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宮秋》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的代表作,明臧懋循曾將其置于《元曲選》之首,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多年來,對于該作品的研究一直集中于詞曲及意境上,但實際上它在以喜襯悲的手法運用,以及劇情錘煉上也有不俗的成就。
關鍵詞:漢宮秋 馬致遠 元雜劇
《漢宮秋》是元代著名戲劇家馬致遠的代表作,講述的是王昭君出塞合番之事,由于奸臣作惡,匈奴向漢索要漢元帝之妃昭君和親,漢朝孱弱只得將其送出,而昭君行至漢匈交界處,投黑水自盡!該劇“借歷史故事,為自己的時代,為自己的民族譜寫了一曲充滿失國之痛、亡國之恨的哀歌,在歷史與現(xiàn)實,愛情與政治,個人與民族的交叉點上,展示了作品思想內容的豐富和意蘊的深厚”。[1]對于這部包含了歷史、政治、民族多重意義的愛情悲劇,除了其豐富深厚的思想內容之外,研究一直主要集中在該劇的取得的巨大的藝術成就上:“典雅清麗”的詞曲風格具有余韻悠長的詩味;凄美哀婉的意境則具有濃厚的抒情性,尤其是以“秋天”的意境作為結撰全劇的背景,突出了秋的蕭瑟悲涼,使整個戲籠罩著灰暗荒漠的氣氛,[2]而長空孤雁的悲鳴,更是纏綿往復地寫出了元帝內心的憂傷。但實際上,《漢宮秋》在藝術上的獨到之處遠不止于此。接下來讓我們進行詳細的分析。
我國很多古典悲劇在劇中都是“悲喜交集、苦樂相錯的,但這種樂和喜,一般都是服務于苦和悲的”。[3]而這種手法在《漢宮秋》中也是運用的十分巧妙的。如在第一折之中,漢元帝循著琵琶聲發(fā)現(xiàn)了傾國傾城的昭君,喜悅興奮之情溢于言表,行為舉止儼然是一個風流才子的形象。而昭君請求他施與恩惠于自己雙親時,在慷慨允諾之余也不忘調侃昭君的農(nóng)家出身:【金盞兒】你便晨挑菜,夜看瓜,春種谷,夏澆麻,情取棘針門粉壁上除了差法。你向正陽門改嫁的倒榮華。俺官職頗高如村社長,這宅院剛大似縣官衙。謝天謝地可憐窮女婿,再誰敢欺負俺丈人家!這一段唱詞生動活潑,詼諧中帶有濃濃的庶民情味,充滿了輕松的喜劇氣氛,而在他即將離開時的那段唱段更是讓人忍俊不禁,“明夜里西宮閣下,你是必悄聲兒接駕;我則怕六宮人攀例撥琵琶”。這句話雖然十分簡短,但結合當時情景仔細一品味,卻覺得極富喜劇效果,試想,若后宮佳麗為了得到元帝的垂憐,都仿效昭君撥弄琵琶,這一無意與有心的區(qū)別,豈非東施效顰乎?然喜則喜矣,這些喜劇場景的設置卻并非只是單純的插科逗樂,而是為了突出后來兩人天人相隔的愛情悲劇,為劇情的發(fā)展作情緒上的鋪墊,前后喜悲的鮮明對比,更能抒發(fā)元帝與昭君分離之后孤獨的心境與強烈的思念之情,從而將凄楚沉痛的悲劇氣氛推向高潮。
戲曲歸根結底是一門舞臺藝術,也就必然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此,“對于戲劇情節(jié),就要更好地熔煉和剪裁”。[4]《漢宮秋》遵循了四折加一楔子這一雜劇基本結構形式,那么在這一固定的形式下,如何才能更好的交代劇情發(fā)展,描寫戲劇沖突,刻畫人物性格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漢宮秋》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具有非常超前的現(xiàn)代意識,例如:在第一折的開始,毛延壽說他負責選室女得了不少錢財,碰上了絕色的昭君不肯定行賄于他,于是決定通過“點破影圖”進行報復,在交代完這一想法之后下場,接著昭君上場,而這時的昭君已經(jīng)入宮,并且因為毛延壽的陷害不曾見到君王,居于冷宮。就在這一“上”一“下”之間已是數(shù)載,中間省略了入宮、遭陷害等一系列過程,進行了大量的“留白”讓觀眾自行想象,只選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來描寫沖突,刻畫人物。這實際上與現(xiàn)在的電影表現(xiàn)手法非常類似,鏡頭之間的時間空間變化可以是非常大的,例如在電影中表現(xiàn)一個孩子去上學,上一鏡頭是這個孩子走出家門,下一個鏡頭就是跨進校門,中間走路的過程被省略掉了,只表達最需要表達的內容,這是戲曲和電影都經(jīng)常運用的。富有反諷意味的是,很多現(xiàn)代人都不喜歡戲曲,原因是它的節(jié)奏太緩慢,但實際在陳述劇情的發(fā)展上,戲曲的節(jié)奏是非??斓?,思維經(jīng)常都是呈跳躍式的,從這點上來看,戲曲作品的現(xiàn)代意識感要比現(xiàn)在好多冗長乏味的
電視劇要前衛(wèi)得多,說它慢,是指曲調的演唱太慢,而非交代情節(jié)。當然這跟中國古典戲曲的寫意性也分不開,戲曲表演的虛擬性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表現(xiàn)出域象、景象、喻象、時象等不同類型的虛擬意象,將舞臺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擴大無無限的自由時空,并以此來展開戲劇情景,塑造任務形象?!保?]
但運用好這些技巧,將各部分很好的融為一體,還是需要很高的藝術造詣。
馬致遠在《漢宮秋》中對意境的塑造已登峰造極,詞曲的優(yōu)美也無與倫比,在寫作技巧與“登場”方面更是爐火純青!實不愧為“元曲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