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國
(黃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黃山 245000)
生物化學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內容深奧,概念抽象,是生命科學相關專業(yè)學生感到最難學習的科目,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學生生源素質下降,這一問題更為突出。2011年,筆者,對在校高職學生進行期中、期末兩次問卷調查,尋找學生學習生物化學困難的原因,另一方面依據調查結果采取有效的對策,有的放矢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情感,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認知能力,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根據生物化學教學中主觀因素、客觀因素,擬定難易度、學習習慣和方法、學習情感、認知前提能力4個方面的內容。
每個調查內容設置3個區(qū)分度的相應指標,讓學生自行選擇。為確保調查的客觀、準確,問卷采取無記名方式進行。
調查對象為2010級高職學生,共325人,收回有效問卷319份,將問卷的各項內容和指標進行統(tǒng)計,以選擇相應指標的人數除以有效問卷人數,分別求出各項指標的百分率。
調查結果如表 1所示,65.3%的學生 (期中75.2%,期末55.5%)認為生物化學課與其他課程相比難度最大。當教師注重改進教學方法,改善學生的學習情感,教學效果明顯改觀,上課聽不懂者由期中的39.5%降至8.6%,聽課覺得不難者由2%上升至21.3%。但教材難易度一欄,期中與期末相比無明顯變化(期中93%,期末91%)。說明教材內容不易看懂,影響了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這一點在與部分學生交談中也予以證實。有位學生在問卷中寫到“預習、復習時看一頁《生物化學》書常需一個晚自習時間,時間一長便失去了學習信心?!?/p>
表1 《生物化學》課程學生學習難易度調查結果
表2說明學生在學習中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互幫互學、共同交流、合作學習、堅持預習、勤于思考、自我檢測未形成風氣。甚至有31.2%(期中51.3%,期末11.1%)的學生課后從不思考,有部分同學(期中55.7%,期末27.0%)從不進行自我檢測;有15.7%(期中24.9%,期末6.5%)從不與同學們進行合作學習;45.4%同學(期中58.5%,期末32.3%)從不預習,雖然老師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引導,使得一部分同學逐步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了較為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上的困難有所改觀,但多年的小學、中學應試教育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始終處于被動、服從位置,束縛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表2 《生物化學》課程學生學習習慣和方法調查結果
受社會大環(huán)境影響,目前學校有一小部分學生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無社會責任感,無職業(yè)向往。因此,當學習中遇到困難時,缺乏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和毅力,特別是對難度較大的課程更是怕學、懶學,無良好的學習情感。筆者在改善學生學習情感方面作了努力后,表3可見學期末學生學習情感比期中有所好轉,但仍有不少學生學習情感不佳,這是不容忽視的。
表3 《生物化學》課程學生學習學習情感調查結果
化學和生物等課程是生物化學學習的基礎,表4表明大多數學生化學課學得不理想,診斷性測試結果也是如此。如核酸的分類、組成和基本單位,解釋糖的成酯、氧化反應,全班同學能正確回答的不多。
表4 《生物化學》課程學生認知前提能力調查結果
《生物化學》教材雖然經過多次改編,但編撰指導思想仍力圖讓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學科的理論內容,忽視了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忽視了學科的理論應用。這種情況反映在教學實踐中,一方面學生不易看懂教材,影響了預習,另一方面學生對教材不感興趣,不愿復習。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根據高職教育培養(yǎng)目標“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較強的實踐技能,良好的職業(yè)素質”,《生物化學》教材改革已迫在眉睫。首先編寫指導思想要體現“服務為宗旨、就業(yè)為導向、崗位需求為標準”,本著夠用、實用的基本原則,取舍教材內容,體現教育部提出的“思想性、科學性、先進行、啟發(fā)性、適用性”的統(tǒng)一。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學習能力,從學生認知結構的起點和特點出發(fā),編寫教材,教材內容的敘述要通俗易懂、簡單明了。其次,為淡化生化理論的難度,可增設直觀形象的圖像和趣味性鏈接,如蛋白質透析示意圖、維生素的來源鏈接。再次,刪減與實際應用不大的繁冗內容,如蛋白質的空間結構、丙酮酸的氧化脫羧基作用、一碳單位代謝等。最后,物質代謝內容是生物化學的重點和難點,若精簡一些與實際應用無關的化學結構內容,可大大降低教材的難度,如“核苷酸代謝”及“維生素”章節(jié)中的一些結構式。
傳統(tǒng)教學改革一直圍繞著教師的“教”進行,忽略了學生科學學習方法的正確引導,然而教學目標最終要由學生學習行為完成。[1]為此,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應對學生加強引導。首先指導課前預習,針對教學目標,聯系實際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預習,如講授蛋白質變性時,提出“蛋白質食物為什么要煮熟了才能吃?羊毛衫為什么洗后不能暴曬?”,講解核酸代謝時,提出 “核酸為什么不屬于人體的營養(yǎng)素?”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其次課后復習,要求學生課后及時結合所學內容,閱讀教材,養(yǎng)成自我檢測、互相檢查、合作學習的習慣。再次課中指導學生,根據不同內容掌握不同學法。對于難度較大、信息量多的內容,引導學生抓住關鍵,歸納總結;利用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如介紹“糖異生作用”時聯系“糖的無氧氧化”代謝途徑;指導學生理論與實際聯系,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與臨床應用聯系,增長實際應用能力;[2]利用相似而又不同的材料,指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清異同,如講解“核酸的基本單位、分子結構、理化性質”聯系“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分子結構、理化性質”;引導學生以能量計算為線索,弄清物質代謝途徑;運用直觀形象和形象思維,指導學生由此事物聯想到彼事物,使復雜內容簡單化,如“酶的專一性”內容聯想“鑰匙和鎖”的關系、“呼吸鏈中氫的傳遞”聯想“接力賽”。最后定期組織學習經驗交流,幫助學習好的學生總結介紹學習經驗,對學習方法不當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按照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情感是興趣、態(tài)度、自我觀念等復雜的感情組合。對學生學習達成度的影響占25%,[3]學生學習情感的改善并非一蹴而就。在教學實踐中應注重對學生學習情感的培養(yǎng)。具體做法一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幫助學生激發(fā)學習動機,喚起職業(yè)向往,明確畢業(yè)后的自身社會責任,確立真才實學的思想。二是走訪班主任,深入學生之間,了解學生學習相關課的態(tài)度、興趣。三是主動接近學生,獲取學習中的反饋信息,這樣既可縮小師生間心理上的距離,又可促進教學。四是對后進生不放棄、不拋棄,多進行感情投入,給他們關心、愛護和幫助,消除他們與老師間的心理隔閡,對他們學習上的微小進步及時表揚、鼓勵,給他們樹立學習信心,決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五是在教學中教師自身應努力做到嚴謹治學,知識廣博,以此來感染和打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能自我調整學習情感。
學生學習《生物化學》課程若無一定的認知前提,必將對學習構成障礙。因此,在講授新課前,提高學生的認知結構十分必要。首先課前掌握學生們的學習情況,對后進生進行適當的找缺補差工作;其次幫助學生復習有關的舊知識,如講解糖、脂類代謝前,復習生物課的亞細胞結構及功能、化學課的單糖和雙糖概念等。
總之,目前學生學習《生物化學》課程的困難主要與教材、學法、學習情感、認知前提能力有關。因此,重視《生物化學》的教材建設,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愛學習,會學習,是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對此,仍需進一步探索。
[1]朱啟忠.適應學科發(fā)展改革生物化學教學[J].高等理科教育,2007,(5):97-99.
[2]張庭廷,李恩,劉慧君.生物化學教學與課程建設的體會[J].生物學雜志,2008,25(1):69-7l.
[3]郭常安.目標教學與中等醫(yī)學教育[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