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
大前研一說,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社會”,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fā)達國家。
關于讀書的話題,在社會科學領域從來不乏百家爭鳴,甚至是唇槍舌劍的觀點爭鋒,也從來不缺少一些調查論斷,細數(shù)國人如何集體忘卻了閱讀的心境和文化的傳統(tǒng),在消費主義和娛樂精神中無可救藥的墮落。但是,普羅大眾對于媒體與學界的爭論也只是當路人,看個熱鬧,并沒多少人把這個話題放在心上。
莫言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后,國人又好像特別熱心讀小說,一時間莫言紙貴。就在這前后,書的話題也再次來到臺前。不過,這回參與討論的嘉賓更具分量了。
希望在哪里
《人民日報》9月20日刊登了《不妨讀些“無用”書》一文,作者以知識精英和出版人視角對當下中國閱讀風氣和出版業(yè)狀況予以剖析,呼吁國人能夠克服功利主義,多一點無目的、休閑的閱讀,把閱讀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多讀些經典的、有口碑的書籍。
這樣的呼吁來自此前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官員透露的一組數(shù)據(jù)。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閻曉宏稱,和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閱讀水準仍然較低。歐美國家年人均閱讀量約為16本,北歐國家更達到年均24本,而我國年人均閱讀量僅6本。
現(xiàn)代教育家朱永新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p>
閻曉宏說,與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歷史相比,如此低的閱讀量“是不相稱的”。
著有《低智商社會》一書的日本著名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如是說,在中國旅行時發(fā)現(xiàn),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社會”,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fā)達國家。
在《美國種族簡史》中,作者則直陳猶太人迅速崛起的根由——猶太人對讀書和教育的重視。大前研一的話也許聳人聽聞,卻不失實際。
為何不讀書
中國的人均閱讀量遠低于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 日本的40本,更別提猶太人的64本了,是世界人均讀書最少的國家之一。常聽人抱怨說,生活壓力大,沒有心思和時間讀書,那么,國人讀書數(shù)量和能力的逐年下降到底緣故為何?
首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變化,讓讀書的功利目的嚴重。學校的課本和教材,被看做是升學考試的敲門磚,“填鴨式教 育”毀壞了學生讀書的“胃”。工作的科研出書,也往往伴隨著出成果評職稱的目的。 其次,即時的在線瀏覽正在取代傳統(tǒng)青燈黃卷式的經典閱讀。以快餐式、跳躍性、碎片化為特征的“淺閱讀”正成為閱讀新趨勢。這種閱讀方式雖然有較為快速、及時的優(yōu)點,但也存在容易令人產生思維惰性、缺乏系統(tǒng)思考和判斷能力等弊端。
再次,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讓人心變得浮躁。生活壓力大,讓人們很難靜下心來再去思考書中的要義,也很難有興致去探索哲學的命題。人們越來越習慣于將閱讀當成是獲取信息的途徑。
西方讀書忙
現(xiàn)代人,特別是都市人忙碌奔波,但是,在“車上、廁上和枕上”讀書的時間卻綽綽有余。
西方國家有讀書的濃厚氛圍,這是一種傳統(tǒng)。上至總統(tǒng)下至社會團體,都在推動公民閱讀,經過了百年以上的努力,讀書已經成為西方國家的一種全民性行為,成為了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不管是乘公車還是閑暇時,都會手捧一本書,沉浸在書海里,樂此不疲,因為閱讀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習慣。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戰(zhàn)敗國日本的政府高層,刻意讓“讀書的國民會興隆,不讀書的國民會衰亡”的口號流行,結果30年后,日本確實成為世界的經濟強國。日本,從1960年倡導“親子讀書運動”,這項運動非常簡單,要求父母每天至少能留出20分鐘的時間,陪孩子一起閱讀。此項運動帶動了日本“家庭文庫”即家庭圖書館的發(fā)展。
很多在日本或德國住過的人對他們的讀書習慣都會感受頗深。無論是在車站、機場還是在車上或機上,多數(shù)人都手捧一本書,仿佛置于無人之境。日本人上下班途中所需時間長而且工作時間也長,很多人就是利用乘車的時間讀書,因此,日本的袖珍簡裝圖書也特別流行。各種類別的圖書都有袖珍型,像名著、流行小說、旅游指南、甚至各種考試輔導,應有盡有?,F(xiàn)在,中國也開始流行隨身書庫系列,一本10元左右,即省錢又方便,一本在手,隨處可讀,即利用了時間又消除了等車乘車的無聊煩躁。只可惜,這類系列還主要局限于古典名著和其它中外文學,還沒有像日本那么包羅萬象。
英國人利用廢時讀書,不僅在有規(guī)律的電車上,即在飯館中亦莫不為然。至于在休假日,夫婦約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門,太太則不免戴頂帽子??墒敲慨斈钦煞蛟跇窍碌戎ゴ髅弊拥臅r候,他照例翻開一本書來讀,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珊珊地走下樓來,他手中的書,也就他起碼讀完兩章了。中國的丈夫卻不曉得這樣做,所以,在樓下不僅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煩,常常把一個快樂的計劃,弄成不歡的結果。
在澳大利亞的一個小城鎮(zhèn)里,人口只有五萬,卻有四個公共圖書館。辦圖書證、借書完全免費,一張圖書證四個圖書館通用。館內圖書全部是開放式的,一次最多可以借20本書或10套音像制品。四個圖書館的圖書全部聯(lián)網,在網上或圖書館里可以預定任何一個圖書館的圖書,并且可以指定在哪個圖書館里取書,看完了可以在任何一個圖書館還書,需要續(xù)借,打個電話或在網上登錄就可以了。借書時,自己把圖書證和書在自動掃描儀上掃一下即可。有如此便利的設備,不讀書恐怕都不可能。所以,這里沒錢買書照樣可以博覽群書。
莫言功利化
國民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不在一朝一夕,卻可利用當下的討論熱,在全社會倡導讀書。
首先,要弱化功利目的,通過讀書豐富人生。人生有兩種樂趣,一種是物質,一種是精神,物質的樂趣很容易滿足,而一個人的精神空間永遠也填不滿,如果你養(yǎng) 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你會不斷地去讀書,從書中獲得無窮的樂趣。正如著名作家王蒙所說,自己最大的興趣就是通過讀書來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來發(fā)現(xiàn)生活、發(fā)現(xiàn)自己。培根說,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shù)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書中所蘊涵的人類思想精華,足以使人受用終生。人可以因為物質缺乏而貧窮,但是讀書可以造就人精神的高貴。其次,要知行合一,篤信躬行。
“盡信書不如無書”,把知識和經驗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實踐印證知識,根據(jù)實踐需要去積極地獲取知識,水乳交融而達到化境?!爸媲泻V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再次,要涵養(yǎng)沉潛,消化吸收。面對 “淺閱讀”的趨勢,要記得經常給自己一個靜下來的時間,梳理所學,涵養(yǎng)沉潛,消化吸收,讓它們真正成為自己生命有機的部分,才是讀書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