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玉珍 李忠琴 朱德霞 闞素梅
錯誤的手術部位:對稱性的部位核對不全,病歷或通知單上書寫不清楚。
器械、敷料等異物遺留體腔:清點制度執(zhí)行不到位或清點馬虎,操作中不當致器械損傷或縫針丟失,外來器械清點、管理不嚴。
器械、用物準備不全:手術前器械準備不充分,打包消毒前未仔細檢查器械的性能。
發(fā)生壓瘡:手術體位放置不妥當,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導致壓瘡發(fā)生。
標本管理不當:標本丟失,未及時固定標本而影響取材,標本名稱與標本不符。
術中體溫過低:皮膚消毒、大量沖洗液、輸入大量液體、手術時間長。
護理文書書寫不規(guī)范:有漏項、漏簽名,與麻醉醫(yī)療記錄單不吻合,字跡不清楚。
護理責任缺陷:由于責任心不強,未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交接制度及消毒隔離制度。
崗位設置方面:由于護士缺編、長期超負荷工作,易發(fā)生疲倦及厭煩情緒,工作積極性不高,進行違規(guī)操作,極易發(fā)生隱患和差錯。
1.術前對患者的訪視 手術室護士在術前訪視時要做到親切和藹、舉止端莊,給人以信任感,但同時一定要注意交流時的保護性語言,比如當患者或家屬問到手術的危險性或手術所需的時間等問題時,不要把話說得太肯定,給自己留些空間。詳細了解患者既往治療資料,可對術中高危操作起到有效提示和防范。
2.術前對手術器械的消毒管理 手術室無菌操作和無菌物品的管理極為嚴格,應每天檢查消毒,保證在有效期內使用對特殊感染的手術,如結核病或艾滋病患者,術后應將器械嚴格按傳染病手術處理每個消毒包的消毒卡、日期或化學監(jiān)測法的指示卡等均要保留,能粘貼的要粘貼在病歷上,使得滅菌效果的監(jiān)測資料成為完整、客觀、可核實的證據。
3.術前接患者術前接患者時要做好查對工作,依據手術通知單認真查對患者的姓名、床號、住院號、性別、年齡、診斷、手術部位等,防止接錯患者,注意患者的術前準備情況、生化檢查、皮膚準備,對于準備不完善的患者,手術室可以拒接術前患者有皮膚異常的要告知手術醫(yī)生或病房護士,患者隨身的貴重物品應交其家人或病房護士保管,不能帶入手術室。
1.摔傷和碰傷 多見于兒童,老人及神志不清、躁動不安的患者。
2.2手術體位安置不當引起的并發(fā)癥多見于肢體捆綁過緊,骨突處缺乏保護,至局部受壓,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引起局部組織的損傷。使束縛肢體過度伸展、旋轉引起相應的神經不同程度受損,嚴重者可導致不可逆的肢體運動障礙或癱瘓等。
3.燒傷和燙傷 手術室中的燒傷常見于使用高頻電刀、氬氣刀時,由于負極位置放置不當,與患者皮膚面積接觸不夠,負極板外套潮濕,或負極板裸露直接接觸患者皮膚,而導致患者局部皮膚電燒傷。燙傷多見于小兒、休克、昏迷的患者,術中體溫過低需要保暖時,所用熱水袋溫度過高,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造成局部組織燙傷。
4.言語傷害除全身麻醉外,其他患者的手術均在清醒中進行,醫(yī)護人員術中嬉笑或高聲談論病情或遇到意外語氣緊張等,均會給患者帶來情緒的波動,使患者緊張,安全感降低。
5.砸傷此現(xiàn)象較少見,主要是無影燈、吊燈、懸掛式燈管等,因懸掛不牢固、常年失修或手術間長期使用腐蝕性強的化學消毒劑進行消毒,使各接頭嚴重腐蝕,失去牢固性和可靠性差,術中墜落引起傷害。
6.物品遺留體腔 術中須大量的紗布、針線、腦棉片等在深部組織擦拭、填塞、壓迫止血等,清點過程不認真,造成其遺留體腔。
1.術后患者的交接問題 術后巡回護士應親自將患者送回病房,將患者的物品交給病房護士或患者家屬,檢查患者的皮膚是否完好、靜滴管和引流管等是否通暢、手術切口敷料粘貼是否牢固,并要求病房護士簽字。
2.正確處理患者的隱私問題 手術室護士由于治療和手術的需要,常會了解某些患者的隱私,如生理缺陷、既往史、個人嗜好等,尤其是對器官切除的手術、未婚先孕的宮外孕等手術,要求護士無論是在術中或術后都不得拿患者的隱私開玩笑、不得公開患者的健康狀況或隱私。
綜上所述,手術室是一個較為特殊的職能部門,是為患者通過外科手術途徑解除病痛的場所。由于涉及面廣,人員流動量大、工作節(jié)奏快,同時病人病情復雜、意外情況發(fā)生多。無論哪一環(huán)節(jié)發(fā)生失誤,輕者影響手術的成功,重者病人致殘,甚至致死。加強安全治理是減少質量缺陷、提高護理水平的要害環(huán)節(jié),是控制或消滅不安全因素、避免發(fā)生醫(yī)療糾紛和事故的需要。為此,加強手術室護理管理,提高工作質量,防止工作中的錯誤,才能杜絕護理差錯事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