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蕾
頒獎詞:歷史永遠沒有絕對的真相,崔永元和他的團隊用責任和擔當,帶領我們這些陌生人穿越時空的隧道,一點點靠近真相。在這個歷史逐漸模糊的時代,他們盡力填補著口述歷史庫這口無底深坑,但愿能喚起人們對民族之根久違的敬仰。
瞇著眼睛,一臉“壞”笑,語言不溫不火卻暗藏鋒芒,央視名嘴崔永元演繹著一個非傳統(tǒng)主持人的成長軌跡。在喧囂的熒屏上他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多少顯得有點寂寞。
而近10余年間,他沉醉于一個更需甘于寂寞的領域—歷史。崔永元及其團隊通過親歷者口述歷史的方式,在歷史的骨架上增添血肉,那些曾經(jīng)被掩蓋被遺忘的真相,也借著親歷者的記憶復活。口述歷史對民族的最大意義絕不止于“盡可能接近真相”,而“給我們留下一個千百年后,還可以和先人溫馨對話的機會”,恐怕才是對此最貼切的詮釋。
2001年,崔永元去日本NHK電視臺訪問,在口述歷史庫中,工作人員短時間內(nèi)就調(diào)出了一段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第三天發(fā)表演講的視頻,時長30分鐘。接下來的一幕更讓他傻眼:在東京一家舊書書店里,記錄中國56個民族的歷史的書占了一面墻,內(nèi)容囊括了房屋建筑、服飾、家具等,極其龐雜。書中提到的實物也都在日本。崔永元受到了猛烈的刺激。
口述歷史是一種搜集歷史的途徑,創(chuàng)立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與一些發(fā)達國家的口述歷史庫相比,我國的甚至比不上他國一個大學的庫存。而歷史本應是多維度的,親歷者在回顧往昔時,或許帶有鮮明的個人傾向,甚至因種種原因重構情節(jié),但它一定是民間話語權對所謂正史的一種必要匡扶與補充。
為收集整理口述史,崔永元及其團隊花掉上億元,錢都是他們“厚著臉皮”籌措來的,沒花國家一分錢。10年間,他們搶救式采訪了約4000余名親歷者,并收錄了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圖片和實物等,其中收集到的影音資料時長超10萬小時,歷史實物達30萬件之多,涉及領域包括外交、留學、知青、音樂、戰(zhàn)爭、私營企業(yè)家等。
在我們的歷史中,從來不缺乏王侯將相才子佳人,恰恰缺少對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普通人的觀照。崔永元的團隊帶給我們另一種看待歷史的角度,把普通人最大限度地還原到歷史之中,拼湊出一個充滿了“小人物”的“大歷史”。
一度,整個團隊因多數(shù)高級將領過世、只能采訪普通士兵而抱憾,但很快發(fā)現(xiàn)這正暗合了他們的愿望,做普通人的口述歷史。它不同于我們爛熟于心的歷史教科書,甚至相去甚遠。采訪中,親歷者回憶抗戰(zhàn)初期,平津學生在開封坐火車,有人坐上開往武漢的列車,他們多數(shù)人成為國民黨,而坐上開往鄭州的列車的一批人,多數(shù)加入了共產(chǎn)黨。
時不我待,恐怕是這個團隊在采訪中更為深刻的體會,他們要和時間賽跑,搶救出從未浮出的久遠記憶。崔永元表示,即將開始的“西南聯(lián)大口述史”采訪計劃中,有110多位老人正等待采訪,比較樂觀的估計是3年之內(nèi)采訪到60人就算成功了,他們年齡大了,就怕等不起。紀錄片《我的抗戰(zhàn)》中,曾接受訪問的老兵離去的名單也在增加。
這個團隊抑或說崔永元的個人影響力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很多年輕人慕名加入其中,但它也像其他機構一樣,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在歷史如此冷寂的今天,能有多少年輕人愿意沉下心聆聽陌生時代的聲音,把它視若珍寶呢?崔永元說,年輕人不能完全理解他。
在電話那頭,崔永元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太愿意因為口述歷史再接受媒體采訪了,一個研究歷史的人,不能總對公眾說個沒完。埋頭做事的崔永元最終還是要為“野心”找到皈依。今年2月,他已經(jīng)和中國傳媒大學簽約,將合作建立中國第一家口述歷史博物館,這也是他多年的心愿。而在10月,《我的抗戰(zhàn)》登陸山東衛(wèi)視全國首播,完成了該片從網(wǎng)絡到央視再到地方衛(wèi)視的全覆蓋。這部32集紀錄片只是口述歷史團隊10年鏖戰(zhàn)成果中的很小一部分,體量遠為龐大的采訪內(nèi)容尚待整理、包裝和推向觀眾。
歷史永遠沒有絕對的真相,崔永元和他的團隊用責任和擔當,帶領我們這些陌生人穿越時空的隧道,一點點靠近真相。在這個歷史逐漸模糊的時代,他們盡力填補著口述歷史庫這口無底深坑,但愿能喚起人們對民族之根久違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