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人
最近,筆者先后在《中國文物報》(2011年12月14日3版)、《收藏界》(2011年第12期)讀到同一作者(李姓)的《兩枚詩文竹臂擱一對金石忘年交》(以下簡稱“李文”)一文,也看了“李文”附刊的圖片(圖1)。筆者認(rèn)為對“李文”有必要撰文提出質(zhì)疑,在撰稿中竟然又有了相關(guān)“發(fā)現(xiàn)”,故在此一并撰述,以供廣大收藏愛好者參考。
一、所稱“竹臂擱”的形制不倫不類
“李文”起首稱:“承蒙一位未曾謀面的年已古稀之年的湯老先生厚愛,筆者收藏到兩枚上面刻滿詩文的竹臂擱。該臂擱長約36.8厘米、寬約7厘米、厚約0.8厘米。”接著還對“竹臂擱”的名稱、作用、功能、材質(zhì)等作了介紹。但是,筆者以為就“該臂擱長約36.8厘米”而言,此臂擱就堪稱“特制”了。因為,以傳統(tǒng)的臂擱而言,正如“李文”所述“是古代文人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案用具”,它屬文房用品。所以在形制上講究小巧、精致。因此傳統(tǒng)的臂擱,以筆者所見其長度多在22~28厘米之間(圖2、3),未見有超過一市尺(33厘米)者,即所謂“小巧”是也。而“李文”中的臂擱,其長度竟長達36.8厘米,用它“墊著臂擱書寫的時候”難免讓人產(chǎn)生“臃腫”、“別扭”之感,遑論舒服了。再說,竹刻臂擱,因其小巧,又求其精致,所以都避去竹節(jié)(既難鐫刻,又傷雅觀)。而視“李文”附圖中的臂擱,上下均帶有竹節(jié),究其原因,即因“長約36.8厘米”所致。按其形制,若稱它為竹刻楹聯(lián)還可,稱它為竹臂擱,則差之甚遠矣。再說,臂擱“墊著臂擱書寫的時候”只需用一枚,又因何要把“刻畫已聞名世早;殷勤可感故人多”聯(lián)語分刻在兩枚竹爿上呢?難道此物專供“雙管齊下”者使用賞玩?真是令人費解!對如此形制的“兩枚詩文竹臂擱”,也就難免有不倫不類之嫌,并對它的真實性也就不能不置疑了。
二、“李文”考釋未詳表述含糊不清
“李文”稱:“兩枚竹臂擱上刻有14個大字‘刻畫已聞名世早,殷勤可感故人多,在每枚竹臂擱的左右兩側(cè)共刻有109個小字(筆者按:實為106字,“李文”誤將引文末“吳伯滔”印語三字也計入),講述了兩枚竹臂擱的由來。一枚臂擱刻有:石泉宗兄自丁亥秋過來鷺草堂信宿別去忽有七年今春再遇于西子湖頭欣然握手邀過家出所刊印存碑版;另一枚臂擱刻有:見識皆精妙絕倫不勝欽佩又訂越日同游云林三竹次晚余以舊病復(fù)作匆匆辭歸又承冒雨相送殷勤備至甚可感也歸后即書此聯(lián)贈之癸己二月滔并識吳伯滔(印章款)?!?/p>
對此,筆者以為“李文”既然引述兩枚竹臂擱“左右兩側(cè)共刻有109個小字,講述了兩枚竹臂擱的由來”,但因何未將有助了解“兩枚竹臂擱的由來”的“109個小字”加以斷句或加標(biāo)點?筆者為了了解“兩枚竹臂擱的由來”,對“109個小字”多次試讀(欲加標(biāo)點),但終因在這些文字中有多處文字艱澀生僻、拗口而難以理解。例如:“邀過家出所刊印存碑版”不知應(yīng)如何讀(斷句)?又“同游云林三竹”未知是指杭州西子湖畔的哪一處名勝景觀?如此佶屈聱牙的文字竟然會出于清季一位深有學(xué)養(yǎng)的名畫家吳伯滔之手,又著實令人難以置信了。
再說,從“109個小字”中的“歸后即書此聯(lián)贈之”來看,通常應(yīng)理解為所贈的應(yīng)該是“刻畫已聞名世早,殷勤可感故人多”書聯(lián)(墨跡)。那么,“筆者收藏到兩枚上面刻滿詩文的竹臂擱”的刻竹人究竟是誰呢?“李文”竟稱“經(jīng)過一番史料的查找和對比后,筆者真正弄清了兩枚竹臂擱的來龍去脈,讀懂了贈受兩人的一段忘年交情。原來兩枚竹臂擱是清末有名的書畫家吳伯滔先生贈送給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金石大家吳石泉先生的?!毖韵轮饩褪菂遣稀皻w后即書此聯(lián)贈之”所贈的并不是書聯(lián)墨跡,而是刻著“刻畫已聞名世早,殷勤可感故人多”和“109個小字”的“兩枚竹臂擱”。對此,筆者認(rèn)為:即使按“李文”作者所說吳伯滔所贈的不是書聯(lián)墨跡,而是“兩枚竹臂擱”。但由于在“109個小字”中有“歸后即書此聯(lián)贈之”之語,便可以肯定的是應(yīng)該先有“刻畫已聞名世早,殷勤可感故人多”書聯(lián)(墨跡),后再有“兩枚竹臂擱”,這應(yīng)該是毋庸置疑的。況且這也是竹刻、刻銅、制箋、制墨(雕版)等工藝的一般規(guī)律。
那么,“刻畫已聞名世早,殷勤可感故人多”書聯(lián)(墨跡)是否還存于世呢?對此,由于上述筆者的種種置疑,加上憑著相關(guān)經(jīng)驗,筆者相信答案應(yīng)該是肯定的。
三、“兩枚詩文竹臂擱 一對金石忘年交”真相
果然,當(dāng)筆者將“刻畫已聞名世早,殷勤可感故人多”輸入“百度搜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上海泓盛拍賣有限公司2009春季拍賣會(中國書畫):編號0030 作者吳伯滔。尺寸:約1.8平尺,101×20厘米×2(圖4)。說明:1893年作。釋文∶刻畫已聞名世早,殷勤可感故人多??钭R:石林仁兄自丁亥秋過來鷺草堂信宿,別去忽有七年,今春再遇于西子湖頭,欣然握手,邀過寓齋,出所刊印石碑版見視,皆精妙絕倫,不勝欽佩。又訂越日同游云林三竺,次晚,余以舊病復(fù)作匆匆欲歸,又承冒雨相送,殷勤備至,甚可感也。歸后即書此聯(lián)贈之。癸巳二月,滔并識于雨窗。鈐?。禾?、伯滔長壽。拍賣日期:2009年6月24日。
至此,首先要說明筆者對有關(guān)這件吳伯滔書聯(lián)(以下簡稱“拍品”)真?zhèn)蔚目捶?,即由于筆者未見實物(書聯(lián)墨跡),故對它的真?zhèn)尾荒芡龜唷5珡乃翱坍嬕崖劽涝?,殷勤可感故人多”?lián)語,聯(lián)語旁110字的識語,較諸上述佶屈聱牙使人難以理解的“109個小字”而言,它既可通讀,事理亦通順。如在上文中舉例的:“邀過家出所刊印存碑版”,而“拍品”則作“邀過寓齋,出所刊印石碑版見視”。又“同游云林三竹”,而“拍品”則作“同游云林三竺”,兩者雖僅差“竹”、“竺”一字,但意義卻有云泥之別。前者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讀了后者便可知道指的是杭州西湖畔的云林寺(即靈隱寺)和南面的三天竺(分為下竺、中竺、上竺,合稱三竺)諸勝跡。再通過對兩者字體的比照,便可知道“李文”中的所謂“兩枚竹臂擱”顯然是由“拍品”翻刻而來。因此,可以說即便“拍品”是贗品,但是“兩枚竹臂擱”即由這件贗品翻刻而來。故而在此對于“拍品”的真?zhèn)慰蓵呵也徽?,但它(“拍品”)可以作為揭穿“兩枚詩文竹臂擱 一對金石忘年交”欺世騙局的依據(jù)。
再說有關(guān)上述兩者文字的小有差異,從中便反映“兩枚竹臂擱”翻刻者學(xué)識的淺陋,又因翻刻量大而粗制濫造,才使得拷貝走樣。至于“兩枚竹臂擱”識語的起首為“石泉宗兄”,而“拍品”則作“石林仁兄”,這二字之異,這些也便是而今一切作偽造假者慣用的伎倆。造假者將“石林”改為“石泉”,將“仁兄”改為“宗兄”,就可使得原本不知“石林”(暫不考索)為何許樣的仁兄,一下子變成為“西泠印社四位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吳石泉(隱)”。其目的就是以此來編造出一段所謂的“金石忘年交”藝林逸事,以用來惑人欺世,并作為撰文炒作的材料。
因上述已說到“因翻刻量大而粗制濫造,才使得拷貝走樣”。那么有無與“李文”自稱“承蒙一位未曾謀面的年已古稀之年的湯老先生厚愛,筆者收藏到兩枚上面刻滿詩文的竹臂擱”一樣的“兩枚上面刻滿詩文的竹臂擱”呢?答案竟然也是肯定的。從“東博書畫網(wǎng)”顯示:“竹刻鎮(zhèn)尺一對;價格:280.00;類別:木雕工藝品/飾品;來源:博寶藝術(shù)品商城;商品描述:此鎮(zhèn)尺所刻對聯(lián)出自1893年農(nóng)歷2月吳伯治(滔):“刻畫已聞名世早 殷勤可感故人多”,竹板上所刻小字為其對聯(lián)的來歷,一塊竹板:“石泉宗兄自丁亥秋過來鷺草堂信宿別去忽有七年今春再遇于西子湖頭欣然握手邀過家出所刊印存碑版”,另塊竹板:“見識皆精妙絕倫不勝欽佩又訂越日同游云林三竹次晚余以舊病復(fù)作匆匆辭歸又承冒雨相送殷勤備至甚可感也歸后即書此聯(lián)贈之癸己二月謁(滔)并識”吳伯治(滔)款。此竹板包漿自然,光澤油潤,極具收藏價值?!庇纱丝芍瑸椤袄钗摹狈Q之為“記載了兩位清末金石書畫大家的一段佳話,自然就成了的他們忘年之交的歷史物證”的“兩枚竹臂擱”,其實不過是而今掛在網(wǎng)上標(biāo)價出售的“木雕工藝品”,只不過由于商家以為把此物稱之為“竹刻鎮(zhèn)尺一對”比較恰當(dāng),所以與“兩枚上面刻滿詩文的竹臂擱”的差別也就僅此名稱(“竹刻鎮(zhèn)尺”、“竹臂擱”)不同而已。尚需指出的是,在“李文”所述“石泉宗兄自丁亥秋過來鷺草堂信宿……包漿自然,光澤油潤”等文字竟然會與以上“商品描述”的文字如出一轍,那么兩者之關(guān)系也就不言而喻了。(責(zé)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