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運偉
“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痹诟咧姓Z文閱讀教學中,作者嘗試以下面兩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創(chuàng)設(shè)形象
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wù)之一就是引導(dǎo)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閱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怎樣激活這段文字呢?我設(shè)置了幾個問題:為什么會有“腳踏上去”的動作?作者為什么不說“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卻說“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加了個“也”字,似乎在與另一種情景相比較,而這種情景則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種什么情景?于是學生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調(diào)動以往的生活體驗,回答說:“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觀景”。通過想象,可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來打開房門,驚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樹的落蕊鋪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來才發(fā)覺夜里靜悄悄地下了一場大雪那樣,懷著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幾腳,卻發(fā)現(xiàn)“聲音也沒有”,不像踏雪那樣會發(fā)出“吱嘎,吱嘎”的聲響,然后掬起一把,聞一聞,“氣味也沒有”,同雪一樣清爽。這種想象,學生走近了作者,走進了作者筆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韻味。
二、架設(shè)橋梁,領(lǐng)略內(nèi)涵
文本的作者與學生,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yǎng)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需要運用想象在這中間架設(shè)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nèi)涵上的感悟。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對著面帶慍怒的老頭公然做賊,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搖大擺地走入竹林。讀到這里,如果不細想,不想象,就會感到杜甫真會幽默,描寫出這么好笑有趣的場面。若發(fā)問一句:“連茅草都要,而且是‘群童,這說明什么?”學生馬上想到“貧困”,再一點撥,想到安史之亂后民不聊生、天下貧困的整個局面。這些群童正是因為家境貧困,才會“當面為盜賊”,抱走茅草。學生因此而悟到這些正是結(jié)尾的伏筆,進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達“天下寒士”的痛苦。
(唐河縣第二職業(yè)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