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國光 黃克超 盧美機 通訊員 古曉波
“小塊并大塊”百姓得實惠
——廣西龍州縣土地整治推進農業(yè)規(guī)模化產業(yè)化紀實
□ 陳國光 黃克超 盧美機 通訊員 古曉波
土地“小塊并大塊”調整后。
3月14日,記者來到地處中越邊陲的廣西龍州縣上龍鄉(xiāng)上龍村弄農屯,見到連片的500畝果蔗地塊成方、水渠相連、機耕路相通,一條條輸水帶伸向壟里,一派現代農業(yè)的景象。
龍州縣縣長趙麗向記者介紹,“改革開放初期,龍州縣和全國各地一樣,實行了土地聯產承包制。隨著生產的發(fā)展,因地力、灌溉、遠近等因素,每戶所經營的土地都比較零散,不利于耕地保護。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如何整合土地,進而實行規(guī)模經營,提高土地效益,成為全縣農民群眾和各級干部思考的問題?!?/p>
1996年,龍州縣上龍鄉(xiāng)上龍村板卜屯通過群眾自愿原則,把原零散的土地整合成只有一片面積達500畝的土地,然后按農戶原有畝數,重新劃片,連片規(guī)模化種植香蕉、黑皮果蔗等,提高了經濟效益。之后,周邊村屯紛紛效仿,因地制宜推行土地“小塊并大塊”。
在推行過程中,由于農民自身能力有限,投入不足,農村生產道路和農業(yè)給水灌溉渠道遠近不一,交通運輸、水利排灌等生產條件還是沒有得到有效解決。2008年,政府投入1151萬元實施了上龍鄉(xiāng)土地整理項目,涉及9個自然屯,1000余戶農戶。2010年投資1.1億多元實施了51個開墾項目和金龍鎮(zhèn)敢賽村、逐卜鄉(xiāng)錦閣村兩個土地整理項目,涉及320個自然屯、2.1萬余戶。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對原有渠道、邊溝、田坎等進行有效整理,明顯改善了群眾的生產條件,解決了群眾想“小塊并大塊”但沒有資金投入修路、修渠的問題。
目前,龍州縣12個鄉(xiāng)鎮(zhèn)已有11個鄉(xiāng)鎮(zhèn),44個村的120個自然屯推行了“小塊并大塊”優(yōu)化調整,調整面積7.6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15.99%。全縣“小塊并大塊”主要集中在上龍鄉(xiāng),該鄉(xiāng)8個村已有7個村42個自然屯推進“小塊并大塊”,共優(yōu)化整合土地3.05萬畝,占該鄉(xiāng)耕地總面積的50.9%。
2010年4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調研組曾到龍州縣現場調研,他們稱贊龍州縣上龍鄉(xiāng)“小塊并大塊”土地流轉模式“開了全國先河”,“在中國是首創(chuàng)”。
說起“首創(chuàng)”,在這里要談及該鄉(xiāng)上龍村弄農屯黃忠偉。
黃忠偉對記者說,“1996年7月的一天,我和同屯的農文財、黃天保、黃東、農鴻成,談到因土地分散帶來的麻煩,于是提議幾家就近互換土地,將小塊變成大塊,以便于耕作;第二天大家就把土地里附近的地塊互換了?!?/p>
“‘小塊并大塊’就是在同一片土地范圍內,不改變原有土地承包總面積,只改變地塊的地理位置,并將其整合到一塊,好處有很多?!?黃忠偉說。
黃忠偉等5戶換了土地的人家,在1997年每畝地就收入超過1000元,沒換地的人家每畝地僅收入幾百元。1998年,黃忠偉被選為村民小組組長。他和兩位副組長、屯里的黨員商量后,決定把村前分散成1324塊的500畝土地合并起來。村民小組把調整方案交給全體村民大會討論通過后,畫好圖、留有機耕道、水渠,每方塊5畝,每塊都編上號碼,以抽簽方式重新分地,誰抽中就簽字按手印。然后,屯里請來大馬力拖拉機統一深耕,種植的果蔗每畝平均產量達到8噸多,每畝增收3000元。
上龍村村黨支部書記趙子權向記者介紹,“弄農屯的做法,讓附近的村民深受鼓舞。到2000年,板卜屯、板旁屯及周邊村屯紛紛效仿,將小塊并成大塊?!?/p>
上龍鄉(xiāng)鄉(xiāng)長黃平說,2002年上龍鄉(xiāng)政府因勢利導,以屯為單位,以連片田地為基礎,以戶與戶結對并塊為切入點,實行“結對并塊”。村與村、屯與屯共同制定友好協議和村規(guī)民約,村與村結成友好村、屯與屯結成友誼屯、戶與戶結成兄弟戶。在無數小塊并成大塊后,再按各戶原有的面積重新抽簽分配。至2009年10月,全鄉(xiāng)已有7個村42個自然屯推行“小塊并大塊”,調整面積達2.8萬多畝。
市 、縣領導到土地“小塊并大塊”調整后果蔗生產基地視察。
當記者問到“‘小塊并大塊’為什么受到群眾這么歡迎”時,鄉(xiāng)、村干部、村民們便和記者算起經濟賬來:
一是節(jié)約勞力和時間。村民農文財說,“以前,家家戶戶養(yǎng)牛用于耕作,犁、耙、開行一天只能完成一畝左右?,F在拖拉機深耕,一畝地只要10多分鐘就完成”,“以前砍甘蔗,請10多個親戚、朋友來幫忙,一捆甘蔗扛到裝車點要20分鐘,裝一車甘蔗要兩三個小時;現在汽車開到地頭,裝一車甘蔗用不到一個小時”。
二是增加了產量和收入。黃忠偉說,“以前家里6畝地分成18塊,種甘蔗畝產4噸,純收入只有3000多元;現在每畝產量有8-9噸。去年,每畝收入就達11000元?!编l(xiāng)長黃平接著說,“‘小塊并大塊’還引來老板、資金來包地種植高附加值農作物。如民權屯廣東老板前來包地種植香蕉,每畝年租金900元,當地農民在承包地上做工,每月領取約1300元工資,香蕉收獲時還能領取收獲提成。”
三是節(jié)約土地。黃忠偉說,“經過小塊并大塊整理過的土地,除了按規(guī)劃開有機耕道、灌排水渠后比原來面積大約多出3—5%,村民小組辦公樓所在地,就是把村邊500畝土地合并起來后,節(jié)約出來的7畝土地建起來的。”
四是減少了矛盾糾紛。趙子權說,“在沒有并地之前,田間道路糾紛、灌排水糾紛很多。現在好了,便利的灌溉渠道和供電線路就在田邊,農戶隨時可以給自家農作物供排水,省了我們村干好多煩心事?!?/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國土資源廳耕保處處長左旭陽在龍州調研時認為,土地過于分散,已成為制約農業(yè)規(guī)?;?、集約化、產業(yè)化經營的最大瓶頸,在全國恐怕也有類似之處。而上龍鄉(xiāng)土地“小塊并大塊”集約化調整,恰恰破解了這一難題。
趙子權說,上龍村農作物實現連片種植。目前種植糖料蔗9000畝、黑皮果蔗3599畝、木薯2000畝、木薯套種西瓜2000畝,4項均列全鄉(xiāng)第一。 全村種植的香蕉、黑皮果蔗等農產品遠銷全國10多個省市,供不應求。
然而,上龍鄉(xiāng)農民自愿、自發(fā)、自主“互換并地”帶來諸多好處的同時,在實施過程中也碰到了一個難題:小塊并大塊后碰上修機耕路、修水渠籌資難的問題。
這個問題引起了自治區(qū)、市、縣國土資源部門的高度重視。2006年,自治區(qū)國土資源廳對上龍鄉(xiāng)土地整理項目進行立項,投入資金1115萬元,2008年1月開始,充分運用“互換并地”土地整治的工作順利開展。
自治區(qū)國土資源廳廳長肖建剛在龍州調研時談到,與傳統意義上的土地整治項目相比,農民群眾自主整治土地,大大節(jié)約了實施成本。對于農民的自發(fā)行為和各種投入,應該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以獎代補”是最好的補償辦法。
據悉,目前,廣西的國土、農業(yè)、財政等多部門已達成共識,計劃自今年起,從每年安排的土地整治項目預算資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直接用于對農戶“互換并地”進行獎勵。
□ 編輯 崔銀娜 □ 美編 王朝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