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者走心
走進毛冬華老師的家,中西交融的混搭方式恣意地生出隨性而特別的美感。一面寬3.6米、高2.4米的木板被釘在墻壁上,日常的時光里,這里便是她站著作畫的地方。閑暇午后,泡一杯咖啡或者濃茶,看看窗口外面的風景,慢慢地感受尋找作畫的靈感。在紛亂的都市生活中,這樣的時光也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愈發(fā)顯得彌足珍貴?!拔沂冀K在我的心中保留一片凈土,心飄在空中什么也做不好?!?愉快平靜的心情能夠給毛冬華帶來好作品,于是她給自己定了規(guī)矩:心浮的時候回避作畫。氣躁的時候,她便會抬頭看看墻上懸掛著的《孤舟煙波圖》,研磨調心,內心便開始寧靜下來。
心靜便能在身邊熟悉的事物中找到美感。2005年的時候,偶然的機會她開始了對家中簾子的創(chuàng)作,著迷于竹簾內外影影綽綽、若隱若現(xiàn)、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視覺意象。常常在這一系列的作品中感受到靜謐而別致的意趣:方正細密的竹簾,由一根根看似單一的竹簾線條組成,與簾后一角雖被遮掩卻舒展著的花草形成反差。在筆尖接觸紙的一剎那,有時干澀有時飽和的點慢慢地延展開來,線條變化自如,富有張力,生出許多做水墨畫的樂趣來。
善于觀察生活的她漸漸地開始發(fā)現(xiàn)了窗外的風景。“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就是藝術吧。” 她喜歡從窗口眺望我們可能習以為常的風景:底樓人家錯落有致的花園,中式抑或西式,亂糟糟抑或干凈整潔……從院子的風格中,毛冬華用心體會著院子主人的生活態(tài)度,行為性格。在她眼中,以家中的窗戶為框,所有外面一如往日的風景都可以是她創(chuàng)作入畫的源泉。
“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想要刻意地模仿古代人的內容、心境很難。所以我想把當下的生活環(huán)境也用水墨畫下來。”于是,對生活十分用心的她,開始了對周圍建筑的水墨畫創(chuàng)作。
兒時夢囈
通過對周圍建筑的描繪,毛冬華老師不斷地在傳達著對上海這座城市濃厚的感情。上海彎彎曲曲的道路來源于碼頭文化的滲透——市場設立在哪里,路開到哪里。錯落有致的房屋匯成了零亂的城市分布,卻也生出許多隨意的美感。從小她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見證上海的變遷與發(fā)展,興旺與繁榮……在她眼中,見證一個城市的發(fā)展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1992年的時候,上海只有人行天橋,慢慢地內環(huán)開始建設,卻只有兩條車道;再后來南北高架、延安路高架紛紛建起,中環(huán)外環(huán)開始投入使用。除了新建筑的描繪外,毛冬華對老建筑也有特殊感情,即使像新村這種本來毫無藝術性可言的房子,在她的印象中卻充滿了那個時代的回憶。
住房的變化,是城市發(fā)展變化重要的一部分。小時候,毛冬華一家住在市區(qū)的老房子里,公用浴室里浴簾總是很冰涼,時至今日,這個感覺對她來說仍然記憶猶新;在老房子里,她唯一的娛樂是一個小小的半導體收音機,每當暑假洗好碗后,她就打開半導體,聆聽這個長長方方的物體里悠悠揚揚地傳出評彈《再生緣》,幸福的感覺至今還涌上心頭;經常和伙伴們結伴去泡三分錢一個熱水瓶的冰水,每次都要排八百米S形的隊伍,有一次在回來路上還打碎了一個,足足讓她難過了好一陣子……她常常和女兒回憶起小時候的事,這些回憶激發(fā)了她許多作品創(chuàng)作的靈感?!拔液苄疫\,也很幸福。女兒這一代一出生什么都有了,缺少了一些甜中憶苦的感受?!?在毛冬華眼中,在上海生活著的人們,都會有自己一套生活方式,或者精致,或者顧家,偶爾會有朋友聚會,但人和人之間也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生活在上海這座城市,她用自己的畫筆寫意著這座城市的變遷發(fā)展,這座城市也在潛移默化中賦予她隨性大氣的性格,她的水墨畫作品里更是融入了上海人骨子里的個性——海納百川,兼容性強,能夠同化人家,也可以被人家同化,但又不失相對獨立的東西。能做到能夠保持自己的特點,不邯鄲學步,同時也能兼容并蓄別人的優(yōu)點,這些都是這座城市賦予她最大的財富。在采訪過程中,她不只一次地提到了一個詞叫“時空感覺體驗”。25年為一個期限,25年以上才能有這個感覺。對畫家來說,毛冬華老師無疑是幸運的,因為她正在細細體味著這種感覺。當然這既需要對生活特別的熱愛,也需用心觀察周圍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