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清華大學(xué)歷史系,北京 100084)
晉公子重耳遭驪姬之亂而流亡在外19年,最終在秦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奪取政權(quán),即歷史上著名的晉文公。傳世文獻關(guān)于重耳流亡在外的記載較為詳細,主要見于《國語》、《左傳》、《史記》、《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竹書紀年》等典籍,內(nèi)容大體相同,略有區(qū)別。如今《清華簡》第二冊整理出版,其第六章即是記錄的此事,大體可以與傳世典籍對讀。但是《清華簡》第二冊中關(guān)于重耳流亡路線的記錄與傳世典籍差異較大,值得注意。本文擬就這種差異進行一些初步的探討。
首先我們把 《國語》、《左傳》、《史記》、《呂氏春秋》、《清華簡·系年》中關(guān)于重耳流亡路線列舉出來: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狄——衛(wèi)——齊——曹——宋——鄭——楚——秦[1],《國語》:狄——齊——衛(wèi)——曹——宋——鄭——楚——秦[2],《史記·晉世家》:狄——衛(wèi)——齊——曹——宋——鄭——楚——秦[3](P1656-1660),《呂氏春秋·上德》:
狄——衛(wèi)——齊——曹——宋——鄭——楚——秦[4],《清華簡·系年》:狄——齊——宋——衛(wèi)——鄭——楚——秦。
《史記》、《左傳》、《呂氏春秋》記錄的路線一樣。以此為底本,《國語》的區(qū)別在于齊和衛(wèi)的位置顛倒,《清華簡·系年》則是齊、宋、衛(wèi)的位置均不同,而且沒有曹國。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
我們首先討論重耳過齊、過衛(wèi)的時間,這是《左傳》、《史記》與《國語》的差別之處?!妒酚洝ばl(wèi)世家》記載重耳過衛(wèi)在衛(wèi)文公十六年,而《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則記載為衛(wèi)文公二十三年[1](P592-593)。看來司馬遷當時看到的材料就存在兩種說法,他把這兩個年代分列于書中。《史記·晉世家》與《史記·衛(wèi)世家》是一致的,即文公十六年,過衛(wèi)在過齊前。對于《史記·衛(wèi)世家》的記載,張以仁先生曾經(jīng)做過討論:“《考證》引梁玉繩曰:‘重耳過,書于十六年,誤?!侗怼窌诙辏瑸橘夜?。雖若與《左傳》合,而實是舛誤,蓋《左傳》追述前事耳?!稌x語》云:‘衛(wèi)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禮焉。寧莊子言于公,弗聽。而衛(wèi)文十六年,無邢狄之難,考《春秋》僖公十八年,邢人、狄人伐衛(wèi)。僖十八年即衛(wèi)文十八年。則重耳過衛(wèi),當在衛(wèi)文之十八年?!盵5](P63-64)張以仁先生不同意這個觀點,他認為《國語》、《左傳》二說不同。史公忽于取舍,故于晉、衛(wèi)二《世家》則取《左傳》,于《表》則同《國語》。故《表》云:“重耳從齊過,無禮?!笨梢詾樽C……且僖公十九年《左傳》有衛(wèi)人伐狄事,二十年秋有“齊、狄盟于邢,為邢謀衛(wèi)難也,于是衛(wèi)方病邢”事,《春秋經(jīng)》僖公二十一年春有狄侵衛(wèi)事,則衛(wèi)有邢狄之虞患,不必定于衛(wèi)文公十八年[5](P63-64)。
汪遠孫在《國語校注本》表達不同的觀點:“晉文公從齊過衛(wèi),過曹,過鄭,過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皆書于魯僖二十三年,魯僖二十三年值衛(wèi)文公二十三年……文公自去齊后,衛(wèi)、曹、鄭既不見禮,宋襄公止乘馬之贈,未嘗假館。居楚亦僅數(shù)月,自齊至秦,雖經(jīng)歷多國,道途原非遼遠,入秦在二十三,則過衛(wèi)在二十三年明矣。若謂僖十八年過衛(wèi),自十八年至二十三年,此六年淹留何國乎?又《衛(wèi)世家》晉公子過衛(wèi)在文公十六年,此據(jù)內(nèi)傳。五鹿野人與塊與文公不禮是一時事。外傳以過五鹿在過齊前,過衛(wèi)在去齊后,此兩傳之不可強同者?!毙煸a:“《史記·宋世家》重耳過宋在襄公十三年,值魯僖二十二年也。過衛(wèi)在過宋前,則亦當在魯僖二十二年。與韋注固相距太遠,與年表亦差一年矣?!盵6](P362)
重耳過衛(wèi)在文公十八年是靠不住的,二十二年說呢?也沒有事實依據(jù),只是一種推測,且與韋注和《年表》均不同。史書中明確記載的是重耳過衛(wèi)在衛(wèi)文公十六年或者衛(wèi)文公二十三年,那么這兩個時間是怎么回事呢?《國語》與《史記》、《左傳》關(guān)于過衛(wèi)、過齊次序的不同又該如何解釋呢?其實也可以解釋。在《史記·晉世家》、《左傳》、《國語》、《呂氏春秋》中都談及過“過五鹿”,其中尤以《國語·晉語四》記載最詳,“五鹿之野人舉塊以與之,公子怒,將鞭之。子犯曰:天賜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十有二年,必獲此土?!表f昭注:“五鹿,衛(wèi)邑?!盵6](P322)《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杜注曰:“今衛(wèi)縣西北有地名五鹿,陽平元城縣東亦有五鹿?!睂φ铡蹲髠鳌べ夜四辍罚骸岸四甏?,晉侯……侵曹伐衛(wèi)。正月戊申,取五鹿。”《史記·晉世家》:“五年春,晉文公欲伐曹,假道於衛(wèi),衛(wèi)人弗許。還自河南度,侵曹,伐衛(wèi)。正月,取五鹿?!薄妒酚洝なT侯年表》:宋成公三年,“晉伐我,取五鹿?!薄肚迦A簡·系年》:“晉文公思齊及宋之德,乃及秦師圍曹及五鹿,伐衛(wèi)以脫齊之戍及宋之圍?!眲t五鹿為衛(wèi)邑應(yīng)該是正確的?!叭∥迓埂碑斒菍η懊嬲紫蟮幕貞?yīng),按照十二年算,則過五鹿當在衛(wèi)文公十六年。這與《史記》、《左傳》的記載是相符合的。
那么之所以會出現(xiàn)上面這些問題,就在于重耳實際上是兩次經(jīng)過衛(wèi)國,第一次就是衛(wèi)文公十六年經(jīng)過五鹿,野人與塊;第二次則是衛(wèi)文公二十三年過衛(wèi),文公不禮。但是《史記》和《左傳》誤把兩者當成了一時事。但是這確實是兩件事,因此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里記載的過衛(wèi)時間是衛(wèi)文公二十三年,即魯僖公二十三年,這表明了司馬遷的謹慎和存疑。過齊前的過衛(wèi)實則是過五鹿,后面在過齊后還有一次過衛(wèi)。《國語》中的記載其實是正確的,但是過衛(wèi)的時間卻不對,衛(wèi)無論如何不能排在宋的前面?!肚迦A簡》把衛(wèi)排在齊之后應(yīng)該指的是衛(wèi)文公二十三年那次,因為《清華簡》中過齊前并未提及過五鹿,也許是認為當時重耳并未見到衛(wèi)國國君的緣故。
下面我們來討論過宋的時間?!秶Z》、《左傳》與《史記·晉世家》對于過宋的排序是一致的,都是放在曹之后,但是這并不代表沒有任何疑問。《史記·宋世家》:八年,齊桓公卒,宋欲為盟會……十三年夏,宋伐鄭。子魚曰:“禍在此矣?!鼻?,楚伐宋以救鄭。襄公將戰(zhàn)……冬,十一月,襄公與楚成王戰(zhàn)于泓……是年,晉公子重耳過宋,襄公以傷於楚,欲得晉援,厚禮重耳以馬二十乘。十四年夏,襄公病傷於泓而竟卒。則重耳過宋在襄公十三年,即魯僖公二十二年。對照《宋世家》和《十二諸侯年表》,宋似乎應(yīng)該排在曹之前,為何《晉世家》排在曹之后呢?是《宋世家》和《十二諸侯年表》所用材料與 《史記·晉世家》、《左傳》、《國語》不同。又或者是《宋世家》時間有問題?
我們看到《史記·宋世家》“十四年夏,襄公病傷於泓而竟卒?!笔酚浰饕骸鞍矗骸洞呵铩窇?zhàn)于泓在僖二十三年,重耳過宋及襄公卒在二十四年。今此文以重耳過與傷泓共歲,故云‘是年’。又重耳過宋與宋襄公卒共是一歲,則不合更云‘十四年’。是進退俱不合于左氏,蓋太史公之疏耳?!盵3](P1627)案:《春秋》記載戰(zhàn)于泓是僖二十二年,襄公卒是僖二十三年,索引有誤?!蹲髠鳌分囟^宋記在僖二十三年下,但是并沒有注明過每個國家的具體時間,有可能是對于前事的追述,不能以此判斷過宋與襄公卒為一年。
《十二諸侯年表》未記載重耳過宋事。那么能依據(jù)的只有《宋世家》,是否可信呢?《春秋左傳注》楊伯峻認為《宋世家》可信[1](P408)。我們可以推算一下。按照《史記·晉世家》等文獻記載,重耳流亡共十九年,居狄十二年,居齊五年,而過鄭、楚、秦均是在魯僖公二十三年,時間為一年。則中間還有一年時間。這一年時間過曹、宋、衛(wèi)。我們知道曹、衛(wèi)之君對重耳是不禮的,那這一年最有可能的時間是在宋。如果我們按照《宋世家》的襄公十三年,即魯僖二十二年,正好合理。這樣,則過曹的時間可以有兩種。一種是根據(jù)《史記·管蔡世家》以及《年表》的記載,重耳過曹在曹共公十六年,即魯僖公二十三年,這樣應(yīng)該排在宋之后。但是這樣就與所有的文獻記載都相沖突了。另外一種則是過曹與過宋同年,在過宋前,即曹共公十五年,也就是僖公二十二。這就承認了《管蔡世家》里關(guān)于“初”的質(zhì)疑①。即認為過曹應(yīng)該早于曹共公十六年,也解決了《史記·晉世家》、《左傳》、《國語》里排序的問題。至于《年表》,則可以被認為是誤解了《管蔡世家》而造成的。不然,曹無論如何不能排在宋前。而且結(jié)合春秋時期各國地理位置分布,可以排出一個大致合理的路線,即狄——衛(wèi) (五鹿)——齊——衛(wèi)——宋——曹——衛(wèi)——鄭——楚——秦
《清華簡·系年》中的排序與《史記》齊、宋、鄭、楚、秦幾個《世家》以及《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的時間記載都是相吻合的。特別是宋排在衛(wèi)之前,與唯一一個有明確記載重耳過宋時間的《宋世家》是相符合的。
但是《史記·晉世家》和其他《世家》和《年表》的矛盾之處確實很明顯,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筆者對照《史記·晉世家》、《左傳》、《國語》,認為《史記·晉世家》關(guān)于重耳逃亡事是雜采的《國語》、《左傳》以及其他紀年材料而成,特別是關(guān)于衛(wèi)、宋、曹、鄭這一段幾乎采用的全是《國語》?!蹲髠鳌愤@一段敘述較簡,與《晉世家》似是對《國語》的分別取舍。
《史記·晉世家》和《左傳》敘述晉文公到達一個國家,《左傳》一般用“及”,《晉世家》用“過”,對應(yīng)的《國語》也大多用“過”,似乎也可以作為一個佐證②。晉文公流亡各國這在當時應(yīng)該是一件大事,且晉文公親身經(jīng)歷事,晉國史記應(yīng)該有明確記載,不應(yīng)有錯,但是由于秦火的原因,晉史記失傳了,因此司馬遷寫《晉世家》這段時用了《左傳》、《國語》的材料。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晉世家》其他部分也很多是采用的這兩書,這點很多學(xué)者已經(jīng)做過比較研究[15]。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xiàn)《晉世家》與《左傳》、《國語》的一致,以及與各個《世家》及《十二諸侯年表》的矛盾。
但是《清華簡·系年》里是沒有提及重耳過曹的,這很奇怪,因為傳世典籍中曾多次提到過重耳過曹。《史記·晉世家》、《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史記·管蔡世家》、《國語》、《左傳》、《淮南子·道應(yīng)訓(xùn)》、《韓非子·十過》、《呂氏春秋·上德》、《淮南子·人間訓(xùn)》均有記載,只是內(nèi)容有所差別。而且《管蔡世家》里記載曹共公二十一年,晉伐曹。曹共公二十一年正是晉文公五年。這與《左傳》、《晉世家》、《十二諸侯年表》都是一致的?!蹲髠鳌べ夜四辍罚骸岸四甏海瑫x侯將伐曹,假道于衛(wèi),衛(wèi)人弗許。”《史記·晉世家》記載:“五年春,晉文公欲伐曹,假道于衛(wèi),衛(wèi)人弗許?!薄妒酚洝なT侯年表》也是記載的晉文公五年事,“侵曹、伐衛(wèi),取五鹿,執(zhí)曹伯?!薄秶Z》:“文公立四年,楚成王伐宋,公率齊、秦伐曹、衛(wèi)以救宋。”特別是《清華簡·系年》第七章:“晉文公立四年,楚成王率諸侯以圍宋伐齊,戍居晉文公思齊及宋之德,乃及秦師圍曹及五鹿,伐衛(wèi)以脫齊之戍及宋之圍。”可以看出重耳當時應(yīng)該是經(jīng)過了曹的,曹君應(yīng)該是無禮于晉文公,不然晉文公不會因思齊、宋之恩而伐曹、衛(wèi)。可見,過曹應(yīng)該還是有的。
注:
①楊伯峻先生認為《曹世家》里曹共公十六年下有一個“初”字,則重耳過曹應(yīng)不是十六年事,按照《晉世家》曹排在宋前,更是重耳過曹不是十六年事的證據(jù)。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408頁。
② 《史記·晉世家》、《左傳》、《國語》里對經(jīng)過每個國家并沒有明確的承續(xù)關(guān)系。只有《國語》中有一個記載,“自衛(wèi)過曹”,明確表明過曹在衛(wèi)后。在沒有別的證據(jù)前,我們是否可以相信這個記載呢?!秶Z》記載過衛(wèi),“衛(wèi)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禮焉。”后面接著“自衛(wèi)過曹,曹共公亦不禮焉?!币驗榍懊嬗胁欢Y的事,因此,這里用“亦”。后面接著是“公子過宋”,宋襄公贈以馬二十乘;但接著說“公子過鄭,鄭文公亦不禮焉?!彪m則可以理解為接續(xù)衛(wèi)、曹,但是卻也容易讓人誤解是前面宋不禮焉,所以此處又用“亦”。是否可以作假設(shè),鄭接在曹之后,宋應(yīng)排到衛(wèi)之前呢,是國語弄錯了。
[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404-410.
[2]徐元誥.國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2.321-346.
[3]司馬遷.史記:第五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卷十九[M].北京:中國書店,1985.
[5]張以仁.張以仁先秦史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徐元誥.國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