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宏 劉東
近年來,肺炎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MP),作為小兒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疾病之一,其發(fā)病率呈逐年增多趨勢[1]。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是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經典藥物,而紅霉素在前幾年一直是首選治療藥物,由于用藥時間相對較長,不良反應較重,逐漸被新一代的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所取代[2]。本研究中,對2011年04月至2011年10月期間,我院診治的60例MPP患兒,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阿奇霉素序貫療法取得了較好的療效?,F將結果匯報如下,以供臨床參考。
1.1 一般資料 2011年04月至2011年10月期間,我院診治的60例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所有患兒都是根據其臨床癥狀和體征,并結合相應輔助檢查結果,符合WHO相關診斷標準,確診為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其中,30例觀察組患兒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0.6~10.1歲;30例對照組患兒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0.5~10.5歲。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兩組患兒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在常規(guī)對癥治療基礎上,進行紅霉素序貫療法:25 mg/(kg·d)紅霉素靜脈滴注,1次/d,連用5 d后,改為口服紅霉素片劑,3次/d,口服7 d。觀察組患兒在常規(guī)對癥治療基礎上,進行阿奇霉素序貫療法:10 mg/(kg·d)阿奇霉素靜脈滴注,1次/d,靜脈滴注5 d,停藥4 d后,改為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懸劑,1次/d,口服3 d。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兒的退熱時間、咳嗽及肺部羅音消失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進行觀察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認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癥狀、體征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在退熱時間、咳嗽及肺部羅音消失時間方面,觀察組均明顯縮短,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細結果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30例觀察組患者中,2例出現不良反應;30例對照組患者中,7例出現不良反應。與對照組相比(23.3%),觀察組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明顯降低(6.7%),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細結果見表2。
表1 兩組癥狀、體征及胸片變化情況比較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肺炎支原體是由支原體感染所引起的間質性肺炎,以及毛細支氣管樣炎性改變,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頑固性的劇烈咳嗽等肺部炎癥臨床癥狀[3]。當機體感染支原體肺炎后,可產生相應的自身抗體,繼而形成免疫復合物,導致靶器官的相應病變,從而出現刺激性咳嗽、發(fā)熱等臨床癥狀,X線胸片結果也顯示以右下肺為主的單側實變影[4]。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很大程度上危害著小兒的身心健康。對于其治療,首選藥物是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前些年常選用紅霉素。紅霉素與支原體核糖體亞單位相互作用,阻止蛋白質合成,從而達到抑菌濃度,維持血清高濃度,對患兒發(fā)熱等臨床癥狀,做到較好的控制,但紅霉素導致的胃腸道反應相對比較嚴重,而且肝功損害相對比較明顯[5]。所以,近幾年,逐漸被新一代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阿奇霉素所取代,或者兩者聯用。阿奇霉素與敏感微生物的50 s核糖體的亞單位結合,干擾其蛋白質的合成。而且,阿奇霉素對酸的穩(wěn)定性相對較強,對腸道的刺激相對較少,出現消化腸道反應和肝功損害也比較輕,并且吸收較快,能夠很快到達靶器官,發(fā)揮藥效作用[6]。總之,對于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阿奇霉素序貫療法顯著提高臨床療效,并發(fā)癥少。
[1]羅艷梅.痰熱清聯合阿奇霉素序貫療法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效果分析.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129-130.
[2]李松坤.阿奇霉素治療支原體肺炎60例療效觀察.中華臨床醫(yī)學研究雜志,2008,14(12):1790-1790.
[3]楊芳華.紅霉素和阿奇霉素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療效比較.實用醫(yī)技雜志,2008,12(28):452-453.
[4]賀樹清.痰熱清聯合阿奇霉素序貫療法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研究.中國醫(yī)藥導報,2009,6(35):49-50.
[5]許蕾.阿奇霉素序貫療法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觀察.臨床合理用藥,2011,4(2B):39-40.
[6]白玉明.口服思密達防治靜脈滴注阿奇霉素所致胃腸道反應療效觀察.中國當代醫(yī)藥,2009,16(14):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