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 莉
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社會新聞因其貼近群眾生活實際,贏得了大量受眾,也成為各媒體爭奪讀者群的法寶。但由于社會新聞覆蓋面廣,滲透力強,極易在受眾中產生極大的輿論影響,并潛移默化地促成某種社會輿論環(huán)境的形成,從而影響受眾的思想情緒、道德標準、價值取向以及行為方式,因此,媒體重視社會新聞的導向十分重要。
社會新聞是涉及到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社會事件、社會問題、社會風貌的報道,包括社會問題、社會事件和社會生活方面的內容,尤以社會道德倫理為基礎、反映社會風尚的新聞為主。它與政治新聞、軍事新聞、經(jīng)濟新聞、科技新聞、文化新聞相比,具有社會性、廣泛性、生動性、講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點。
所謂導向即引導的方向。社會新聞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首先,社會新聞導向具有接近性。由于社會新聞大多為熱點、焦點問題,極易引起廣大受眾的關注,所以其報道極易引起受眾在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共鳴。
其次,社會新聞導向具有暗示性。由于社會新聞的“軟”性特征,記者的措辭往往具有啟發(fā)誘導和暗示的功能,受眾會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各種心理影響,從而使其接受某種觀念。
再次,社會新聞導向具有多義性。受眾對同一新聞事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新聞記者亦是如此。因此,受不同的思想認識、價值取向、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記者編輯在報道中可能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導向意識,所以不同的受眾在接受了不同的媒體報道后就會對同一新聞事件產生不同的看法,最終造成了導向效果的多義性。
社會新聞導向是社會新聞的旗幟和靈魂。人們在接受某個社會新聞時,總會引發(fā)滿意、惋惜、贊美、憎惡等各種情緒,正確的導向能夠使受眾感到社會的溫暖,對未來充滿希望,對社會的穩(wěn)定與國家的富強都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不實的或過于負面的報道則只能使受眾過多關注社會陰暗面,對社會失去信心,不利于民心的凝聚與社會的穩(wěn)定。
在當今的信息爆炸時代,為了搶新聞,很多記者見聞必錄,對事件沒有進行深度挖掘,對兇殺、盜竊、搶劫、車禍等報道過多,幾乎每天都見諸報端,純屬就事論事,這種大量的負面宣傳不僅使受眾感到人心惶惶,缺乏安全感,更影響到了一個地區(qū)的形象和投資環(huán)境。
而正確的輿論導向卻可以減少不良影響,倡導社會正義。如2011年10月16日《南方都市報》記者張昊第一時間采寫的《兩齡童兩遭車禍,18路人冷漠走過》對“小悅悅事件”進行了首次如實報道,但他并沒有僅僅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而是在隨后連續(xù)多期的跟蹤報道中對該事件進行了深度調查,通過2齡童被軋死18路人路過卻見死不救,第19個路人(一個拾荒的阿婆)才將之救起這件事,在新聞導向上譴責見死不救行為,倡導見義勇為精神,挽救日益滑坡的道德意識,喚起整個社會對于道德問題的重視。
社會新聞對人民群眾的思想情緒、價值觀念、社會穩(wěn)定的影響極其重大,抓好社會新聞的導向至關重要。
社會新聞報道應當伸張正義、鼓舞士氣;應當增加報道的深度, 把社會新聞報道推向一個較高的層次, 給人以理性的分析、思考與啟迪。在紛繁復雜的新聞事件中,新聞記者要謹慎選擇,提煉出決定正面宣傳主題的關鍵因素。對于熱點新聞,要有效地澄清真相、統(tǒng)一思想。要善于抓典型,通過典型的人與事來歌頌美好的道德情感,為大眾樹立優(yōu)秀榜樣。康德(2007)認為典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暗示性。人類通過個別認識一般,通過個性感悟共性,通過了解個別事例的行蹤與特征對同一類事物形成大體一致的意見(朱茂華,2007)。如2011年7月全國各地關于”最美媽媽”吳菊萍的系列報道,通過這樣一個年輕媽媽奮不顧身單臂接從10樓墜落的2歲女童這樣一個典型的事件,有力地謳歌了人間的大愛精神,人心得以凝聚,正氣得以弘揚。
獵奇,是指尋找、探索新奇事物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理。一些報紙以為多刊登一些花邊新聞、小道消息、就能產生轟動效應,報紙便會有更大的市場。 然而道聽途說的小道消息對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群眾的思想行為的影響很大,極易在一段時間內成為輿論的中心話題。一些明星的緋聞瑣事也經(jīng)常見諸一些報端,這對于整個社會風氣都產生了極其不良的影響。對于天災人禍等突發(fā)事件,則不惜花重筆墨對一些血腥場面進行夸張渲染,而不去關注事件背后的深層原因以及對事件的積極解決。正確導向與走市場并不矛盾,而是辯證統(tǒng)一的。只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為讀者提供較高品位、貼近生活、喜聞樂見、可讀性強的社會新聞,才能真正贏得讀者和市場的認同與歡迎(戴建平,楊炎,2010)。
負面新聞事件每天都在發(fā)生,這也不足為奇。但作為媒體在對負面新聞作宣傳報道時一定不能跟黨的方針政策等大局唱反調,要配合黨委和政府做工作。對負面新聞不加選擇的一味負面報道會使負面新聞的比例加大,引發(fā)人們的不良情緒,極易形成不良的社會輿論,不符合穩(wěn)定發(fā)展的大局。
因此要善于從正面的角度來報道負面新聞。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就是個典型的負面新聞,但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對該事件的報道并沒有過多地對傷亡情況進行大規(guī)模的報道,以免引起全民過多的悲觀情緒,而是選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進行深度挖掘,把宣傳重心放到博愛、大愛、凝聚、“一家人”等上面,產生了極好的轟動,使此次災難變成了一次舉國上下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教育。
當然,并不是說凡是負面新聞都要進行正面的引導,有些確實需要針砭時弊,這就要求記者編輯掌握一個良好的“度”。一些負面事件確實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那么媒體必須要維護公眾的知情權,要對事件進行如實報道,給公眾以警示,明確是非。所以,記者編輯要對負面新聞進行正確的判斷并進行中肯的剖析,該進行負面報道的就一定要實事求是,引導人們理性思考,這樣的負面報道也達到了正面宣傳的效果。
要辦好社會新聞,一定要善于把握報道的時機。報道時機,是指能夠使導向作用最優(yōu)化的特定時間。新聞重視時效,但必須在保證正確導向的前提下重視時效,時效服從于導向。有些社會新聞本身選題與角度都很好,但如果刊發(fā)時機不當就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在導向上產生負面作用??l(fā)時機對新聞報道的導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比如,對于某些突發(fā)事件的報道,有些記者為了第一時間進行報道,以達到某種轟動效應,在事態(tài)沒有弄清楚之前就草率地進行了報道,結果隨后發(fā)生的事卻證實之前的說法并不真實,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社會新聞報道的時機還要看當下的主旋律,如果違背了主旋律,就不是恰當?shù)膱蟮罆r機。
總之,社會新聞的導向是社會新聞的一面旗幟,方向正確,就能夠有效統(tǒng)一黨和政府的意見與人民大眾的心聲。這不僅為政府了解社會提供了參考,又能夠潛移默化地對人民群眾進行正確的教育與引導,使社會新聞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1] 康德.李秋零譯.判斷力批判[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67.
[2] 朱茂華. 《張家港日報》社會希望的輿論引導藝術.沙洲職業(yè)工學院學報,2007:10.
[3] 戴建平,楊炎.媒體要把好社會新聞導向關.新聞窗,2010:2.
(四平日報社,吉林四平 1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