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張志和《漁歌子》的江南話語*

2012-08-15 00:43:56劉應全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12年4期
關鍵詞:張志漁歌子場域

劉應全

(云南大學 滇池學院中文系,云南 昆明 650228)

論張志和《漁歌子》的江南話語*

劉應全

(云南大學 滇池學院中文系,云南 昆明 650228)

江南,是張志和《漁歌子》建構的核心意象。通過對歷史語境的還原和文本內涵的解讀,不難發(fā)現這一意象,不僅是張志和的敘述場域,也是一種敘述話語,即江南話語,它傳達出了隱逸詩人張志和在“家國同構”的認同傳統(tǒng)下內心激烈的斗爭和掙扎。

《漁歌子》;江南話語;儒道沖突;場域;想象

沒有什么比采蓮的細節(jié)更能使人引發(fā)對江南水鄉(xiāng)詩意生活的聯想,“青青羅裙,芙蓉如面,扁舟輕唱,水碧于天……”劉士林在《江南文化的詩意闡釋》一書中,在論述如何讓江南在現代性的世界中“出場”的問題上,借助對王昌齡《采蓮曲》“聞歌始覺有人來”的發(fā)問,提出了一個“江南話語”的概念。他認為,古典江南意象在世界性的話語中已經被遮蔽,成為了一個“潛藏的江南”,但是其基本的指稱自身、表象自身和自己讓自己出場的江南話語一直都存在,“《采蓮曲》中深藏不露的是一個中國文化中特有的語言本體論”,它恰好可以用來充當江南文化的解讀與闡釋語境,關鍵在于如何通過意象的提煉,來構建一個“出場”的話語系統(tǒng)來表征江南。[1](P3)

《全唐詩》錄張志和九首詩詞,其中《漁歌子》有五首:

(1)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釣臺漁父褐為裘。三三兩兩舴艋舟。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3)霅溪灣里釣漁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4)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莼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乾。醉宿漁舟不覺寒。

(5)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綜觀張志和《漁歌子》五首,我們似乎可以肯定其中也有上述的一個潛藏的江南,這個被遮蔽的江南正是詞人漁父敘事的宏觀場域,欣賞者一旦進入這個場域,對場域中的諸種物象進行解碼和釋讀,馬上就能呈現出一幅江南水鄉(xiāng)的漁歌圖來。換言之,作為一個文學原型,江南意象其實也就是一個藝術符號。因為,“藝術符號是一種自由的符號。借助藝術符號,人就把現實世界提升為審美的自由世界。這個世界不再成為人的對立物,它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充分再現與積極肯定,而成為自由主體的觀照對象。人就是這樣通過創(chuàng)造審美符號獲得精神解放,而進入自由的似乎是更為真實的存在?!保?](P208)作為詩歌文本的敘述者,置身江南場域的張志和,雖未直寫“江南”二字,但通過對江南特有景物的親身體驗和精致描寫,自然而然就構建起了一套完整的江南深層話語系統(tǒng),給江南的“出場”提供了語言學和符號學上的準備,讓我們一眼可見文本所表征的整體語境:江南。“正是敘述者的身份及其在敘事文本中所表達的方式與參與程度,決定了敘述者發(fā)出的敘述聲音,也決定了敘事文本的基本特征?!保?](P52)《漁歌子》五首中涉及的各種自然物象和地理名稱,以及諸種歷史典故的發(fā)源之地,也都在江南意象所涵蓋的范圍之內。而且,張志和的一生幾乎都在江南,尤其晚年是在吳越一帶度過。據《羅湖野錄》記載,張志和水上仙去之后,“吳人為建望仙亭”以示紀念。[4](P277)這些都表明,江南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河,一人一事,一漁一舟,一竿一釣,早已經烙在張志和的腦海心間,并融入到具體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最終通過文本建構了一個囊括這些具體江南景象的,具有整體性象征意味的文學原型:江南意象。事實表明,這些與江南相關的物象,在欣賞者的第一閱讀時間里就早已讓江南“出場”,一個鮮活生動而又飽滿圓潤的“江南意象”即刻跳出字里行間。正如清代大畫家惲南田曾對一幅畫的描述一樣:“諦視斯境,一草,一樹,一邱,一壑,皆靈想所獨辟,總非人間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榮落在四時之外?!保?](P77)

藝術作品的“象征力”通過閱讀主體的“理解力”,最大限度地呈現出作者蘊含在文本中的意象。這些意象,往往是具有深遠內涵而又發(fā)人深思的藝術形象和藝術符號。[6](P14)這些形象和符號,無論具體還是抽象,無論敞開還是遮蔽,都一定有著自己特殊的話語體系,而作為這個話語體系的敘述場域和出場語境能夠很好的表征前述的形象和符號。常言道:“鐵馬西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①見陸游《書憤》:“樓船雪夜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痹菁讹L入松》:“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庇喙庵性凇堵犅犇抢溆辍分幸苍痛藢懙?,“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必然長在?!保?](P197)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有了“杏花”和“春雨”這樣的文學景象,心靈深處那個優(yōu)美陰柔的“江南意象”難免會在第一時間被喚醒,而絕不是陽剛蒼勁的“冀北意象”?!霸跀⑹伦髌分?,人們可以聽到敘述者的敘述聲音,通過這樣的敘述聲音,可以看到作品所表現的人物、事件與情境?!保?](P55)被張志和敘述和書寫的這個江南意象,是他想象世界的村落,也是他文本建構的家園,因撿拾了張志和一生跌宕徘徊的眼淚和仕隱沖突的煎熬,而極具文學原型的張力和魅力。

“真正的藝術家,應該是藝術符號的制定者,而不應僅僅是藝術符號的沿用者?!保?](P159)值得注意的是,張志和所“獨辟”的這個“潛藏的江南”,其實也正是中國歷代詩人極力營造并賦予特殊意義的意象,只不過張志和對這個意象的內涵進行了新的規(guī)定和創(chuàng)新。胡曉明認為,在中國悠久的文學傳統(tǒng)中,的確一直隱隱相傳著一個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既有對江南的歌詠,也有對江南的向往,一些是具體的江南,一些是抽象的江南。他甚至進一步指出,“江南意象是江南認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江南認同的江南意象,含蓄而生動地揭示了江南認同的底蘊:家國之愛。因而,中國文學對于‘江南精神共同體’的傳承,具有決定性的貢獻?!彼?,江南認同的心靈深處,是身在南方心在北的補償心理,是文化正統(tǒng)意識的虛擬替代,或者說,與長安想象和京洛歌詠,構成了不同側面的心理補償。[9]張志和早年立志儒學,宦游為官,胸懷天下,積極入世,走著一條“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tǒng)道路,不料仕途艱難,屢遭坎坷。此后,張志和思想由儒而道,由“達則兼濟天下”趨向“窮則獨善其身”的消極路向,雖然行走江南山水之中,看似完全不問世事,卻有意無意中仍然惦念家國?!熬訌R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狈吨傺褪降娜宓阑パa與沖突歷來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悖論:一方面渴望發(fā)展孟子“善養(yǎng)浩然正氣”的偉大人格理想,樂觀進取,積極入世;一方面又極其向往莊子遺世絕俗的獨立人格理想,消極退避,悲觀出世。李澤厚指出,“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濡化為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常規(guī)心理之后,也深刻地影響了藝術理念及其創(chuàng)作,而在藝術理念上的其充分展開則大約是在中唐以后的事了。[10](P59)

筆者認為,在張志和優(yōu)游山水、垂釣江湖、逍遙自在的江南詩意生活之外,應該還有一個隱藏在江南意象之中的儒家情懷,即家國同構的憂患意識。②受李澤厚《古代思想史論》“孔子再評價”中有關“仁”的結構的相關論述啟發(fā)?!坝扇?、道文化意識所熏染陶冶的古代詩人的胸襟——人生旨趣——必然會在自身的裂變中形成兩個相互排斥又相互補充的部分。”韓經太認為,盡管儒、道兩家在人生理想上有分歧,但是兩家思想卻共同來自于一個原型,即社會。而導致兩家“一者著眼于人倫,一者著眼于自然”的根本原因,在于“對氏族社會形態(tài)及其穩(wěn)定機制的不同角度的認識與發(fā)揮所導致?!保?1](P42)由于這種對社會的共同關注和思考層面之不同而產生的憂患意識,導致儒道兩家走出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這只是同一種憂患意識結出的兩個不同果實而已,本質是相同的。關于這一點,徐復觀同樣認為:“儒道兩家的基本動機,雖然同是出于憂患,不過儒家是面對憂患而要求加以救濟,道家則是面對憂患而要求得到解脫?!钡牵瑹o論怎樣,在歷代的文學傳統(tǒng)中,儒家事功精神和憂患意識在文學敘述中的自覺性和自存性依然占據主流,并深刻地影響了其他藝術。[12](P101)

從哲學的角度看,任何借助原型意象來實現自我表達,都是有其特殊用意的。劉士林認為,對于傳統(tǒng)的中國話語來說,主要有兩種聲音譜系,其一是作為中國話語中心的北方倫理譜系,其二則是以中國話語邊緣形態(tài)存在的江南審美敘事。[1](P17)作為邊緣形態(tài)存在的張志和式的江南審美敘事,的確容易讓人進入到對隱逸思想的探討層面,但是“藝術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形式,很可能不美,不能打動人心。藝術作品能夠感動人,不但依靠新內容,也要依靠新形式?!保?](P257)宗白華認為,能夠感動人的作品不僅要有內容,要有情感,更重要的是還要有思想。思想的哲學高度決定了作品的理論深度。某種意義上說,張志和《漁歌子》也可看成是詩人藉借江南這個審美敘事語境,傳達出對關注和惦念北方這個話語中心的心理向往。文學完全是一種思想,“可以把文學看作思想史和哲學史的一種記錄,因為文學史與人類的理智史是平行的,并反映了理智史。不論是清晰的陳述,還是間接的暗喻,都往往表明一個詩人忠于某種哲學,或者表明他對某種著名的哲學有直接的認識,至少說明他了解該哲學的一般觀點?!保?3](P117)說到底,張志和通過文學傳達的思想情感,除了儒道互補中“道”之外,我們也絕不能忽略了他對“儒”的哲學堅守?!叭寮宜枷氩粌H是中國的社會哲學,也是中國人的人生哲學。儒家思想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感,道家則強調人內心自然自動的秉性?!@兩種思想看來相反,其實卻是相反相成,使中國人在入世和出世間,得以較好地取得平衡?!保?4](P25)這種哲學精神的認同和堅守,對中國古代士大夫知識分子而言,是刻骨銘心的,并不會因為他們遠離“大傳統(tǒng)”,走進“小傳統(tǒng)”而消弭殆盡。因為,對張志和而言,這種認同和堅守深刻地源于儒家知識分子牢固內在的先天使命感?!笆姑胁粌H是一種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感情,更主要的是,它是有力地推動人們干預社會現實生活道德的情感,是崇高的道德理想在主體意識中的基石。缺乏時代使命感,不可能有主體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和憧憬?!保?5](P88-89)如同張橫渠所肩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歷史使命感一樣,沉重而浩大。這種使命感,讓張志和義不容辭,又責無旁貸。

盧梭曾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16](P1)

張志和同樣在儒道互補的枷鎖之中掙扎和輾轉,《漁歌子》表面上借助江南這個敘事語境,表達了自己遠離世俗的消極心態(tài)和被政治中心疏離的事實,實則是欲擒故縱式地釋放了自己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對仁學意義上的“家國同構”傳統(tǒng)觀念的認可和訴求。江南意象,無疑成了張志和筆下最具文化品性的文學原型,高度濃縮了作者內心世界的反復繁雜和渴望進入北方話語體系的某種向往。如上所述,這個潛在的意象,一方面是張志和文本敘事的宏觀場域,一方面又是文本書寫的微觀意象?!皬脑姼璞疚乃宫F的藝術世界而言,只是描述著一種現實體驗的真實,不過這真實的世界卻給人留下一個通向另一世界的窗口,或者說,詩人往往給出某種暗示,使人們由此而領悟到在這現實真實的背后還有一個非現實的真實?!表n經太進一步指出,“古典詩歌的總體主題,實際上體現著作為整體的創(chuàng)作主體——士大夫文人——之人生課題的延伸與躍遷,古代詩人在藝術世界中所筑塑的自我形象,正是其人生現實與人生理想的合力所造就的。換言之,詩人對自己人生理想的態(tài)度實際上是充滿著茅盾的?!保?1](P77-78)張志和筆下這個被遮蔽的江南,一旦被敞開和澄明,從形而下的地理層面看,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江南,也是韋莊“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的江南。而從形而上的文化層面來看,會不會就是陸游“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的隱隱遺憾和辛棄疾“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的淡淡悵惘呢?

答案是肯定的。張志和一生歷經大江之南,從巴蜀大地到湖湘山川,再到蘇杭勝景,江南的一切花草鳥木,山川江河,四季更替,早已在經驗之中,只等下筆如神,形之文字。“敘述人言語是敘述人用來敘事、描寫、抒情的言語,在作品中擔負著敘述事件、刻畫人物、抒發(fā)感情、評價生活的任務。它是敘事類文學和抒情類文學的基本語言?!保?7](P175)作為敘述者的張志和,他筆下的江南,是他特有的想象世界,是他文本中最為隱蔽的敘述場域和書寫意象。

作為一個早已成為了具有豐富人生意蘊和廣博文化內涵的文學原型,文學中的江南,“以一種宏大的開闊力量推動著人類的意象和象征”,并且具有永恒的意義。傅道彬認為,“在一個歷史時期里,我們因為自身的種種限制只能理解它深邃意義的一個方面,不可能理解它全部豐富的意蘊。原型作為一種象征,暗含著某些超越了人類理解的東西,只有當時代精神發(fā)生演變,只有當人類認識水平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才有可能揭示這些隱藏的意義?!保?8](P9)今天,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被詞人不斷書寫的,屬于江南審美敘事傳統(tǒng)的“江南意象”,詩意飄蕩,既傳達了作者最為柔美的心靈世界,同時,也蘊含了中國歷代傳統(tǒng)知識分子對作為話語中心的北方倫理譜系的惦念和認可。

[1]劉士林.江南文化的詩性闡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

[2]龍協(xié)濤.文學閱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后經典敘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清·沈雄.古今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蒲振元.中國藝術意境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7]余光中.聽聽那冷雨[M]//余建忠.大學國文精讀.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

[8]余秋雨.藝術創(chuàng)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9]胡曉明.“江南”再發(fā)現——胡曉明教授在華東師范大學的講演[N].文匯報,2011-02-19(6).

[10]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11]韓經太.中國詩學與傳統(tǒng)文化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1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3][美]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文學理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1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三聯書店,2009.

[15]朱義祿.儒家理想人格與中國文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16][法]讓·雅克·盧梭.社會契約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17]王元驤.文學原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8]傅道彬.晚唐鐘聲:中國文學的原型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On the Southern Yangtze Discourse in Zhang Zhihe’s Poem,A Fisherman’s Song

LIU Ying-quan
(Chinese Department of Dianchi College,Yunan University,Kunming,650228,China)

The Southern Yangtze is the core imagery of Zhang Zhihe’s poem,A Fisherman’s Song.Through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ual connotation,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e imagery of Southern Yangtze is not only the narrative domain but a narrative discourse of Zhang Zhihe,namely,the discourse of“Southern Yangtze”.The imagery conveys the intense combat and struggle in the inner heart of Zhang Zhihe,a hermit poet,which is based on the identity tradition of“family bureaucratic system”.

A Fisherman’s Song;Southern Yangtze discourse;family bureaucratic system;domain;discourse

I222.7=423

A

1009-1734(2012)04-0029-04

2012-02-10

2011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場域與想象:儒道語境下的張志和詩詞研究”(2011Y515)的研究成果之一。

劉應全,講師,從事中國詩學與中國文化研究。

[責任編輯 陳義報]

猜你喜歡
張志漁歌子場域
基于“自主入園”的沉浸式場域教研
幼兒100(2023年36期)2023-10-23 11:41:34
民主論辯場域中的法律修辭應用與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20:10
《漁歌子》改寫
張志
書香兩岸(2020年3期)2020-06-29 12:33:45
漁歌子
——宋朝的鄉(xiāng)村閑談
中國武術發(fā)展需要多維輿論場域
武術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 12:22:48
養(yǎng)生漫畫:持之以恒
大蔥栽培技術
老家的葫蘆棗
三月三(2017年4期)2017-04-25 15:54:26
漁歌子
于田县| 开江县| 汽车| 南宫市| 大新县| 南京市| 瓮安县| 涡阳县| 通海县| 遵化市| 东阿县| 华亭县| 莱州市| 南部县| 遵义县| 拜城县| 偏关县| 介休市| 化德县| 榆社县| 巍山| 板桥市| 大荔县| 桂林市| 谢通门县| 大冶市| 万荣县| 城口县| 平顶山市| 同心县| 巴林右旗| 札达县| 柏乡县| 上蔡县| 巩留县| 新巴尔虎左旗| 宜君县| 桑日县| 洱源县| 图片| 太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