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業(yè)文
玉米螟俗名鉆心蟲,成蟲屬鱗翅目螟蛾科,是玉米的主要蟲害之一??蔀楹τ衩字仓甑厣喜课?,使受害部分喪失功能,降低籽粒產(chǎn)量。
1. 玉米螟的形態(tài)特征
成蟲黃褐色,雄蛾體長10~13mm,翅展20~30mm,體背黃褐色,腹末較瘦尖,觸角絲狀,灰褐色,前翅黃褐色,有兩條褐色波狀橫紋,兩紋之間有兩條黃褐色短紋,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態(tài)與雄蛾相似,色較淺,前翅鮮黃,線紋淺褐色,后翅淡黃褐色,腹部較肥胖。卵,扁平橢圓形,數(shù)粒至數(shù)十粒組成卵塊,呈魚鱗狀排列,初為乳白色,漸變?yōu)辄S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為黑褐色(為幼蟲頭部,稱黑頭期)。老熟幼蟲體長25mm左右,圓筒形,頭黑褐色,背部顏色有淺褐、深褐、灰黃等多種,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個,腹部1~8節(jié)背面有兩排毛瘤,前后各兩個。蛹長15~18mm,黃褐色,長紡錘形,尾端有刺毛5~8根。
2. 玉米螟的生活習(xí)性和危害狀況
通常以老熟幼蟲在玉米莖稈、穗軸內(nèi)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稈中越冬,翌年4~5月化蛹,蛹經(jīng)過10天左右羽化。成蟲夜間活動,飛翔力強,有趨光性,壽命5~10天,喜歡在離地50cm以上、生長較茂盛的玉米葉背面中脈兩側(cè)產(chǎn)卵,一個雌蛾可產(chǎn)卵350~700粒,卵期3~5天。幼蟲孵出后,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為害。初孵幼蟲,能吐絲下垂,借風力飄遷鄰株,形成轉(zhuǎn)株為害。幼蟲多為五齡,三齡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葉、雄穗、苞葉和花絲上活動取食,被害心葉展開后,即呈現(xiàn)許多橫排小孔;四齡以后,大部分鉆入莖稈。玉米螟的為害,主要是因為葉片被幼蟲咬食后,會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斷,影響授粉;苞葉、花絲被蛀食,會造成缺粒和秕粒;莖稈、穗柄、穗軸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壞植株內(nèi)水分、養(yǎng)分的輸送,使莖稈倒折率增加,籽粒產(chǎn)量下降。玉米螟適合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fā)育,冬季氣溫較高,天敵寄生量少,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危害較重;卵期干旱,玉米葉片卷曲,卵塊易從葉背面脫落而死亡,為害也較輕。
3.玉米螟的防治措施
玉米螟幼蟲蛀入玉米主莖或果穗內(nèi),使主莖折斷,致使玉米減產(chǎn)降質(zhì)。為奪取玉米的豐產(chǎn)豐收,可采取以下措施進行防治。
3.1心葉期防治 此階段是前期防治玉米螟第1代的最佳時期。主要采用撒顆粒劑的防治方法,常用的藥劑主要有50%的1605,每畝用藥200g,對水適量,拌灰渣10kg(灰渣大小要均勻,拌藥后不宜過干或過濕),撒入葉心內(nèi)?;蛘呤褂?%甲基異柳磷微粒劑撒施,一般每畝用量不超過1kg,且宜在陽光充足、露水干后撒施。生產(chǎn)中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50%甲胺磷噴施,但藥效不如撒施效果佳。
3.2穗期防治 雌穗灌漿中后期防治鉆心蟲咬粒。此時期的玉米螟已鉆入雌穗內(nèi),可用50%敵敵畏乳油0.4kg對水10kg制成藥液,或用50%甲胺磷乳油800~1000倍液,用棉球或毛刷將藥劑均勻涂抹在雌穗頂端和花絲中,或用去掉針頭的注射器把藥劑注入雌穗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