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青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人民醫(yī)院 河南周口 466300)
頸性眩暈是指頸椎及有關(guān)軟組織發(fā)生器質(zhì)性或功能性變化所引起的眩暈。從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們采用燈盞花素注射液治療頸性眩暈癥患者60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1月至1010年12月期間在我院神經(jīng)內(nèi)二科住院的頸性眩暈癥患者100例,其中男43例,女57例,年齡42~67歲,平均年齡為58.61歲,病程5~60d,平均病程24.16d,初次發(fā)作65例,重復發(fā)作35例,眩暈時伴惡心62例,頭痛58例,肢體麻木47例,頸痛44例。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和對照組40例,2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發(fā)作時間及臨床癥狀等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頸性眩暈診斷標準參照《眩暈癥的診斷與治療》[1]:(1)典型的發(fā)作性眩暈癥狀,體位改變??墒拱Y狀加重,伴有頭痛、心跳加快,甚至惡心、嘔吐;(2)X片顯示頸椎生理曲度有不同程度的變直或反向彎曲,椎間盤、椎間隙變窄,椎體后緣、鉤椎關(guān)節(jié)常有增生樣改變;(3)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檢查均表現(xiàn)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減慢;(4)經(jīng)耳鼻喉科和頭顱CT檢查排除引起眩暈的耳源及腦源性疾病。
2組患者均給予口服培他司汀8mg(每日3次)、氟桂利嗪5mg(每晚)等常規(guī)基礎治療,對伴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患者,行常規(guī)降壓降糖治療。此外治療組采用燈盞花素注射液50mg溶于生理鹽水250mL中靜脈滴注;對照組采用丹參注射液30mL溶于生理鹽水250mL中靜脈滴注,療程均為14d。觀察治療前后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情況。
治愈:眩暈及伴隨癥狀消失;顯效:眩暈及伴隨癥狀明顯減輕,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眩暈及伴隨癥狀減輕,但正常生活及工作受影響;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改變。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組間差異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治療組治愈率73.33%,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95.00%;對照組治愈率47.50%,總有效率72.50%。2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有效率比較見下表1。
治療組治療前后血流變指標改善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血流變指標改善差異不顯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患者惡心、頭痛、肢體麻木及頸痛等癥狀體征與對照組比較,均有較明顯改善。在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
表1 2組治療有效率對比表[例(%)]
治療頸性眩暈癥的關(guān)鍵在于緩解其所致的椎動脈痙攣和供血不足[2],消除患者血流動力學障礙,糾正椎動脈痙攣和供血不足,才能消除臨床癥狀,治愈頸性眩暈癥。
燈盞花素注射液是從菊科植物燈盞花中提取的黃酮類多種化合物,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祛風除濕散寒等作用。藥理學研究表明[3]:燈盞花素具有改善血液流變學,降低全血黏度,促纖溶活性,降低血纖維蛋白,從而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組織血液灌注量。從而能消除患者血流動力學障礙,緩解椎動脈痙攣和供血不足,治愈頸性眩暈癥。
本次實驗中證實的治療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以及治療前后血流變指標的顯著改善,也驗證了上述燈盞花素治療頸性眩暈的論點。
綜上所述,燈盞花素能明顯降低血液黏稠,改善微循環(huán),糾正椎動脈痙攣和供血不足,治療頸性眩暈效果明顯,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張素珍.眩暈癥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1:350~352.
[2]何及,樊東升,孫宇.頸性眩暈[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11,31(6):415.
[3]楊麗梅,顧軍,林明建,等.燈盞花素的研究進展[J].天津藥學,2010,22(1):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