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蘭英
出生在臺灣的林麗韞,曾7次出席中國共產(chǎn)黨全國代表大會,6次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從20世紀50年代起,她擔任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日文翻譯,參加了1972年中日建交談判,見證了那一段充滿傳奇的歷史。到了20世紀80年代,她又親歷了海峽兩岸交往的風風雨雨……
“我是臺灣女,更是中國女”
1973年8月,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林麗韞以臺灣同胞的“身份”當選為中央委員,一時頗為世人所矚目。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間,這就更給林麗韞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林麗韞,人稱“臺灣之女”。1933年,她出生在臺灣省臺中清水鎮(zhèn)。3歲時,由于清水發(fā)生了強烈地震,林麗韞舉家遷往臺北。自幼年開始,父親便教育她別忘記自己是中國人,我們的國家古老而又文明,在海峽的對岸還有遼闊的大陸。林麗韞的童年,雖飽嘗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但寶島的迷人風光,卻深深地留在她的記憶里。
1940年,上小學二年級的林麗韞隨父親遠離故土到日本的神戶安了家。她在日本中華同文學校學習時,對中國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學校里,她和同學組織了“留日同學會”、“讀書會”。接觸到了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和斯諾的《西行漫記》等著作,了解了中國共產(chǎn)黨。個人的背景、經(jīng)歷和得天獨厚的語言條件,為林麗韞日后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952年7月,年僅19歲的林麗韞告別了親友,只身乘坐貨輪取道香港,幾經(jīng)周折,終于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國大陸。回國后,有人稱她為“臺灣的女兒”,林麗韞則強調(diào)說:“我是臺灣女,更是中國女。”
意外事件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林麗韞初到北京時,正趕上郭沫若和廖承志組織發(fā)起召開“亞太和平會議”,大街小巷都張貼著和平鴿的宣傳畫。她為這種氣氛所鼓舞,積極要求投身祖國的建設事業(yè)中。當時有關(guān)部門見她還年輕,就鼓勵她繼續(xù)讀書。不久,她考入北京大學生物系,立志學習品種改良,打算將來做一名農(nóng)業(yè)專家,要以農(nóng)報國。
翌年,一件意外的事情,改變了林麗韞一生的命運。她回憶說:“1953年,旅日華僑組成抗日烈士遺骨奉送團來到北京,其中就有許多臺灣同胞。我的父親林水永作為奉送團成員,受到了廖公的接見,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廖公。他對臺灣同胞問寒問暖,十分親切,給我留下了難以忘卻的記憶?!?/p>
林麗韞所說的廖公,就是國民黨元老廖仲愷與何香凝之子廖承志。廖承志當時負責中共對日、對臺事務。在中國與日本正式建交之前,在日本東京建立的“廖承志辦公室”便起著“民間大使館”的作用。
從此,廖承志等中僑委領(lǐng)導便認識了出生于臺灣、成長于日本,既精通日語又精通閩南話的林麗韞,林麗韞的生活軌跡也由此發(fā)生了重大變化。1953年,在日本的臺灣同胞大量返回祖國,亟須林麗韞這樣的人才參與接待,于是,她被借調(diào)到天津參與歸僑的接待工作,后來又被調(diào)到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開始從事長達20年的中日民間友好交流工作。
這20年間,林麗韞有幸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真、陳毅、郭沫若、廖承志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擔任日語翻譯。當時,在英語方面,中共高層的翻譯官有唐聞生、章含之、王海容,法語方面有齊宗華和羅旭,而日語方面則首推林麗韞。
見證中日建交全過程
從1954年開始,林麗韞就為周恩來做日語翻譯工作,直到1976年周恩來去世。由于在日本生活了12年,林麗韞的日語不僅流利標準,而且?guī)еP(guān)西口音的發(fā)音柔和悅耳,被周恩來稱贊為像說蘇州話一樣好聽。
1972年中日邦交正?;勁袝r,林麗韞擔任了主要翻譯,見證了這一歷史事件的全過程。此后,她曾多次隨團訪日,自己也曾作為團長、副團長率團出訪,促進了中日兩國的民間友好往來與交流,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最使她難忘的是1979年陪同時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的鄧穎超出訪日本,日本政府破格按國家元首規(guī)格接待了鄧穎超。林麗韞隨鄧穎超看望了為中日友好做過貢獻的日本各界老朋友及其子女,并參加了設在京都嵐山的周恩來詞碑揭幕儀式。
對于周恩來的外交風格,林麗韞也有細膩的描述。她回憶了田中角榮首相訪華時的一件小事:中日建交談判結(jié)束后,中方在上海舉行歡送田中首相的宴會。那天的宴會總共有幾十桌,氣氛熱烈。時任日本外相的大平正芳情緒高昂,頻頻敬酒。這時,林麗韞聽到田中用很驚訝的口氣說:“喲,大平君,不得了,這么能喝酒???你的酒量這么大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啊?!绷蛀愴y便將田中的話告訴了周恩來。
林麗韞沒想到,田中很普通的一段話,卻引起了周恩來的重視,不一會兒,他就對林麗韞說:“小林,你跟我走?!?/p>
林麗韞跟著周恩來來到大平外相身邊。此時,大平仍在興高采烈地向桌上的客人們敬酒。
周恩來十分巧妙地對大平說:“大平先生,請同我們一起回座位吧。”大平此時還沒到喝醉失態(tài)的地步。就這樣,周恩來很自然,很體面地在別人都還沒感覺到有什么問題的時候,將大平請回了座位,沒讓他再喝下去。
有一次,日本社會黨領(lǐng)袖淺沼稻次郎的夫人到中國訪問,周恩來在大會堂的北門迎候客人。這天天氣很冷,他回頭問林麗韞:“小林,你想淺沼夫人會穿什么衣服來呢?”因為同一天早些時候林麗韞在北京飯店看見過淺沼夫人,所以隨口回答說:“我看她是穿著褲子吧!這么冷的天氣,應該不至于穿日本和服那么不好穿的衣服來吧!”然而,那天淺沼夫人卻仍按日本禮節(jié),穿著和服盛裝而來。穿和服不好邁步,淺沼夫人只能在寒風吹拂下在大會堂北門臺階上一步一步往上走。周恩來回頭批評林麗韞說,“小林,看你主觀主義!”然后馬上向警衛(wèi)交代,將淺沼夫人的車調(diào)到地下室,回去的時候由地下室乘車。當時林麗韞覺得很慚愧,周恩來突然回頭問她淺沼夫人會穿什么來,是想問淺沼夫人會不會不太暖和,她卻沒有更多去考慮這些事情。這一切,后來都刻在了林麗韞心里?!翱偫砭褪沁@樣從生活細節(jié)上去關(guān)照人家,可以說是無微不至”。
鄧大姐鼓勵:要勇敢地挑起這副擔子
1973年,林麗韞作為兩名臺灣籍代表之一,參加了中共十大,并當選為中央委員。1975年,她又作為13名臺灣籍代表之一,第一次以臺灣省代表的身份參加了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并當選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祖國大陸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同年12月,中央對臺工作領(lǐng)導小組恢復工作。鄧穎超任組長,廖承志任常務副組長。當時,領(lǐng)導小組的想法是:要在臺胞和祖國大陸之間建立一個民間的紐帶,通過定居大陸的臺灣同胞,起到橋梁和溝通的作用,他們決定成立一個民間組織來做這項工作。于是,成立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就成為中央對臺工作總方針中的重要一環(huán)。由誰來擔當這個重任呢?廖承志首先想到了林麗韞。因為廖承志非常了解林麗韞,知道不論是什么工作,林麗韞都會“服從命令聽指揮”,都是“革命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毫無怨言。只要她接受了,就會專注地投入,專心地去做,沒有任何雜念。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成一行。
1980年11月,浙江省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省級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緊接著福建、北京也相繼成立了臺聯(lián)。
在全國臺聯(lián)籌備期間,鄧穎超表示希望林麗韞擔任全國臺聯(lián)籌備工作負責人,林麗韞沒有想到這個重擔全落在了自己的身上,她回憶說:“鄧大姐常對我說,由于30多年的隔絕,臺灣同胞對我們很不了解,臺聯(lián)應該是同鄉(xiāng)會性質(zhì)的團體。同臺胞溝通,增進海峽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鄧大姐還要求我們做好生活在祖國大陸臺胞的工作,團結(jié)他們?yōu)樽鎳箨懙乃幕ㄔO多做貢獻?!?/p>
鄧穎超之所以點將林麗韞當全國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籌備組組長,源于她對林麗韞的了解。作為臺灣同胞和歸國華僑,林麗韞的身份和經(jīng)歷使其更容易理解臺灣同胞的心態(tài),也更容易和他們打成一片。最重要的是,林麗韞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和為黨的事業(yè)忘我工作的品質(zhì)。鄧穎超也知道,萬事開頭難,已隔絕了30多年的兩岸同胞,溝通起來都會很艱難。而籌備這件事,成立這個組織,要有足夠的資歷和能力,才能挑起這副擔子。
1981年12月22日至28日,全國臺灣同胞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臺灣各族同胞的愛國民眾團體——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也在北京成立。林麗韞由籌備組組長正式當選為會長,同一天她被中央書記處任命為臺聯(lián)黨組書記?!澳谴未髸?,李先念同志親自到會出席,還有烏蘭夫、彭沖等中央領(lǐng)導同志。他們接見全體代表的照片都刊登在了我們的第一期會刊里面了。”林麗韞愉快地回憶說。
鄧穎超、廖承志等中央對臺領(lǐng)導小組的領(lǐng)導同志,都高度重視這一新生的群眾團體,認為它能成為一座溝通長期處于隔絕狀況的兩岸同胞的橋梁。那時,鄧穎超每個星期五固定要在中南海武成殿召開一次對臺領(lǐng)導小組工作會議。林麗韞擔任全國臺聯(lián)會長以后作為列席成員也參加了會議?!澳菚r的對臺工作非常非常的直接。廖公致蔣經(jīng)國的信的起草討論過程我都參加了。作為列席成員,中央對臺領(lǐng)導小組討論的會議我們都參加了。對于每次會議的精神、政策都要掌握得非常清楚,會后就各自分頭到自己所管轄的部門去做貫徹落實?!?/p>
把臺聯(lián)真正辦成“臺胞之家”
林麗韞先后擔任了三屆全國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會長,工作卓有成效。
回憶起全國臺聯(lián)創(chuàng)建之初時的情形,林麗韞說:當時還沒有專門的辦公場所,3個人的辦公桌對在一起,位置小得連椅子也放不進去。平日辦公用,開會時就變成了會議室,而加班的時候又變成了臨時臥室。條件雖簡陋,可大家依舊干勁十足。后來,在廖承志的關(guān)懷下,全國臺聯(lián)的辦公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有一次,廖承志當著國務院秘書局的同志說:“你們要多幫助小林他們,盡快幫他們解決房子、車子、票子問題?!?/p>
全國臺聯(lián)成立之初的頭等大事就是落實臺胞政策。林麗韞說:“那時,鄧大姐常向我詢問臺胞政策落實的情況,還不時提醒我,大陸臺胞還戴著‘帽子又怎么能取信于島內(nèi)和海外的臺胞呢?那些含冤過世的臺胞,政策上也要一一落實,要善始善終?!蹦切┠?,為了給各地臺胞落實政策,林麗韞經(jīng)常親自帶隊遠赴新疆、海南等地,檢查政策落實情況……在中央落實政策辦公室的領(lǐng)導下,全國臺聯(lián)用了3年時間,平反涉及臺胞的冤假錯案1028起,糾正錯判刑事案件432起,將錯誤下放農(nóng)村的407戶調(diào)回城鎮(zhèn),妥善安置了臺籍待業(yè)青年3078人,使大陸臺籍同胞的政治待遇得到了徹底的改變。隨著落實臺胞政策工作的深入,居住在祖國大陸的臺胞已放下了長期存在的被懷疑、不被信任等沉重的思想包袱,精神上也進一步得到了解放。
從1981年到1991年,全國臺聯(lián)在林麗韞的主持下,為國內(nèi)的3.8萬名臺胞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落實黨對臺胞的政策,充分維護他們的合法權(quán)益;為受冤屈、遭錯誤批判的臺胞平反;為他們辦實事,解決實際困難;安排臺胞離退休后的生活;開展聯(lián)誼活動,為島內(nèi)臺胞回大陸探親、旅游,兩岸文化學術(shù)交流及臺胞在大陸投資,提供方便,牽線搭橋……
從1983年起,林麗韞便帶團出訪美國、加拿大、日本、巴西等國家。在這些國家里,她的足跡幾乎踏遍了每一處有臺胞聚集的地方,建立起了一條海外臺胞與祖國大陸雙向溝通的通道。10年間,在黨和國家的關(guān)懷和幫助下,林麗韞借助全國臺聯(lián)這個平臺,用一顆真摯的心,換回了海外及島內(nèi)臺胞隔絕多年的心,溫暖了大陸臺胞曾經(jīng)受傷的心。
1991年5月,第四次全國臺灣同胞代表會議在京召開。張克輝當選為會長,林麗韞離開一線,被推選為顧問。
從一張白紙,空手起家創(chuàng)下臺聯(lián)到?jīng)Q定離開,10年的時間轉(zhuǎn)眼過去了。如果說從回國到中日建交,到當選中央委員,這位小姑娘的青春是在偉人身邊度過的。如今的林麗韞則把自己的盛年獻給了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任屆期滿,她沒有遺憾。
1991年,林麗韞出任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的副主任委員,此后,她所接觸的服務對象不僅僅是臺胞了,所有海外僑胞及歸僑的工作她都要關(guān)心、過問。與此同時,林麗韞還兼任中國僑聯(lián)顧問、海峽兩岸關(guān)系協(xié)會顧問、國務院僑辦海外交流協(xié)會的常務理事等職務。
“清水之光”透出濃濃鄉(xiāng)情
林麗韞辦公室書櫥里的書大多與臺灣有關(guān),熟悉她的人知道,她有太多的臺灣生活形成的習慣:喜歡喝高山茶,吃臺灣菜,用閩南語與家人交流……幾十年來,她無時無刻不惦記著家鄉(xiāng)……
林麗韞說,她7歲時離開臺灣之后,一直沒有機會回到故土。她非常想念故鄉(xiāng)臺灣,臺灣的親友也很想念她。但是由于海峽兩岸長期阻隔,無法來往……
1988年,林麗韞90歲高齡的姑媽從報上知道了林麗韞的“下落”后,便委托一個山東籍的臺灣老兵借到北京探親的機會,找到了她。當林麗韞從這個老兵的手上接過90歲姑媽的生日彩照時,一向剛強的她不禁潸然淚下。
第二年夏,林麗韞的姨媽、舅舅攜著兒孫一行到京看望了林麗韞。1993年,林麗韞的四叔也帶著兒孫到京看望了她。每談及此,林麗韞總是感慨萬分:“哪有讓老輩親人先來看我這個晚輩的道理,按理說應是我去臺灣拜訪他們!”
1993年,林麗韞的姑媽在臺灣去世。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她未能如愿去臺灣為其奔喪。
直到1999年,林麗韞作為少數(shù)民族藝術(shù)代表團團長率團訪問了臺灣,她終于有機會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xiāng)。
林麗韞回到臺中縣清水鎮(zhèn)老家時,清水鎮(zhèn)轟動了。家鄉(xiāng)父老對她非常熱情,都以林家出了這么優(yōu)秀的女性為榮。清水鎮(zhèn)鎮(zhèn)長主持歡迎儀式,還特地做了一塊紀念牌送給林麗韞,上書四個大字:“清水之光?!边@四個字,反映了鄉(xiāng)親們對她的敬佩之意。
在臺中民族公園,臺胞們拉起林麗韞一同唱起高山族歌曲“我們都是一家人……”而當她離開臺灣時,陪同訪問的臺灣鄉(xiāng)親流下了不舍的眼淚。
(責任編輯:徐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