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升
《收藏界》2011年第3期刊登了福建黃紹錦先生題為《西夏“大德通寶”》的一篇文章,拜讀之后,心癢難耐,今將筆者珍藏多年的西夏“大德通寶”小平錢做一介紹,意在學習、交流、印證,以供泉友品評。
西夏是我國古代黨項族在我國西北部建立的以本民族為主體的地方割據政權,自稱“白高大夏國”、“大白上國”、“白上大夏國”。自公元1038年建國至公元1127年為蒙古大軍所滅,歷190載,傳十帝,因其位置在宋、遼、金以西,故歷史上稱其為西夏。全盛時期的疆域,占有現在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全部、陜西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qū)西部和甘肅省大部,幅員方約二萬余里。都城興慶府,即現在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首府銀川市。黨項族,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羌族的一支,原來散居于青海省西南和四川省松潘以西廣闊地帶。因不堪吐蕃的欺壓掠奪,請求歸附中原王朝。唐朝末年,黃巢率眾起義,黨項首領拓跋思恭受唐王朝之命,參與鎮(zhèn)壓,因作戰(zhàn)有功,被賜李姓,封夏國公,任夏綏銀節(jié)度使,領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并在五代大亂之際,趁機不斷擴占地盤。宋王朝建立后,無力對其用兵,采取了賜趙姓、封官爵、給歲賜的安撫辦法。公元1032年(宋明道元年),黨項首領德明去世,具有雄才大略的元昊繼承父位,廢除大宋年號,去唐賜李姓、宋賜趙姓,改皇室姓氏拓跋氏為嵬名氏。公元1038年,嵬名元昊筑壇封冊,即位皇帝。從此,西夏先期和北宋、遼,后期和南宋、金鼎足對峙了190年。西夏國流通的貨幣,主要是北宋和以前朝代遺留下來的錢幣,因政權和社會的實際需要,也鑄造了本王朝的錢幣,但數量較少。夏崇宗嵬名乾順(亦稱李乾順、趙乾順)是西夏第四位皇帝,在位期間(公元1086-1139年)有天儀治平、天祐平安、永安、貞觀、雍寧、元德、正德、大德等八個年號?,F今普遍認同其貞觀年間(公元1101-1113年)鑄有西夏文“貞觀寶錢”;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7)鑄有“元德通寶”、“元德重寶”;大德年間(公元1135-1139年)鑄有“大德通寶”等三個年號四種錢幣,所鑄錢幣量少工精,皆為珍罕之品,迄今未見其余五個年號鑄幣。
“大德通寶”,清張敬庵《泉寶錄》最早著錄,并另外錄有一枚“大德元寶”錢。唐與昆的《泉幣匯考》確認系西夏崇宗鑄幣。李佐賢《古泉匯》定為“未見西夏錢”;孟麟《泉布統(tǒng)志》認為該錢“青銅與宋錢無異,考元成宗亦建元大德,而其文字錢樣與此西夏不同”;初尚齡《吉金所見錄》認為:“大德通寶錢大小二品,……其形模字畫,似仿元德之制而為之者。又按:元成宗元貞二年亦改元大德,然元氏開鑄始于武宗,且其形制與元錢亦不類”;而方若《言錢別錄》則斷言偽品。1940年的《泉幣》第1期上,泉界名家張叔訓以《西夏大德通寶》為題,介紹了他所收藏的一枚漢文“大德通寶”銅質小平錢:“右大德通寶錢,文字制作,前同元德,后類天盛,具西夏錢氣息,無元代錢風韻,其為西夏崇宗大德年間所鑄無疑?!保淮撕笤傥匆娕?。
筆者所藏“大德通寶”錢(圖1、2),出自西夏腹地今寧夏同心縣。系早年一農民在荒灘取沙土時發(fā)現,后輾轉數人終至我手。該幣重4.08克,徑24.2毫米,厚1毫米,漢文,為銅質小平錢,直讀,楷書。錢體大部呈淡綠,沙土附著其上,雖經數次清洗,未能完全清除,包漿自然,具備半沙漠干旱地帶淺層出土的特征。文字淺平但很容易辨識,背平夷,顯然系入土前參與流通自然磨損所致。書體與前諸譜所載西夏鑄幣者類似,因流通磨損,筆畫比諸譜所載品略粗,然仍流露著制作精整的特點,與筆者所藏西夏“元德通寶”小平隸書錢(圖3)、西夏“元德重寶”錢(圖4)一脈相承,散發(fā)著元德錢的風味,與元成宗所鑄粗獷之大德迥異,當為西夏罕見之幣,彌足珍貴。由于該幣發(fā)現地荒涼偏僻,又僅僅單獨一枚,無其他任何物件陪伴,不由讓人浮想翩翩:是什么原因讓它孤零零地躺在那兒近九百年?是過往商人的遺落還是牧人的散失?而黃先生今刊文介紹的西夏大德,又如何游憩于武夷山腳下,也頗費人思量,或正如俚語“銅錢無腳走天涯”。芳蹤難覓的西夏大德,數百年之后,一南一北,相繼重現,不免令人唏噓感慨,遂成一首:問滄桑之磨難,寄青蚨以遐想。我修緣于偶遇,汝何為而獨往?(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