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侗
父親一個冬天沒有舒開身,常喊天冷。他說人一老,身體就被歲月的針尖扎成了篩子眼,四處漏風。從早到晚,父親抱著火爐。有時候天晴開了,晴得肆無忌憚汪洋恣肆,父親在屋檐下的樹樁上坐了,依墻閉眼,享受著冬天難得的暖陽。他扎緊衣襟,像斂著翅膀的老麻雀,哪兒也不想去。曾經(jīng)有居住在昆明的親戚寫信打電話讓父親去過冬,父親說故土難離啊,人像生了根,挪動半步傷根動筋,再說人是人,又不是候鳥。
人老了身體的活力不足,稍微伸胳膊拉腿那點溫熱散失殆盡。父親說棉襖穿久了那層棉花干硬老舊,裹不住身體的暖。父親喜歡穿羽絨服,里面套一件絮了新棉花的棉襖,棉襖里的棉花最多穿三年就要換下來。母親嘮叨,父親就說你是心疼人啊還是心疼棉花。母親不再說話,趕夜套好棉襖,壓在兩層被子中間。
父親怕冷出名了,從小就怕。一迎冷父親就穿上棉襖棉褲,像個豎起來的棉花包,晃動在雪野曠地,摔倒了旁人不拉拽幫忙很難起來。老了更加怕冷,每年秋后就嚷嚷買煤添爐。我們這兒用“憋拉器”取暖,不同于蜂窩煤爐子,口大肚小中間有層篦子的那種,接上幾節(jié)用白鐵皮卷起的煙筒,在前房頂捅一個碗大的窟窿,把煙筒從窟窿里探出去,添上煙煤,能聽見煙火轟隆隆火車般的動靜順著煙囪冒出去,橫著的一截煙筒紅半截或者大半通紅。我們這兒管這樣支爐子叫“通天炮”,火爐旺,熱氣散發(fā)快,屋子里的溫度很快能上升到十幾度。父親最喜歡這樣的火爐。早晨起來不洗臉刷牙先把爐子生起來。父親在晴天時候,劈下木柴用袋子或者大酒箱子盛了,都是捺把長短,都是楊木或者桐木,用一張紙就能點著吹旺的。母親說用豆秸玉米稈就行,父親嫌那些火力不旺,一呼隆就完沒有底火。
父親司爐很有水平,“憋拉器”很多人都是越鼓搗火頭越小,直至鼓搗得火滅炭冷。而父親只要拿起火鉤炭鏟,爐子就像牲口看見鞭子,火一個勁往上躥,不一會兒轟隆聲響起,父親高興了能讓拐角豎立的筒子下半部紅起來。父親說這樣的爐子喜歡懶人,但是更講究火虛人實。父親會使魔法,母親說。到做飯時候,爐子轟轟地響,母親都是把菜、油鹽醬醋準備到手邊,要不一轉(zhuǎn)臉的工夫菜糊鍋漏。
這樣的爐子就是臟,摟爐子的時候灰塵飄飛。父親往往把爐灰摟下來裝到廢舊臉盆里,爐灰照樣燙手的,母親炒菜,父親把手架在爐灰上不停翻動著,積攢一盆端出去倒在墻角。父親最喜歡晚上,添上一鏟煤,蓋上鐵蓋,手伸在鐵蓋上面。一些爐光在父親臉上閃閃爍爍。我搬個小板凳坐在父親左邊那盆爐灰旁,爺倆說著閑話,更多的時候沉默。父親喜歡這樣,有一句無一句東一句西一句扯著,都把手伸出來翻騰,有時候手碰手并不急著躲開,彼此傳遞著溫暖。父親70歲了,我還能陪伴多久,想到父親也會變成一堆灰燼,溫暖的灰燼,越來越矮下去的灰燼,越來越軟的灰燼,越來越靠近墻角的灰燼,聚攏在一起的灰燼,讓我疼痛思念的灰燼,我找各種理由陪父親多坐一會兒。
灰燼給了我一個完整的世界,我喜歡親近。竭力去追趕影響我的智者和圣賢。他們的思想不斷沖擊著我并影響著一切在追的人。他們是歷史的驕子,但每一步都在與黑暗搏擊。他們佩戴歷史的勛章,卻朝歷史的漩渦走去。我極力勸阻,而稚嫩的喉管發(fā)不出一點聲音……
“嘩”的一聲,我突然醒來。汽車正在急馳,天地明亮。又是一爪‘‘不知東方之既白”的時候,我又想沉沉睡去,尋找千年而來的聲與色。
坡公卻道:人生如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