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吾麗
(新疆應用職業(yè)技術學院生命資源環(huán)境科學系,新疆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833200)
氣候是一直在變動著的。從遠古史前時代,人類尚未出現以前,就不斷影響著地球上萬千的生命。從大的時間尺度來看,或是從小的時間軸線來說,基本上都在地史上的生物演化或是地貌演進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而進入人類歷史時期之后,氣候同樣也影響著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進程。
對于東西方文明差異的形成,氣候起了很大的作用。東亞的氣候屬于季風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而在遙遠的地中海地區(qū)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少雨,冬季低溫多雨。西歐則主要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濕潤多雨,夏季涼爽,冬季溫暖。東亞的季風性氣候孕育了中華文明,地中海氣候孕育了古希臘文明。這兩個文明奠定了東西方文明的基礎。中華文明和古希臘文明的差異有:中華文明重農抑商,古希臘則是重視商業(yè);中華文明的侵略性低,古希臘則要高很多,古希臘在地中海沿岸有很多的殖民地;中華文明的建筑主要是木制建筑,古希臘的建筑則主要是石制建筑;中華文明國家權力集中,古希臘則是城邦制,國家權力十分分散。
首先,民以食為天,因為人只有填飽肚子才能活下去,而古代生產力并不發(fā)達,因此,對氣候就有很強的依賴性。季風性氣候比起地中海氣候、海洋性氣候,更符合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即在生長旺盛的夏季需要充足的水分和熱量。地中海氣候能夠保證熱量卻不能保證充足的降水,溫帶海洋性氣候能保證降水卻不能保證熱量。這就決定了中華文明時期的農業(yè)要遠遠強于古希臘文明。農業(yè)薄弱不能養(yǎng)活日益增長的人口,就必須使用其他的方法來彌補這個缺陷。于是,古希臘的商業(yè)就這樣發(fā)展了起來,獲取殖民地也是出于這個目的。后來的古羅馬帝國的糧食主產地是在西亞和北非,而不是在歐洲。商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城市市民階級的崛起,這也就促成了古希臘文明奴隸制城邦和奴隸制民主體制的形成。反觀中華文明,由于農業(yè)的發(fā)達完全可以做到自給自足,所以對外的擴張性就小很多,商業(yè)的發(fā)展自然也很緩慢。
至于建筑風格的差異就更好解釋了,季風氣候比起地中海氣候要遠遠適合高大喬木的生長,所以東方喜好用木材,而西方則喜好用石材。
討論完世界范圍氣候對文明的影響,接下來要討論在某一局部地區(qū)氣候對文明的影響。氣候的改變影響著文明的興與衰,是和平還是戰(zhàn)爭。
人類的文明經歷了數個溫暖期與小冰期的交替,而這些交替對文明的發(fā)展產生了難以想象的影響,甚至改變了文明發(fā)展的走向。從戰(zhàn)國時期一直到西漢文景之治,氣候是處在相對平和的溫暖期。在這段氣候穩(wěn)定的時期,中國逐漸走出動亂的戰(zhàn)國時代,經過了秦代的統一,進入到和平繁榮的漢代。西漢武帝與昭宣之治時期,進入到漢代文武最鼎盛的階段。無獨有偶,此時所對應的氣候正是非常穩(wěn)定的時期。而同時也是古羅馬帝國的輝煌時期,這一時期古羅馬帝國疆域地跨歐亞非,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海。
然而,之后的氣候就開始出現波動了。進入小冰期的西漢,氣候不再對農耕社會有利,生產力的普遍下降,加上王朝繼任者決策上的諸多問題,漢朝逐漸衰落。到了新莽時代,旱災頻仍,這又是亂世的開始。東漢一朝的氣候雖較新莽時代有所緩和,但氣候的整體背景并不如西漢時期穩(wěn)定。然而,這一時期歷史上仍然出現光武、明、章與和帝時期的拓展,可以說是雖在逆境但仍有發(fā)展的時期??梢姡瑳Q策者的治理仍然是很具分量的。但這樣的制衡關系到了東漢晚期,逐漸失調,于是黃巾的動亂導致東漢的崩毀。而此時的羅馬即便其間有君士坦丁的中興,但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惡劣的氣候使匈奴西遷至歐洲(由于西漢時漢武帝北伐匈奴的原因使其無力與漢朝抗衡),匈奴又將原本在西北歐生活的日耳曼人向南驅趕,使日耳曼人南下,羅馬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滅亡,歐洲進入了中世紀。
中世紀時期,氣候史上曾出現一個大暖期。當時八水繞長安,隋唐執(zhí)政者的努力締造了盛世大唐的富庶景象。但即便如此,唐高宗時期,長安城也因為氣候的變動而出現過水患。綜觀唐朝整個朝代,長安城也曾發(fā)生過一些氣候災變,但唐朝依然屹立。不過隨著唐朝內政的日益敗壞,唐朝的政體也逐漸擋不住天災的影響。尤其是氣候異常所帶來的饑荒和瘟疫,摧枯拉朽般導致了黃巢之亂的產生,最終導致唐朝土崩瓦解,這點與東漢終結于黃巾之亂有些類似。唐亡后,氣候的亂象并未有所減緩,大約在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至南宋光宗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這20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正式進入新一階段的小冰期。當時氣候惡劣,江淮乃至太湖一帶也常有冰雪覆蓋的情形。糧食生產力的下降,對宋朝力圖恢復民生乃至軍事上的活動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前一段講到了東漢時代與氣候對抗的情形,而宋代,人民與氣候相抗的情形更為明顯。北方的日趨寒冷干燥導致北方少數民族為了爭奪適于耕種的土地而不斷入侵。后來的明朝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明代中后期,正是氣候急劇干冷的時期,接連發(fā)生的旱災動搖了明代的農業(yè)生產。更可怕的是,旱災往往不只是旱災而已,歷來蝗害及其他病蟲害與瘟疫等也都是伴隨著旱災一起出現的。雖然不見得是同年,但卻有著一定的相關性。翻開明朝的歷史,萬歷、天啟、崇禎年間皆曾出現過嚴重的蝗害。在這樣環(huán)境變動惡劣的情形下,執(zhí)政者的每一步都牽動全身。在沿海地區(qū),民眾缺乏物資尚可通過航海貿易來補充,但是在華北內陸,一些缺乏商業(yè)活動支持的區(qū)域,農業(yè)欠收所帶來的長年饑荒可就沒有調控的力量了。再加上統治者的錯誤決策,變亂便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如13世紀以后歐洲的小冰河期,導致海冰覆蓋面積日益增加。由于海上的惡劣天氣頻繁,不利航行。歐陸整體的農作收成和漁獲量均明顯下降,糧食產量下降使肉類在歐洲人食物中的比重上升,于是制作肉類的香料的需求量便直線上升,最終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近代以來,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使得氣候變得越來越惡劣,如氣候災害頻發(fā)、海平面上升等。這是否又將會是人類文明的一次轉折呢?所以,“氣候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已不再只是紙上談兵的學術名詞,而是人們應該去重視的生活議題。
[1]葉舟.人與自然何以和諧[J].理論參考,2006(12).
[2]劉恭斌.用“三步法”判斷氣候類型[J].中學文科:教研論壇,2007(1).
[3]劉昭暾.釀酒葡萄栽培適應性與氣象因素圖形分析[D].西南大學,2011.
[4]陸雙祖.東西方文學中的法律主題淺論[J].蘭州學刊,2007(8).
[5]余強.古希臘神話中女神的人性漫議[J].今日科苑,2007(14).
[6]林燕.中國糧食產量波動分析[J].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