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世明
(中共普洱市委黨校 科研辦,云南 普洱 665000)
服務型政府建設若干問題研究
禹世明
(中共普洱市委黨校 科研辦,云南 普洱 665000)
當前,政府變革和政府創(chuàng)新已經(jīng)成為我們適應全球化以及加強社會主義經(jīng)濟體制和政治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問題,我們的政府必須向服務型轉變并弄清楚一些相關問題。一是什么是服務型政府,看法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在服務型政府和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差別上面。二是服務型政府應該完成什么樣的工作,應該做出什么服務,如何處理好管制和服務的關系,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服務型政府;必然性;尚未解決的問題
目前,全國都在探索政府管理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服務型政府已經(jīng)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有專家學者對服務型政府的探索,也有各級政府開展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實踐。雖然各地政府在建設服務型政府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這些做法很多還停留在表面層次。
目前,對于服務型政府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有的學者還不太贊同服務型政府的提法,認為這個提法本身就是矛盾的。他們認為政府是強制性的,而服務是自愿的,而這不可以結合在一起,但是,絕大多數(shù)人還是贊成這個提法。與此同時,服務型政府真正的內涵是什么,人們似乎并未深究,對該概念的理解差別比較大。
1、直接定義服務型政府。(1)服務型政府是指僅擁有有限管理社會的權利、對經(jīng)濟社會管理負有責任,通過向市場主體提供公共服務等方式,實現(xiàn)政府對市場主體的互動式管理的政府模式。(2)所謂服務型政府,即政府由原來的控制者,改變?yōu)榕d利者和服務者。它意味著施政目標由機關和專家決定到由民眾和期待來決定,政府以控制管理為要務轉變?yōu)橐詡鬏敺諡橐獎?,管理目標由?jīng)濟領域轉移到公共服務領域。(3)服務型政府是以全新的服務理念為支撐,充滿生機和活力,不斷追求發(fā)展和進步的政府。它突出以民為本,以提高政府服務技能和服務水平為中心,以“三個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為目標,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以公共服務為特征的政府管理體系。
2、沒有明確給服務型政府下定義,但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論述。(1)服務型政府主要是指政府服務的理念或者服務精神。施雪華教授認為應該有政府服務的理念。“這一理念要求中國政府的所有法律、規(guī)則和行為都必須貫徹服務精神和準則,而不是單純的統(tǒng)治和管理?!保?)服務型政府主要指政府的職能和功能。李文良教授認為:“服務是政府的首要職能。”①(3)服務型政府主要指的是政府的職能和角色。湖南行政學院唐綺玉認為:“公共服務的職能和角色在傳統(tǒng)體制下被淡化,建設服務型政府就是要使政府的職能和角色轉移到公共服務上來?!?/p>
3、張康之教授的定義。要給服務型政府下一個定義,還比較困難。因為服務型政府的涵蓋面非常廣。它既涉及觀念或者理念的層面,又牽涉到政府的職能或者功能,它還可以是政府角色定位,也還包括了政府的行為方式。綜合以上的定義,還是張康之教授給服務型政府下的定義比較妥當。他認為:“服務型政府也就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用政治學的語言表述是為社會服務,用專業(yè)的行政學語言表述就是為公眾服務,服務是一種基本理念和價值追求,政府定位于服務者的角色上,把為社會、為公眾服務作為政府存在運行和發(fā)展的基本宗旨?!雹诜招驼c其他政府范式的根本區(qū)別體現(xiàn)在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上。政府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者,始終是一種“從社會中產(chǎn)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脫離的力量”③,執(zhí)行著對社會的統(tǒng)治和管理職能。而服務型政府倡導的價值取向恰恰相反:不是政府統(tǒng)治社會,而是社會控制政府。它體現(xiàn)了國家權利向社會權利的轉移,政府本位向社會本位的轉移,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轉移。服務型政府并不是要剝奪政府的權力,只是政府的權力并非凌駕于社會之上和不受控制,而是來源于社會、受制于社會、服務于社會、使政府的權力重新回歸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講,服務型政府的理念在政治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4、“公共服務型政府”概念的提出,又進一步影響了服務型政府的定義。除了在界定服務政府概念上存在爭論之外,現(xiàn)在有的學者提出了“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概念,并與“服務型政府”發(fā)生爭論。(1)謝慶奎:“服務型政府”與“公共服務型政府”這兩個概念并不是對立矛盾的,可以同時使用,在完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之前都應該是建立服務型政府的階段,下一個階段就是大力提倡公共服務型政府。(2)遲福林:在改革攻堅階段,準確把握“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本質內容很重要。以公共服務體制為重點,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一場深刻的“政府革命”。以建立公共服務體制為重點是推進政府轉型的主要任務。(3)劉熙瑞:目前學術界存在三種具有代表性的服務性理論觀點。“服務型政府”明確了公民本位和社會本位的限定,也強調了公民意志的基礎性地位,“公共服務型政府”只是政府職能重點的調整,并沒有明確政府與公民的關系。(4)張康之:“服務型政府”概念具有中國本土特色,一是該概念由中國學者首先提出,二是它適應了我國面對工業(yè)化與后工業(yè)化兩個過程一起走的現(xiàn)實,是一種更好、更高形態(tài)的政府模式?!肮卜招驼备拍羁赡荜P涉到服務型政府的理論方面的問題,作為理論,可能會對實踐造成誤導。
我國涉及政府職能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到1980年鄧小平同志談到黨和國家領導體制改革時,就明確提出“中央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是目前我們所有特有的官僚主義的一個總病根。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理論界和實務部門對政府職能轉變進行了不少的研究,取得了相當成果,并對實際改革進程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學者們提出了把計劃經(jīng)濟體制時期的以強制性為主的政府管制模式,即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主張。特別是溫家寶總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創(chuàng)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務之中,更好地為基層、企業(yè)和社會公眾服務”的要求,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政府自身改革的力度。到目前為止,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4個方面。
1、政府不是全能的。政府在一個國家和社會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政府不是萬能的,政府不能代替市場和社會,政府應是以市場、社會為前提的功能性政府或實行助動式行政;政府是對市場及社會功能缺陷的替補,也就是說,政府的所有工作應該以社會、市場為中心,不斷為社會、市場、公民提供各種服務。
2、管理不只是管制。政府享有對國家和社會管理的功能,但管理并不是管制,而且管理的最終目的還是服務。同時,我們也應該很明確,服務型政府并非取消管制,只是這種管制是有限度的,受法律嚴格約束,有固定的范圍、程序和明確的責任機制,是為服務而管制,而非為管制而管制。政府應該在政策法規(guī)的制定、監(jiān)督、調控和服務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3、公共服務主體應多元化。政府不應該也不可能完全壟斷公共服務,可以通過責任分開、公開競標、合同出租或與人合作的形式把公共服務交給私人機構、鼓勵公共組織和執(zhí)行機構去經(jīng)營,并引入競爭機制。而政府的精力應主要集中于制度創(chuàng)新、制度實施和監(jiān)督、營造有利的整體環(huán)境上。面對一個充滿復雜性、動態(tài)性和多元性的環(huán)境,政府已無法稱為唯一的治理者,它必須與民眾、企業(yè)和非盈利性組織一起共同治理。公共服務主體應該是一個由政府部門、私營部門和第三部門等組成的多中心的合作網(wǎng)絡,政府不再是享有獨一無二權力的行動者,其作用正從高高在上的權威分配者、規(guī)制者和公共物品唯一的提供者轉變?yōu)槔娴恼{解者、激勵者和合作者。
4、以公民為中心而非以權力為中心。在服務型政府中,政府不再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封閉的、自我服務的官僚機構,而是“顧客驅動的政府”,權力本位變?yōu)轭櫩蛯?,致力于“無縫隙”的方式滿足公民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為此,政府要強調積極的目標、具體的結果與產(chǎn)出,強調工作的實際結果、預算和績效并重;努力提升公共產(chǎn)品的服務價值,追求零顧客成本。
1、如何搞好管制和服務之間的關系問題。政府的管制職能是不可缺少的,服務型政府在強調對公眾服務的同時,如何處理好管制和服務之間的關系是很重要的。我們應該看到服務型政府并不是取消管制,任何政府都會有管制。因為任何社會都會有一些人,他們唯利是圖,并為此千方百計地侵害他人和公共的利益,侵害社會利益。他們是社會發(fā)展的破壞者。對這部分人不管制是不行的。對破壞社會發(fā)展的那部分人的管制,正式對構成社會發(fā)展動力的最基本的群眾的服務,因為沒有這種管制,人民群眾就不能正常生活,也就不能完成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任務。從這個意義上說,管制就是服務,甚至只有實現(xiàn)了這種管制才能徹底完成服務。所以,服務型政府的確不能沒有管制,它的管制就是為服務而管制,它把管制納入了總體的服務之中。在明確了這一點以后,我們在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時候,一是必須處理好服務和管理的關系,把管制納入服務之中去,并以服務為依歸。二是要大膽進行必要的社會管理,不至于處在軟弱無力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社會。
2、在現(xiàn)代社會條件下,政府職能如何轉變和轉變的框架是什么。與傳統(tǒng)政治學和行政管理學相適應,我國政府長期以來強調與信守政府作為國家的伴生物,是一種凌駕于人民大眾和社會之上的力量,由此形成的政府公共行政理念是:公共行政是直接維護政治統(tǒng)治的工具,忽視了公共行政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的服務性作用。由于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所以,政府不能不為人民服務,不能不把滿足人民的利益要求作為一切行動的出發(fā)點。要建設好服務性政府,就必須先進行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職能如何轉變,按照什么轉變一直是我們研究的問題。我認為從思想上看,政府職能的轉變應該真正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切政府機關的行動準則,只有這樣,才能使“建設服務型政府”不是一句空口號。如果政府機關放不下以前的官僚作風,那么就說不上“以人為本”了。從體制上看,政府職能的轉變要求首先解決我國長期以來的“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問題;必須把政府的許多職能剝離出來,放棄傳統(tǒng)的計劃經(jīng)濟時期國家“一手抓”的模式,把許多政府管不了,不應該管的事情交給社會機構去代行管理。具體來說,當前政府的體制上存在著組織結構設置不合理,辦事機構臃腫,職能錯位、越位、缺位,審批過多、過濫,辦事程序不規(guī)范,決策透明度低等問題,只有這些體制方面的重要障礙得到有效的解決,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才會收到實效。這樣,政府才能把該管的事情管好,集中力量發(fā)展經(jīng)濟,腳踏實地地解決老百姓關心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由此,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我認為必須以建設法制政府、民主政府、責任政府、陽光政府為目標,進行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3、如何在廣大的公務員中加強服務精神教育,以及建立怎樣的政績考評制度。在我國,人民群眾找行政機關辦事難,國家機關公務員對待人民群眾態(tài)度傲慢,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在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之后,如何使廣大公務員的心理上、工作作風、待人接物、行為方式等各個方面進行徹底的改變仍是我們現(xiàn)在研究的課題之一。樹立為民意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盡管我們不相信人完全是自私的,但在目前的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要把“群愛意識”發(fā)掘出來,并且成為人們行為的指導力量,將是十分艱難的工程。這也是我們多年來一直沒有放松為人民服務的教育,但又收效甚微的原因。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必須研究如何把“群愛意識”和“愛個人”意識結合起來,變二者的對立關系為統(tǒng)一的關系,并且重新改革和制定政府公務員的績效考評制度。由于升遷任免基本由上級說了算,因而,各級政府和公務員實際上是為“上級”而不是為“人民”服務,我們必須改變這種不科學、不健全的考核制度。
4、還未明確提出服務要求、服務質量的標準,如何把服務落實到實處?,F(xiàn)在政府公共服務定位比較模糊,政府仍然過多的承擔社會服務的職能,政府控制公共服務的范圍仍然較高,難以滿足社會增長的需要。此外,政府管理和監(jiān)督缺位,只注重了服務的投入,沒重視服務的產(chǎn)出,公共服務的投入缺乏科學的規(guī)劃。這就要求我們:一是明確服務型政府到底應該負責完成什么任務、如何完成這一系列的任務及以一個什么樣的質量標準來完成任務?這都是廣大的專家、學者、國家決策者們應該重視和關注的問題。二是如何把服務落實到實處?,F(xiàn)在我們有的領導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工作表面化,并沒有真正關心和解決廣大人民群眾的疾苦、群眾的要求。能否把服務工作落實到實處,與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最后能取得多大的成效息息相關,我們必須緊抓基層服務工作的落實,并研究出相關保證工作得到落實的措施。
注釋:
①李文良:《中國政府職能轉變問題報告》,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頁。
②張康之:《限制政府規(guī)模的理念》,《行政論壇》,2002年第4期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頁。
D602
A
1671-2994(2012)01-0167-03
2011-09-15
禹世明(1984- ),男,云南永德人,中共普洱市委黨??蒲修k副主任。研究方向::地方政府管理。
責任編輯:陳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