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虹 賴庚祥
2010年高考18套試卷鑒賞了19首詩歌,從探究的角度去統(tǒng)計分析這些探究題型的比重,約占四分之一;2011年高考詩歌試題中探究題型約占三分之一。高考《考試說明》也增設了對探究性試題的考查項目,考查探究能力。
所謂探究,就是對某個問題進行分析、篩選、比較、歸納,從而提煉、推理,進而提出自己獨特見解和主張。在詩歌鑒賞中除了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掘作品的豐富內涵、民族心理外,更強調學生聯(lián)系自身的體驗和感受,探討作者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和目的,得出獨特的個人感悟,作出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解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從而“分析概括詩人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詩人對事物(自然景物、人文景觀)的看法就是觀點;態(tài)度就是詩人在道德觀和價值觀基礎上對事物的評價和行為傾向。態(tài)度表現(xiàn)在對外界事物的內在感受(道德觀和價值觀)、情感(即“喜歡—厭惡”、“愛—恨”等)和意向(謀慮、企圖等)三方面。激發(fā)態(tài)度中任一個表現(xiàn)要素,都會引發(fā)另外兩個要素的相應反應,這也就要求這三個要素協(xié)調的一致性。
詩歌一般以寫景見長,觀點態(tài)度雖不直接點明,但是中心思想是可以把握的。鑒賞詩歌應在準確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整體把握詩人的情感取向。
例1.(2010年江西卷)
送人歸京師①
陳與義②
門外子規(guī)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
故園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注】①京師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陳與義:南宋初年愛國詩人,河南洛陽人。
問:詩中“故園便是無兵馬”與“猶有歸時一段愁”是否矛盾?為什么?
(賞析)探究題,無論是探究深刻的內涵還是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都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找準基本點,不能泛泛而談。情感傾向:先抓住門外叫個不停的子規(guī)鳥,讓人感受到詩人強烈的思鄉(xiāng)情,然后通過日落時山村中那幽夢不斷的場景描寫,暗示詩人被深重痛苦困擾。既然只是因思念故土而惆悵失意,那么解除這一煩惱的最好方式是能回一次故鄉(xiāng)。但擺在詩人面前的現(xiàn)實:即便故園沒有戰(zhàn)火,但國土淪喪,南北分裂,已為亡國奴的詩人就是能回故鄉(xiāng)也是頗為犯愁的事。送友歸京,觸景生情,心生憂國之愁。詩中有寄托、感慨、諷喻之意,有傷離感亂之情,同時對于現(xiàn)實表現(xiàn)了強烈的不滿。
參考答案:不矛盾,因在詩人看來,即便故園沒有戰(zhàn)火,但國土淪喪,南北分裂,故送友人歸京時,觸景生情,心中難免生出一段憂國之愁。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辫b賞詩歌中的形象,是詩歌作品創(chuàng)造出來的生動具體的寄寓詩人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應以整體把握為基礎,分析形象中的特征、意義、以及背后隱含的信息,挖掘形象中暗含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義。
例2.(2009年全國卷1)
次石湖書扇韻①
姜 夔②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于此時。
問:有人說,詩的后兩句歌頌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趨炎附勢的人。你對此有什么看法?請簡要說明。
(賞析)文中十八字描繪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圖卷,可以想象姜夔當年坐船造訪石湖:湖上煙波浩渺,湖岸林蔭繁茂,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邊滯留著綠色的痕跡,便是村中平靜的池塘時飄流出的浮萍。此景正象武陵漁人發(fā)現(xiàn)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尋到桃花源一樣,即是實景——遠絕煩囂的家,也是虛景——范成大品格。他以廊廟之才,歸隱江湖之上。在朝時,希望能為恢復中原而竭智盡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挾私憾攻擊;退隱時,視富貴如浮云,惟恐緇塵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這“人”應該是指那些趨炎附勢,抗塵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見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隱中怡然自樂,沉醉于自然美景中,專開門戶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兩句,把握景物的特征即把握了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參考答案:①這種說法有道理。此詩贊譽石湖美景,也含對石湖主人的贊頌?!叭恕笔侵竸堇∪?,這些人在范氏去職歸隱后不再與他來往,范氏卻不以為意,反而享受田園之樂,這與作者終生不仕的人生態(tài)度相契合。
②這種說法不確切。此詩描繪了石湖清幽恬靜的美景,表現(xiàn)作者對石湖主人歸隱田園的贊賞?!叭恕敝皇欠褐?,無人相煩正是幽靜的要素,不是寫范氏失勢后的世態(tài)炎涼。
新課標指出“閱讀鑒賞應注重審美體驗”,應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
閱讀過程基本上是讀者在感知語言基礎上,對閱讀內容經過分析與綜合、比較與聯(lián)想、抽象與概括、推理與判斷等思維活動,達到理解的過程;是對閱讀內容要點,重點詞句及文章表達方法進行記憶和運用的過程。但是在讀者此過程中,并不完全是認知過程;也是由非認知因素如興趣、注意、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參與的過程。再者,心理諸因素和個性品質,也會得到發(fā)展。因此,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答案可能是豐富多彩的。
而新課標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個人見解,要把閱讀活動變換為學生的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使學生在其中獲得各項能力。傳統(tǒng)題要求面面俱到,不能遺漏任何一點,有其標準化的答案;而探究題不要求面面俱到,可以就某一點進行深入分析,發(fā)表獨特的見解,要求其言之成理,這是傳統(tǒng)問答題與探究題的一個區(qū)別所在。
例3.(2011年天津)
驟 雨
[宋]華 岳
牛尾烏云潑濃墨,牛頭風雨翩車軸。
怒濤頃刻卷沙灘,十萬軍聲吼鳴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騎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勢驟晴山又綠。
——《四庫全書》
問:有人說,本詩第五、六句可以放在開頭,你認為好還是不好,為什么?
(賞析)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這首寫景詩,作者巧妙地把風雨驟至之場景提到開頭,突兀而起,使人驚心動魄;三四句進一步用多種比喻寫風雨之勢;后三句是補筆。作者刻畫農村夏日急雨壯觀,自見豪氣,轉折自如,多用口語,樸素清新,富有生活氣息。
參考答案:①不好,開篇寫驟雨至,先聲奪人,和結尾雨的驟然停止形成呼應,體現(xiàn)出作者謀篇布局的藝術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開頭,牧童就成了描寫的重心,沖淡了藝術效果。
②好。先寫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狀,襯托出驟雨初至的緊張場面,給讀者提供了一個閱讀視角,增強了身臨其境的藝術效果。而按現(xiàn)在的順序,在表達上略顯突兀。
總之,在詩歌閱讀鑒賞中,要充分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感受體驗,走進詩歌,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提高閱讀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