在不懂法的情況下發(fā)生。在大學校園里,計算機基礎知識課程已經普遍開展,但是與之相配套的網絡道德規(guī)范教育卻是沒有跟上,導致網絡不良風氣的產生,使部分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存有潛在的隱患。作為高校,在開展網絡道德規(guī)范專題課程的同時,還應重視通過網絡技術過濾非法通信端口、非法網絡地址、不良關鍵詞等,從而起到管理監(jiān)督作用,使大學生約束自身網絡行為,自覺維持網絡秩序、遵守網絡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