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燕
(山東工商學院中加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作為聲音與圖像相結合的藝術形式,電影可以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和生活場景,已經(jīng)成為英語教學的有益輔助手段,對實現(xiàn)提高學生英語文化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具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尤其在越來越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的支撐下,其優(yōu)越性更得以極大彰顯。但是影視劇的生產(chǎn)并不以教學為靶向,因此利用英文影視劇導入西方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必須圍繞教學目標采取得當措施,剔除其中的不利因素。
為了降低學習難度,聚焦文化導入的功能,教學時應選擇配備漢語字幕或雙語字幕的英文原版電影,但由于種種原因,外國電影在引進之后常常要做大量加工。以備受中國觀眾喜愛的經(jīng)典影片《魂斷藍橋》為例。這部電影的英文原名是 Waterloo Bridge,中國發(fā)行方從商業(yè)利益出發(fā)將片名改動,旨在使其切合中國觀眾的道德觀及審美情趣,發(fā)揮片名的“廣告”效應。以實際效果論,這個翻譯可謂精彩,引人神往;但在文化傳輸?shù)囊暯窍拢@種做法卻掩埋了原片名中的文化信息,剝奪了中國受眾感受異國文化,擴大視野的機會。
“藍橋”典出《史記·蘇秦列傳》,亦有說出自《莊子·盜跖》,來源不可考,卻是同一內(nèi)容,都關聯(lián)一個叫尾生的男子為等愛人,不顧水面上漲,最后抱柱而死的凄婉故事?!八{橋”一詞從而成為象征愛情忠貞不渝和信守承諾的文化符號,被后人諸多引用?!段鲙洝分杏小鞍酌CR缙鹚{橋水,不鄧鄧點著襖廟火”的語句;蘇軾也在《南歌子·湖州作》一詞中嘆道:“藍橋何處覓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狈从^原影片,“藍橋”的寓意的確與片中內(nèi)容有關聯(lián)之處,都描寫了愛情,也都以悲劇告終。但是仔細體會原片便可發(fā)現(xiàn)Waterloo Bridge一名另有深意。
影片以滑鐵盧橋為一條明朗的線索,滑鐵盧橋是主人公邂逅的地方,是女主人公命運發(fā)生轉折的地方;滑鐵盧橋營造了故事開始和結束的唯一場景。這部影片還有另外一個更為重要的暗線:戰(zhàn)爭。是戰(zhàn)爭促成羅伊和瑪拉相遇,是戰(zhàn)爭迫使二人離別失散,是戰(zhàn)爭造成瑪拉墮落。與其說影片是在講述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不如說它以此控訴戰(zhàn)爭催逼出凄絕愛情的罪惡,揭露其殘酷無情的本質。這正是影片以“滑鐵盧橋”命名的由來所在:這座橋于1871年建成通車時,適值英國的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戰(zhàn)役中大勝兩周年,因而得名滑鐵盧??梢哉f,滑鐵盧橋與戰(zhàn)爭有著深深淺淺的聯(lián)系,是西方文化中一個獨有的文化意象,因而以橋名作為片名緊緊扣住了影片主題。相較而言,《魂斷藍橋》一譯和主題有所偏離,容易讓人產(chǎn)生西方也有藍橋的錯覺。
使用英文電影作為教學材料,應以展示西方文化信息為要旨,對于影響信息傳遞的漢語譯名和漢譯字幕可以以異化法為指導,運用相應的電腦技術進行再加工,恢復先前被蒙蔽的文化符號;同時充分相信學生能夠憑借自身的領悟能力和學習能力在教師的幫助下解決一時的理解困難。
文化通過語言與思維緊密聯(lián)系,廣義的文化概念甚至將思維等主觀精神囊括在內(nèi),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原始文化》一書中給出如下定義: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可見,英語文化的導入離不開西方思維方式和情感模式等的介紹,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尤為關鍵。
再以電影Waterloo Bridge這一片名為例。國內(nèi)公開放映的版本名稱除將滑鐵盧橋歸化譯為極具中國特色的藍橋之外,同時根據(jù)內(nèi)容,增補上揭示影片情感基調的“魂斷”二字。對比中英兩個片名,可以發(fā)現(xiàn)原片名客觀具體,中譯名則將情感意境納入其中。這是許多電影中英名稱轉換中存在的普遍差別,以更多實例佐證: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被譯為《廊橋遺夢》,加一“遺”字烘托悲劇氛圍;The Fugitive被譯為《亡命天涯》,落魄之意展露無遺;將Kate and Leopold改寫為《隔世情緣》,將The Wedding Planner改成《愛上新郎》都舍棄了原命名中精簡的名稱、物稱,分別增加了“情緣”與“愛”之類表情達意的字眼。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電影的命名原則都將激發(fā)觀眾的聯(lián)想,促成消費行為的實現(xiàn),獲取最大的商業(yè)利益置于主要地位。但以上例子顯示西方電影名稱簡潔,多選擇與其中內(nèi)容相關聯(lián)的具有代表性的人名、地名和物名等;而中國片名較多使用色彩豐富的情緒化詞語將內(nèi)容提煉。
這些差別說明東西方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孕育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思維模式: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重視概括與抽象;而以英語所屬的印歐語系為工具的西方思維方式則強調部分與具體。這些例子還顯示了東西方民族差異明顯的審美情趣:英語名稱隨性自然,沒有過多修飾;漢語名稱則表現(xiàn)了中國人偏好節(jié)奏的平仄起伏,講究形式的整齊,喜歡四字結構的美感。
交際行為包括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后者涵指表情、姿勢、步態(tài)、空間距離等,或對前者起支持補充作用,或獨力完成某一信息。正如一種語言不同于另一種語言,也為文化物質外殼的非言語行為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后天習得,同樣存在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差別,要順利完成跨文化交際的目標必然要了解交際對象非言語行為的含義所在。更為重要的是由于不易隱藏和難以控制,非言語行為往往透露行為者的真實意圖和情緒,所以知曉對方非言語行為的文化內(nèi)涵有利于作出正確判斷,指導交際成功走向。英文電影可以直觀展示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語交際行為。以電影《兇手報警》(Murder Call)中的一段對話為例:
Tessa:So we shouldn’t rule out murder.
Lance:No.
使用此段情節(jié)作為教學材料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畫面中Lance對Tessa的想法表示同意的動作竟是“搖頭”,這與中國人的行為習慣正好相反。原因在于在此處交際情景中搖頭這一舉動配合語言“No”,同為“我們不能排除謀殺”這一陳述的反應,而中西方回應他人的出發(fā)點或者說依據(jù)有所不同,中國人總以肯定或否定對方的話作為回答的基點,而在英語文化背景下,則是以事實和結果為準繩。
要使學生順利找到跨文化交際的切入點必然要先讓學生知道對方思考問題的角度,了解對方的民族心理。英文電影的演示在這方面功能卓越,它可以令學生直面差異,形成立體鮮活的印象,在愉快的感受中將印象轉化成內(nèi)在的能力。教師應該比較片中涉及的原語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異同,闡述片名轉變的深層原因,突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由文化差異決定的思維方式等主觀文化因素的差異。通過強烈的視覺刺激沖撞學生原有的文化認知結構,提高其文化敏感性,使其具有文化差異的意識。
電影的拍攝不以服務教學為目的,情節(jié)極盡或刺激新奇或纏綿動人或荒誕恐怖之能事,力圖吸引觀眾。借助電影欣賞的文化教學實踐,如果操作不當,反而適得其反,違背初衷。文化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必須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啟發(fā)和監(jiān)控作用,引導學生注意力的正確流向。
一堂成功的影視劇欣賞課從構思至完成應注意以下方面:
1.從類型考量,恐怖片和科幻片須排除在外??植榔瑝阂衷幟兀既诵纳?科幻片主題多脫離現(xiàn)實,對文化移情能力提高的效用不大。
2.從拍攝國家看,美國影視劇比其他英語國家的影視劇更為可取。究其緣由:(1)美國在世界經(jīng)濟、政治格局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影響廣泛??傮w說來,中國學生未來接觸美國文化的可能性最大。(2)中國大中小學教授的英語側重美式英語,選擇美國影視劇可以保證所學英語的純正性和一致性。
3.從題材看,貼近青少年生活,像迪斯尼公司2010年出品的《愛上大明星》(Starstruck)等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影片為上上之選。確有問卷調查結果證明,約65%的調查對象“希望觀看的影片跟他們的生活和課本上所學的知識相關”。從心理角度解釋,受眾對陌生的主題易產(chǎn)生焦慮情緒,直接影響他們的英語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二語習得研究的巨擘美國學者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提出的“情感過濾假說”更是從理論高度作出總結,認為與習得者的經(jīng)歷和知識越有關聯(lián)的語言材料越易于被習得。因此,主要以奧斯卡或者其他著名獎項作為電影教學材料取舍標準的做法并不可取。
在播放原版英文電影材料之前,教師應介紹劇情梗概,重點介紹精選部分情節(jié)、本段人物及其相互關系;列出涉及的常用單詞、短語,減少學生理解的困難。采用一般疑問句的形式給出一些具有初級難度的文化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能夠貫穿前后內(nèi)容,起到提示作用;同時可以充當約束學生注意力的考查點。
觀看后,教師對相關的文化點進行講解;讓學生對于之前問題作出回答,檢查學習的效果。為了鞏固效果,加深理解,可進一步提出具有較高難度的問題或有難度的練習題。形式可分為主觀題和客觀題兩種:用“How”或“Why”類問題促使學生認真思考;將文化內(nèi)容設計成填空題,目的在于將學生膚淺的印象固定成深刻的知識。考查還可以采用學生復述,個人或小組表演的形式。教師應將考查結果及時總結并反饋,給學生施加適當?shù)膲毫Α?/p>
將英語電影引進課堂是“混合學習”(Blending Learning)教學模式的良好實踐,能夠彌補傳統(tǒng)教學方式割裂語言與文化的不足,寓教于樂,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已經(jīng)得到國內(nèi)專家學者和教師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作者亦從文化導入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但由于水平有限及題目限定,還有很多問題未能解決。比如如何在英語課時緊張的實情中處理好英語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如何構建英文影視劇資料庫,如何形成系統(tǒng)的影視劇文化學習效果評價體系等等。這些問題指出了英語影視劇教學今后發(fā)展的方向,應予以深入研究探討。
[1]泰勒.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
[2]董國文.略談文化差異對電影片名翻譯的影響及策略應用[J].電影評介,2008,(5).
[3]杜海燕.論多媒體環(huán)境與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yǎng)[J].現(xiàn)代教育,2012,(Z1).
[4]吳文妹.大學英語配套的電影資源庫建設與實踐[J].電影文學,2011,(2).
[5]鄔磊.淺析英語影視教學中影視材料的選擇[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3).
[6]Krashen S,Terrell T.The Natural Approach: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M].Oxford:Pergamon Press,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