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作為本該公開透明的新聞監(jiān)督機構,BBC故意隱瞞內部的性丑聞,這讓它遭遇史上最嚴重的信任危機。
英國廣播公司(BBC)上一次走進國人視野,緣起于倫敦奧運會期間個性十足、幽默新穎的體育解說,而這一次,則是因為性丑聞。
2012年10月底,BBC已故的音樂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吉米·薩維爾性侵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丑聞在英國社會引發(fā)強烈反響。警方透露稱,受害者300超過人。丑聞給BBC帶來了一場地震,管理層被抨擊對長期以來的惡行視而不見,因為部分性侵就發(fā)生在 BBC 的工作場所。遲緩而笨拙的回應,更使BBC的危機應對能力遭受質疑,一切都暴露出 BBC 官僚體制的缺陷和管理的不力。
這家英國最大、全世界知名的新聞機構正在遭遇其90年歷史上最大一場危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薩維爾性侵丑聞曝光后不到一個月,BBC總裁以及新聞總監(jiān)先后辭職。分析人士稱,BBC在這場風暴中失去最多的就是其幾周前還曾經擁有的、無可匹敵的公信力。
性丑聞源于缺乏管理
這是一幅不同尋常的場景:位于倫敦市中心的、新翻修過BBC樓前廣場上,BBC自己的記者與眾多來自其他新聞機構的同行爭搶著有利于報道的位置。BBC各檔節(jié)目都在大談這場危機,完全沒有顧及這是在談自己的“東家”。記者通過BBC的電視廣播和網站,揭露、痛罵高級管理人員失敗之處。
BBC資深記者大衛(wèi)·丁布爾比承認,高級管理層在這一事件中完全失敗。他在一檔節(jié)目上表示:“在我看來,BBC一直沒有管理。管理者一直都在說著官話,編輯或部門主任把他們的時間花在形式主義和回答不必要的問題上……這已經不正常了?!?/p>
他們指責的對象——BBC的總裁剛剛宣告辭職。這家充滿傳奇的新聞機構,以杰出的新聞和高質量富于創(chuàng)造的節(jié)目聞名于世。11月12日,一位唐寧街的官員對媒體表示,首相大衛(wèi)·卡梅倫并不相信BBC正在面臨著“存在式危機”,這種明顯的安慰話語從反面襯托出了這場風暴的破壞力究竟幾何。BBC當然會繼續(xù)存在下去,但這家機構今后的面貌將十分不同,至少昔日人們熟知并贊許的一些特質已經消失。
這場危機完全是由BBC一手造成的。上個月,當吉米·薩維爾的性丑聞傳出后,有媒體曾指出BBC不僅“忽略”了自家的這位戀童癖,還曾經將其推崇為首席主持人,進而催生了其惡行累累的職業(yè)生涯,這一切都揭示了其長久以來的管理失敗。
當時,一位《新聞之夜》記者調查一項對薩維爾的指控,稱薩維爾在長期播出的一檔兒童節(jié)目《吉米會修理它》中性侵未成年女孩。雖然84歲的薩維爾已經在幾周前就去世了,但調查報道迫于壓力還是沒有出來。直到今年下半年,英國商業(yè)電視臺ITV開始調查薩維爾。該電視臺記者采訪了更多證人,取得更多證據,制作了一個調查專題在黃金時間播出,一個色魔的真相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BBC接連做出了一系列錯誤決定,去年年底,BBC娛樂部門甚至還為薩維爾準備了獻媚意味濃重的特別節(jié)目,對這一切的發(fā)生,當時的管理層尤其是總裁馬克·湯普森難辭其咎。兩個月前,湯普森已經離開了BBC。
糟糕的管理制度
2012年,在新的董事長喬治·恩特威斯爾的管理體系下,劣跡斑斑的BBC本有機會洗心革面。但糟糕的管理制度讓電視臺一錯再錯。
11月2日,《新聞之夜》節(jié)目報道說,一位撒切爾時代的保守黨政客曾侵犯過一位威爾士男孩,然而后來調查證明,這檔新聞是無中生有。
這位被冤枉的政治家是前保守黨財務主管阿利斯特爾·麥克阿爾帕恩,他隨后發(fā)布聲明抗議BBC誹謗中傷。第二天早晨,總裁恩特威斯爾便出現在另一檔新聞節(jié)目《今日》中。他辯解說,盡管自己是BBC事實上的主編,但《新聞之夜》節(jié)目播出前并沒有人專門就此問詢過他?!癇BC每天都有很多節(jié)目,只有那些涉及到我、引起我注意的事情我才會參與其中?!?/p>
評論員約翰·辛普森也認為,BBC的問題出在管理制度上。自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BBC就出現了過度管理的問題。一層又一層的管理人員,最終導致身居高位的BBC總裁根本不了解內部日常工作流程,所以他們才對下面發(fā)生的事情一無所知。BBC約有2萬名員工,其業(yè)務范圍從調查性新聞工作到紀錄片、電視劇,涉及許多領域,一個人難以監(jiān)督到BBC的所有節(jié)目。
恩特威斯爾隨后宣布辭職,僅在總裁的位子上坐了54天,比很多名人的婚姻還要短。BBC一次性給予他70萬美元(1美元約合6.2元人民幣)補貼。
隨著事態(tài)擴大,BBC宣布展開兩項獨立調查,這是公共機構遭遇嚴重質疑時經常采取的辦法。在這兩項調查中,一個專門調查為何《新聞之夜》中止調查薩維爾的性侵犯丑聞,由原天空新聞主管尼克·波拉德負責,另一個調查過去幾十年BBC的機構文化和程序是否有問題,由女法官珍妮特·史密斯主持,兩人都是BBC專門請來的外部人員,目的是保證調查的中立性。
公信力的救贖
BBC曾因不實報道多次陷入危機。2003年,《今日》節(jié)目曾報道稱,為了獲取對薩達姆采取軍事行動的支持,當時的工黨政府故意夸大了關于伊拉克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檔案。這則證據不足的新聞使英國政府對BBC大為不滿。2004年1月,就在時任主席加文·戴維斯辭職的第二天,BBC總裁格雷格·戴克也黯然離開。2007年,由湯普森領導的BBC又因為不統(tǒng)一的新聞標準淹沒在爭議聲浪中。
但不管什么是觸發(fā)了這些危機的“開關”,有兩個事實非常明顯。和所有的英國機構不同,包括那些正在嚴厲抨擊BBC的政治機構和平面媒體,BBC仍擁有民眾對它的信任和喜愛。2009年揭露的英國國會議員濫用經費的丑聞,至今仍有影響,而默多克的《世界新聞報》曝出的竊聽丑聞使報刊記者很難再占領道德高地。未來幾周,負責調查竊聽丑聞的萊維森調查小組將發(fā)布一份相關報告,其中會對英國媒體如何管制提出諸多建議,BBC的命運也將在那時迎來重要時刻。
第二個事實在于,直到BBC承認其真正的動蕩根源——身份危機之前,問題不會得到解決。BBC借助英國納稅人的贊助得以生存。作為回報,這家廣播公司一直力求為所有人帶來優(yōu)質的內容,從新聞時事到幻想戲劇,從奧運轉播到日常的議會辯論。它一直在追求年輕的觀眾,盡管后者越來越多地關掉電視、轉向網絡;它一直通過在不同的領域進行調查和抨擊來更好地服務于公眾。
這一切在一個資金充裕的擴張環(huán)境中十分合理,但當收入趕不上野心的腳步時,問題便會出現。錯誤報道政治家侵犯兒童的新聞節(jié)目,便是與“新聞調查局”合作制成的,后者是一家非盈利性組織。與外部機構的合作,自然會對新聞的質量控制帶來挑戰(zhàn)。
BBC監(jiān)督機構主席彭定康正因選擇了恩特威斯爾并支付其一年薪水遭受嚴厲批評,如今,他需要也面要求其辭職的呼聲,并需要加速物色下一位BBC總裁。這并不容易,因為很多候選人都曾在年初支持過恩特威斯爾而為外界批評,大多數BBC的內部人士又因為薩維爾和《新聞之夜》的風波被視作“有前科”,即便他們并未直接卷入丑聞。這就使得BBC的“選秀”范圍更加廣闊,甚至是在商業(yè)對手當中選人。
彭定康認為,BBC目前最重要的就是重新獲得公眾的支持和信任,這家90年歷史的新聞機構必須進行徹底的變革以應對危機和挑戰(zhàn)。在接受自家媒體記者采訪時,彭定康表示,BBC之所以陷入危機,部分原因在于復雜的等級制結構,等級結構越復雜,就為上層的人從下層的人身上榨取利益,包括性利益,提供了空間。
評論員約翰·辛普森說,“名譽一旦丟了很難找回,人們容易忘記為什么不信任一個機構,但這種不信任卻會持續(xù)很久。BBC必須進行全面改革,盡管過程非常痛苦,但不改革,BBC將永遠無法重拾之前的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