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挺
[摘要]辛亥革命武昌首義距今天已有100周年時間,湖北革命黨人在起義前后,堅持以“運動新軍”為重點的方針,重視開展宣傳工作,健全組織體系,全面實施戰(zhàn)時政治工作,為武昌首義成功奠定了基礎?;仡欉@段歷史,對于今天我黨開展好政治工作有重要啟示。要繼續(xù)重視發(fā)揮瓦解敵軍在未來戰(zhàn)爭中的作用,充分運用各種媒體和講課方式做好新時代的宣傳工作,重視組織建設以及有效開展好戰(zhàn)時政治工作等,以提升政治工作效果。
[關鍵詞]武昌首義;政治工作;革命黨人
[中圖分類號]D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426(2012)03-0044-04
1911年10月9日,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共同籌劃的起義行動計劃暴露,領導機關被破壞,起義陷于群龍無首之際。形勢危急,但革命黨人沒有束手待斃,決定冒險發(fā)難。于是,在1911年10月10日夜里,武昌城內的工程兵第八營在正目(班長)熊秉坤的領導下,率先發(fā)動起義,繼而城內外各營先后響應,經一夜激戰(zhàn),占領了武昌,這就是著名的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因此,也稱為武昌首義。它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起義后不到兩個月,內地14個省紛紛舉旗響應,全國革命形勢迅猛發(fā)展,清政府的統(tǒng)治開始土崩瓦解,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武昌首義是在危難關頭,起義指揮部被破壞、起義領導人不在現(xiàn)場、起義日期又多次變更的不利情況下,由革命士兵成功發(fā)動的。這一切不能用偶然性來解釋,反倒可以從湖北革命黨人前赴后繼,長期在新軍和民眾中進行的大量政治工作中,窺探到首義成功的必然性。革命黨人政治工作大致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以“運動新軍”、“抬營主義”為重點,發(fā)揮了瓦解敵軍的作用
湖北革命團體的一個特點就是以“運動新軍”為重點,它不同于同時期其他地區(qū)革命黨人只注意發(fā)展會黨,大批革命黨人投筆從戎,潛入新軍傳播革命思想,發(fā)展革命組織。所謂新軍,是清末編練的新式陸軍。光緒?穴二十一年?雪,即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袁世凱以訓練的“定武軍”為基礎,擴編為“新建陸軍”;《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以倡辦“新政的名義”,在中央設練兵處,各省設督練公所,改編軍隊,清政府就是以北洋軍為中央軍,各省新軍為地方軍,借以鞏固其垂危的封建統(tǒng)治。地方軍中尤以張之洞編練的湖北新軍實力最強。由于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使得大批讀書人斷絕了“學優(yōu)登仕”的路徑,于是,投筆從戎成為知識青年的一條出路,而湖北新軍更是招募了大量有文化水平的官兵。如1905年,湖北新軍在黃陂募兵,入伍的“九十六人中,就有十二個廩生,二十四個秀才”[1]。知識青年占有如此高的比例,為革命思想傳播提供了條件。
經過多次失敗后,革命黨有感于會黨的散漫,河口之役失敗后,轉而開始加緊聯(lián)絡新軍及防營。革命黨認為新軍有訓練,器械精良。訓練新軍的教官,許多是從日本回來的新知識分子,有的是直接策動革命之士,新軍的思想,比較新穎,為爭取實力,希望將革命勢力打入新軍。所以,一批革命黨人選擇了投筆從戎,加入新軍,在敵人壁壘中進行革命。
早在武昌花園山聚會時,發(fā)起人吳祿貞在參與領導1900年自立軍失敗后,就痛感依賴清廷官吏的危險性和會黨的散漫不足依靠。他與同志們經常磋商,進一步確立了這樣的方針:“以最好之同志,投入軍中當兵,漸次輸入士兵對滿清之惡感情緒”,“以改換新軍腦筋為成事之根本,會黨則可聯(lián)絡,令其為我用,不致為彼用”。[2]這就是最早的“運動新軍”的思想。吳祿貞利用受張之洞器重的原因,輸送了一批革命知識青年進入新軍,為革命未來的蓬勃發(fā)展播下了種子。
文學社前身群治學社、振武學社非常重視深入新軍做革命宣傳工作,不同于同盟會在別的地方只滿足于吸收幾個軍官到革命組織,以為發(fā)動起義,只要軍官領頭就可以把士兵帶起來,他們直接組織士兵,吸納士兵到革命組織。有些革命知識青年當了兵,在士兵中起了骨干作用。振武學社的社長楊王鵬就是一個為革命目的而投入軍隊的知識青年,在1908年到武漢加入了黎元洪所屬第四十一標中當兵。武昌起義主要革命團體文學社從一開始就確立了“運動新軍”為主的方針,扎根在基層士兵中間,一個一個爭取,逐步發(fā)展革命勢力。他們主要通過潛入新軍當兵,在士兵中宣傳革命思想,發(fā)展革命力量。文學社社長蔣翊武就是在1909年投入黎元洪所屬的第四十一標當兵,深入新軍士兵做長期發(fā)動工作的。
共進會一開始只注意發(fā)展會黨和學界,后來由于會黨紀律渙散,不便于指揮,故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軍隊。共進會主要領導孫武等人說,只有運動軍隊,把清軍一隊一隊、一營一營、一標一標爭取過來,才能以固有的組織和現(xiàn)成的人,為革命工作。這就是所謂的“抬營主義”。[3]為推行“抬營主義”方針,湖北共進會將原有會黨的5個鎮(zhèn),改為5個軍,以劉英為副都督,統(tǒng)率其眾。并對新軍內部的共進會組織進行整編,在所屬的隊、營、標各設共進會代表,分層負責,發(fā)展會員。
由于新軍官兵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容易接受新思潮的影響,同時在軍隊中往往接觸到民族危亡的信息較多,愛國之情更易被激發(fā)。所以,在革命黨人“運動新軍”的努力下,原本用來鞏固清王朝的新軍成為了推翻清王朝的主力,戲劇性地成為辛亥革命中的主要革命力量,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武昌首義實際上是一次新軍暴動,為后來我黨在國民黨軍隊中開展瓦解敵軍、鼓動敵軍投誠起義提供了先例。
二、充分重視革命宣傳工作,發(fā)揮了提高戰(zhàn)斗力的作用
革命黨人一直十分重視宣傳輿論工作,充分運用各種形式宣傳鼓動民眾,傳播革命知識,達到喚起革命意識的目的,為起義成功發(fā)揮了戰(zhàn)斗力倍增器作用。
1.充分運用報刊雜志為宣傳利器。革命黨人為了向民眾灌輸革命知識,在知識分子、新軍、會黨中廣為散發(fā)《革命軍》、《警世鐘》、《猛回頭》、《湖北學生界》等書刊,出現(xiàn)了幾乎人手一冊的局面,很多新軍士兵將《猛回頭》、《警世鐘》等奉為至寶。此外,革命黨人曾先后掌握幾種報紙,如《商務報》、《大江報》等,將報紙作為宣傳利器,披露官場各種黑幕,痛斥貪官污吏,諷刺時政,宣傳革命道理。為擴大在士兵中的影響,《大江報》給新軍義務送報,供士兵閱覽,還鼓勵新軍中的文學社社員積極向報館投稿,又將黃花崗烈士遺文、遺信,印成單行本附報分送。入社的新軍士兵受到這種切身的和理論的宣傳教育,“精神愈奮,團結愈堅,力量日見充實”。報紙成為士兵和民眾的喉舌。在20世紀初的武漢,各種宣傳革命的進步報刊是革命者擲向清廷的唇槍舌劍,為革命大造輿論聲勢,宣傳鼓動各種革命思想,為武昌首義的發(fā)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功不可沒。武昌革命黨利用報刊等媒體進行輿論造勢,對今天的政治工作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2.充分重視演講演說。湖北革命團體經常舉行公開演說,宣傳革命道理。如原本為宣傳基督教教義而開辦的日知會,被革命黨人改造成革命團體后,每逢周末都會舉行演講。有時先說教講道,假借基督舍身救世等故事,引伸為宣傳革命;或講述世界局勢中國危機,依據(jù)圣經教義提出當今救亡道路。每講到沉痛處,必會聲淚俱下,聽講的人大為感動。南昌人黃大可把自己的住宅作為閱覽室之用。黃大可的親房弟兄反對,黃寫一字條標于門首:“此屋已捐與開化書報社營業(yè),如有阻撓之者,余當變厲鬼以擊其腦?!毙麄魉招Ч?,此可見一斑。
3.充分運用學堂講課。革命黨人還常常利用學堂作為革命宣傳場所。如日知會成員針對文華書院不重視國文的現(xiàn)狀,建議開設國文課,于是,革命黨人劉靜庵、張純一、范煥文被聘為國文講席,向學生講授民族、民權思想,將革命思想傳播到青年學生中間。日知會還自辦了江漢中學、東游補習班和明新公學等,許多日知會會員在學校中任教。革命黨人以學校為掩護,更加便于宣傳革命。
此外,革命黨人還靈活采取了多種方式宣傳革命,如編唱歌曲、吟詩聯(lián)句、放映幻燈、做游戲等方式,啟發(fā)民族情緒,宣傳革命思想;或開設酒店于軍營附近,在吃飯之際,宣揚革命思想等。革命黨人高度重視宣傳輿論工作,使得反清救亡的思想逐步普及到社會各階層。
4.高舉“救亡圖存”旗幟,鼓動民眾對清政府和西方列強的恨。革命黨人宣傳輿論工作的核心在于救亡圖存,努力灌輸民眾對清政府和列強的恨,使各階層群眾民族解放意識不斷覺醒。革命黨人利用報刊、演說等方式,揭露晚清政府的腐敗,大力進行帝國主義列強欺凌中國,兵艦游弋于長江之上,西洋教士橫行內地的形勢教育。各種輿論形勢都在向民眾宣告中華民族危亡的緊迫性,灌輸對清政府和列強的不滿,最終上升到恨。如1906年,日知會的主要組織者劉靜庵在一次演說中講:“中國醒!中國醒!我中華大國,外人要瓜分了!我們同胞又要做兩重亡國奴了!……現(xiàn)在禍在眉睫,應該醒來,應該覺悟,早想挽救之法,以免永為人之奴隸牛馬?!保郏矗菸洳鹆x后參軍的青壯年頓時達數(shù)萬人之多;陽夏戰(zhàn)爭中漢口市郊農民主動扒掉鐵軌,阻止清軍進犯;劉家廟之役,民眾揭竿而起,協(xié)助民軍痛擊清軍;武漢三鎮(zhèn)市民向革命軍送糖食水果,用水缸煨肉湯送上前線者,不絕于途……。這一切,都離不開革命黨人長期“救亡圖存”的仇恨鼓動工作。正是革命黨人長期的宣傳鼓動工作,使得在起義后的危急時刻,民眾的民族意識瞬間覺醒,心中的怒火和仇恨被引燃,爆發(fā)出了無窮的力量。
三、健全組織體系,保存和壯大了革命力量
在20世紀初,武漢已經涌現(xiàn)出許多革命組織,在武昌起義前,規(guī)模最大的就是文學社和共進會。而武昌起義的成功,離不開革命黨在長期斗爭中總結經驗,不斷健全組織體系所做的大量工作。
湖北革命團體的源頭是1903年由興中會成員及自立軍主要領導人吳祿貞發(fā)起的武昌花園山聚會,這個革命團體甚至沒有正式名稱和確定的組織形式,僅短短幾個月的活動,就被清政府發(fā)現(xiàn),很快被解散。1904年,繼花園山聚會而起的科學補習所成立時,設置了所長、總干事、文書、會計和宣傳等職務,開始建立組織機構,但科學補習所歷時四、五個月被查封。
到1905年,參加過武昌花園山聚會和科學補習所的劉靜庵成立日知會,下設干事會和評議會。干事會設總干事和干事,評議會設評議員。在武昌各軍營和各學校均派有本單位會員作代表,從事聯(lián)絡工作。在武昌設立學社,聯(lián)絡其他革命團體。并且日知會開始將活動范圍擴大,在南京、安徽和奉天等地都開展了革命宣傳工作,甚至在國外也建立基地,其海外主要活動基地設在日本東京。后來,由于叛徒出賣,在1907年,日知會主要領導人相繼被捕,導致了日知會組織瓦解。
1908年,文學社的前身群治學社成立,該學社設立了社長、文書、會計、庶務等職務,并要求入社人員須由社員三人以上介紹,每個社員每月須介紹新同志二人。后來群治學社停止了活動,留鄂的社員在1910年中秋又組織成立了振武學社。
在振武學社被破壞后,1911年1月30日,軍學兩界的黨人又成立了文學社。它吸取了科學補習所以來的挫折,不斷健全組織。推舉了蔣翊武為正社長;王憲章為副社長。社長以下設有參議、參謀、交通、外交、庶務、招待、會計、書記、錄事等。
社長蔣翊武十分重視加強文學社組織的純潔性與嚴密性,他十分注意健全入社手續(xù),重視對入社對象的嚴格審查,強調從出身貧寒的下層群眾中吸收社員。規(guī)定:凡入社者須得三人以上介紹,并經調查,確是與本社宗旨相符合者才能加入,而且特別注意建立嚴密而又完備的組織系統(tǒng)。文學社成為起義指揮部后,司令以下設有參議、參謀、副官、掌旗、軍需、軍械、書記等,在新軍各標、營中普遍建立了基層組織,由標營代表負責。蔣翊武在所在地四十一標為根據(jù)地后,在深入新軍第四十二標時,鑒于四十二標駐地分散,且當要沖,蔣翊武遂在四十二標建立了陽夏支部,委四十二標代表胡玉珍為支部長。通過蔣翊武的嚴密組織,使文學社在組織上實行了專人負責,逐級領導,單線聯(lián)系的原則,使其組織系統(tǒng)與新軍編制系統(tǒng)相吻合,從而保證了革命隊伍的純潔性與組織的嚴密性,適應了起義的需要。
正是因為有了完備的組織體系,武昌起義才得以在起義領導機關被破壞,反動派大肆搜捕,起義領導人因各種原因均不在,起義有可能流產的危急情況下,由各營的革命黨人相互聯(lián)絡,果斷發(fā)動了起義。如起義中率先發(fā)難的工程八營就是在該營代表熊秉坤帶領下,與附近的第二十九標和第三十標革命黨人取得聯(lián)系,約定共同舉事的。從以上歷史脈絡,我們可以看出,革命團體是在不斷失敗后又不斷成立的,組織體系是在不斷的斗爭經驗中不斷健全完善的,從而保存和壯大了革命力量。
四、充分做好戰(zhàn)時政治工作,保證了起義有序進行
在整個起義過程中,革命黨人的戰(zhàn)時政治工作也進行得十分恰當。
1.起義前制定了詳細的起義計劃。提前準備好的起義計劃,明確了起義的具體實施步驟,特別是確定首要攻占目標等,為緊急情況下爆發(fā)的起義打好了基礎。起義前,共進會已經制定好鐵血十八星的革命旗幟。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后,文學社就專門討論了如何在軍隊中發(fā)動起義的問題。會議決定了文學社起義的編制,即:二十人為一支隊:每支隊設支隊長一員,四支隊為一整隊,每整隊設整隊長一員,副整隊長一員,設司書一員。選舉領導起義人員的名單還詳細規(guī)劃了文學社準備舉義之計劃。為保密起見,代表大會都沒有發(fā)文件。大會還決定以武昌小朝街85號為文學社起義機關部,委劉復基、蔡大輔佐社辦公。后來,文學社和共進會聯(lián)合后,設立了統(tǒng)一的起義最高機關,設總指揮部機關于文學社總機關部內?穴武昌小朝街85號?雪,下設軍、政兩籌備處。軍事籌備處在總指揮部內,政治籌備處設于共進會機關部內?穴漢口俄租界寶善里14號?雪。推舉蔣翊武為湖北革命軍總指揮,王憲章副之,孫武為參謀長,劉復基、彭楚藩、張振武、陳孝芬、楊時杰、蔡大輔、蔡漢卿、熊秉坤、黃貞元、楊載雄、龔霞初、楊洪勝等都委以重任。會議還一致通過了原文學社舉義之計劃為湖北革命軍舉義之計劃。最后,蔣翊武還提議派人到上海去請黃興、宋教仁、譚人鳳來武昌共同主持大計。
2.起義中革命黨人發(fā)揮了先鋒模范作用。革命黨人在戰(zhàn)斗中英勇頑強,發(fā)揮了先鋒模范作用。在起義爆發(fā)過程中,革命黨人英勇獻身,處處發(fā)揮著先鋒模范作用。在起義機關被破壞,革命軍名冊落入清廷之手,首義三烈士被砍頭的照片被分發(fā)至每個軍營,白色恐怖讓革命軍士兵人人自危、默然無聲的情況下,工程第八營代表熊秉坤挺身而出,以安徽徐錫麟和廣州黃花崗烈士的英勇事跡激勵革命士兵,激勵大家早晚是死,不如奮力一搏。這些講話鼓舞了革命士兵的斗志,大家決定立即起義。革命軍占領楚望臺軍械庫后,推舉左隊隊官吳兆麟為領導人,他即刻對全體革命士兵進行了戰(zhàn)場鼓動,分析了當時的危急形勢,整肅了軍紀。士兵們聽了他的講話都勇氣倍增,表示服從他的指揮。在起義的戰(zhàn)斗中,革命黨人特別是文學社社員,能夠勇猛沖鋒,發(fā)揮了先鋒模范作用,保證了戰(zhàn)斗的勝利。李廉方說:“武昌首義,扛槍拖炮,以光復三鎮(zhèn),鏖戰(zhàn)陽夏者,大抵皆文學社社員?!闭窃诟锩h人的帶頭作用下,起義軍英勇作戰(zhàn),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取得了革命的勝利。誠如熊十力所說:“......鄂人不計死生,哀號于軍隊中,使全軍皆革命黨,人人置死生于度外,此股雄壯之氣,如何可當,辛亥爆發(fā),而瑞澂、張彪不得不逃,亦大勢之必然也?!保郏担?/p>
3.重視發(fā)布通告和電文。起義成功后,革命軍利用黎元洪的聲望,在全城發(fā)布有“都督黎”大字的布告。百姓們聽說黎協(xié)統(tǒng)都革命了,一下子對革命勝利充滿了信心。在張貼布告的地方,人頭攢動,群情振奮,許多人流下了淚水。武漢商人聽說是黎元洪當都督,都歡欣鼓舞,照常營業(yè)。而革命士兵經過一夜激戰(zhàn),都聚集在楚望臺,焦急地盼望著革命領導人的產生。因為剛占領武昌,立足未穩(wěn),處于群龍無首狀態(tài)。可見,及時發(fā)布“都督黎”大字的公告,對安撫大混亂后的武昌城內軍心、民心起到了重要作用,穩(wěn)住了革命軍的陣腳。起義成功后成立的湖北軍政府舉行了祭天誓師大典,還用鄂督黎元洪名義通電全國,有《傳檄全國電》、《宣布滿洲罪狀檄》、《告漢族同胞之為滿洲將士者電》等電文,對穩(wěn)定武昌局勢,鼓動全國人民革命,瓦解清軍,起到極大宣傳鼓動作用。當黎元洪成為首義都督的消息傳到各地時,各省聞風而動,產生了很強的催化效應,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
通過一系列作戰(zhàn)動員、戰(zhàn)場鼓動、輿論造勢和瓦解敵軍的戰(zhàn)時政治工作,保證了武昌起義的成功,穩(wěn)定了局勢,為之后各省響應起義,贏得了寶貴時間。
追溯歷史,尋根問源,我們可以從武昌首義的成功中看到政治工作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后來黃埔軍校乃至我黨的政治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辛亥首義回憶錄(1)[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
[2]賀覺非,馮天瑜.辛亥武昌首義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3]胡繩.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曹亞伯.武昌革命真史(前編)[M].北京:中華書局,1930.
[5]陳國安.1911-1912:辛亥首義陽夏之戰(zhàn)[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李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