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倩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綱要》指出:“誰掌握了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zhàn)略主動地位?!边@是一個新時代對于教育提出的呼喚,更是對教育活動的具體實施者——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做才能樹立適應21世紀需要的教師形象呢?我想首先就是要求教師要具備高尚的人格魅力。
人格即個性,是指一個人的各項比較重要和相當持久的心理特征的總和,是個人在生理基礎上,受到家庭、學校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等影響而逐步形成的氣質(zhì)、能力、興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總和。一個健全的現(xiàn)代人不僅需要經(jīng)濟實力,更需要人格、道德和精神生活。一個健全的社會也是這樣。況且未來社會評價一個國家的興旺發(fā)達程度的標尺已不再僅僅是“單純的經(jīng)濟增長的指標與數(shù)字”,“民族精神振奮,國民人格完善,精神文明的高揚,民主的健全”也被作為評價其發(fā)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健全的人格是21世紀的護照。然而,人格的塑造不是“自發(fā)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所能完成的,只有“人格才能影響到人格的發(fā)展和規(guī)定”。因而,作為育人主體的教師,首先應該具備完善的人格,這也是作為當今一名合格教師的形象所在。
前蘇聯(lián)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在教育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學生生存坐標的選擇,是在“外塑”與“內(nèi)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德育要在市場經(jīng)濟巨大魔力面前塑造一代新人,除靠真理外,更重要的是人格力量。而教師的勞動特點就是勞動者與勞動工具的統(tǒng)一,教師的自身形象對于學生的發(fā)展具有強烈的外在的示范性與內(nèi)在的感染性。因此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以自己的人格力量給學生營造一個深層次的育人環(huán)境。
在當今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中,各種價值觀一涌而上,社會中功利思想嚴重,不少的人重視物質(zhì)享受,迷戀世俗浮華,對個人利益患得患失,滿腹牢騷,怨天尤人,更有甚者,追求低下,人格扭曲。成人在變化紛繁的世界面前尚猶豫徘徊,更何況是初涉世事的學生了。所以教師要具有舵手的“導航”功能,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學生在人生的取舍上無所適從的時候,及時地為學生指明方向,更要用自己的行動作為學生的楷模,要知道身教重于言教。
剛工作的時候我的師父曾給我講過這樣一案例:有一位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的團員,在用一雙追求真善美的眼睛打量現(xiàn)實生活時,發(fā)現(xiàn)實際與她美好的愿望不符,種種矛盾使她感到困惑和痛苦不堪:考試作弊現(xiàn)象屢見不鮮,而她始終保持了純潔和誠實,但同學們卻指責她假裝高尚。期末考試一位教師為了讓她能得到獎學金而給她加了分數(shù),原因是她的爸爸是這位老師愛人的上司。她痛苦地說:“我一向嘲笑那些考試作假的人,可現(xiàn)在我只有嘲笑自已了。”最后,她帶著美麗的憧憬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厭惡踏入了另一個世界。直到現(xiàn)在我還清楚的記得師父的話 “教師是學生接觸社會的窗口,評價社會的尺度。你做了老師,從此就不是一個普通的人,我們要把自己作為一個楷模來塑造,來要求?!?/p>
青少年學生可塑性強,而在學校純潔的教育內(nèi)容與復雜的社會生活之間本身存在著巨大的反差,作為從事太陽底下最崇高職業(yè)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既是青少年學生知識的傳播者,更是青少年學生人生道路的領航人。只有教師自己站穩(wěn)腳,樹立崇高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激發(fā)學生的理想追求,以自己美好的心靈塑造學生,升華其思想境界,才能在學生心理上喚起尊崇效應,為“真、善、美”在社會上的立足奠定基石。
革命導師列寧曾經(jīng)說過“沒有人類的感情,就沒有人類對真理的探求?!敖逃粌H是認知過程,更是情感交流過程。我國著名教育家夏丏尊也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情感。經(jīng)驗表明,情感可促使學生自覺接受教師的教誨,養(yǎng)成良好的認知習慣,行為習慣。師生情感交流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教師心里有了學生,學生就愿意和教師在一起,且有親近感;教師尊重,理解,關心學生,學生就將更尊重老師,師生誠坦相待,心心相印。
熱愛學生是教師必備的道德情感。陶行知提倡“愛滿天下,”魯迅強調(diào)“教育植根于愛”,別林斯基則認為“愛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鑒別教育的尺度?!苯處煂W生的愛首先表現(xiàn)為對全體學生的尊重、信任、理解、把愛灑向全體學生。愛中意的“王子、小公主”無可厚非,但愛看不慣的“丑小鴨”更難能可貴。須知老師一句苛刻的話語,一個“兇狠”的眼神,一頓粗暴的斥責,都可能使學生畏懼不安,緊張無趣,厭惡這門學科,甚至還會毀掉一個未來什么“家”。其次,要嚴愛結(jié)合,恩威并重,嚴格管理,嚴格要求,嚴而有格,嚴而有效。對待學生的錯誤與缺點,要盡力幫助,對待學生成長進步熱情肯定,用火熱的心腸,滿腔的熱忱去溫暖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感到老師勝父母,同學似兄弟。三是在日常生活上對學生友善、溫暖和關懷。課后與學生交友,讓他們掏心里話,捕捉熱點。難點話題,日常以禮相待。遇到不順心的事要能控制感情,不遷怒于學生,讓學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產(chǎn)生前進動力,明確前進方向。
這是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最高境界 “教育即創(chuàng)造”,這里人們所公認的原理。在現(xiàn)實的教育活動中,教育對象千變?nèi)f化,學生個性千差萬別,時代發(fā)展對人的要求又日新月異,教師要把一個個活生生的獨特個體從蒙昧狀態(tài)培養(yǎng)成社會所期望和需要的人才,絕不是靠按照某種程式的機械勞動可以完成的,而是要靠高度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創(chuàng)造必然是艱苦的,而化苦為樂地完成勞動需要強大的人格力量來支持。
科學史上大量的記載證明,那些作出重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創(chuàng)新者都有大無畏的精神,不畏勞苦艱難,不畏風險失敗,不畏嫉妒嘲諷,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教師如果具有了這樣的良好意志品質(zhì),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這些意志品質(zhì)在學生面前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靈,從而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受到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人格會起到促進作用。
古人云:“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焙敛豢鋸埖卣f,一個人格高尚,威信崇高的教師本身就是令學生信賴愛戴的楷模,其言行舉止都會對學生深遠的影響,學生往往確信其教育指導的正確性,真實性,從而“親其師、信其言、效其行”。相信廣大教育工作者憑借偉大的人格,崇高的威信,樂教的表率,真摯的情感,熾熱的心腸,教育的環(huán)境定會得到改善,教育的效能定能得到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