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雷
(南通大學藝術學院,江蘇南通 226007)
從年代的概念上來講,民國時期即指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間的38年時間,在這個時間中中國國內生產制作的家具均屬民國家具。這一時期,世界發(fā)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國內也相繼爆發(fā)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就是在這種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中誕生出“亦中亦西”的民國家具。自鴉片戰(zhàn)爭以后至民國初期,西方文化沖破封建思想的禁錮,歐洲繪畫、雕刻、生活用品大量涌入,“洋”字成為當時的時尚。這一改變由中國沿海地區(qū)逐漸向內地發(fā)展與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人們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改變,這些改變強烈影響家具設計的思路與形式,產生了以清代家具為母,西洋家具為父的雜交而生的家具風格。
民國家具與明清家具最明顯的區(qū)別是有著自己獨特的形式。比如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家具形式——沙發(fā)、梳妝臺、穿衣鏡、轉椅、搖椅;家具的體量也增大很多,在頂部出現(xiàn)了俗稱“花帽子”的雕飾,基座上面的牙板也有花飾與之對應;桌凳等家具的腿也由直腿變化為由機械車、鏇、鉆等加工的曲型腿。
“沙發(fā)”一詞是“SOFA”的音譯詞,意為柔軟的坐臥具。中國傳統(tǒng)坐具多為各種椅類,如太師椅、圈椅、官帽椅等,臥具如羅漢床、架子床、榻等。這些中國傳統(tǒng)家具與人體的接觸面多為木質(雖少數床、椅坐面為屜面),坐臥不是很舒服。而沙發(fā)卻以柔軟的三面包廂成為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時尚,改變了幾千年來中國傳統(tǒng)家具正襟危坐的直腰狀態(tài)。梳妝臺在民國時期也是閨房中的必備之物,主要為女性所用,通常精細、靈巧,民國時期的梳妝臺增加了銀鏡、存放化妝品的小箱、抽屜等空間,梳妝臺的工藝會選擇復雜工藝進行裝飾以映襯居室的華麗及主人高貴的身份。梳妝臺一般是依據使用者的要求定制,或簡或繁、或典雅或富麗,沒有固定形式。中國傳統(tǒng)的床在民國時期也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由架子床或羅漢床等私密性非常強的床改為僅留有床頭和床尾的擋板床。
除此之外,轉椅和搖椅也是當時出現(xiàn)的新家具形式,轉椅通過椅面下的螺旋鐵柱可任意改變坐椅的方向,而搖椅由弧形的底盤可使人坐在上面前后搖晃,這些家具形式“顛覆”了明清坐具的正襟危坐的直腰狀態(tài),而在制作家具時考慮了人體結構,增加了家具的舒適性。
除此之外,民國時期的椅面出現(xiàn)皮質或布質軟面,與椅子成一體,椅背出現(xiàn)超過10°的向后微傾,椅背變窄;穿衣鏡也是民國時期出現(xiàn)的新家具形式,它是我們傳統(tǒng)屏風的簡化與歐洲古典家具復制與柔和的結果。
明清家具在家具頂部鮮有裝飾,即使有裝飾也是浮雕形式的線狀雕刻,發(fā)展到民國時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在陳列柜等家具的頂部做類似洛可可風格的頂蓋。頂蓋的裝飾性很強,正面的頂蓋類似于三角形的帽子,滿雕各種花紋,俗稱“花帽子”。與花帽子頂蓋相對應的是陳列柜的底部增加了基座,頂部與基座、主體家具分離,從而形成了“添底加頂”式的典型特征。再加之民國的家具用料粗加以繁復的雕刻,使民國家具在視覺上增大了體積。
民國之前中國傳統(tǒng)家具的腿多以簡潔的三彎腿、回紋足、內翻馬蹄足等作為腿足式樣,而民國時期的家具受到西方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等審美因素的影響,加之民國時期家具加工工藝的變化,家具腿部多用機床進行車、鏇、鉆等加工,在當時使用機械手段制作家具是一種進步與時尚。腿的樣式一般是模仿西式建筑中的柱式,如羅馬柱式、所羅門柱式(一種巴洛克式的螺旋柱子在建筑學中被稱之為“麥糖柱式”,也稱“所羅門柱式”),也有方錘式、紡錘式、凹槽式、弧彎式等,腳爪的變化也更為豐富,如腿足底端配以裝飾性的獸足或獸首接地(俗稱老虎腿),構件帶有明顯的機械化痕跡,這是有別于明清家具風格的重要標志。
民國家具的裝飾沒有清代家具繁瑣的雕刻,多引入西方裝飾紋樣,如西番蓮、卷草紋,以及獸頭、獸爪、羊蹄腿等,至于讓人眼花繚亂的象牙、貝類等鑲嵌手段,構成了民國家具獨特的面貌。
民國時期的家具紋樣比較復雜,既有中國傳統(tǒng)的、極富寓意的中式紋樣,又有完全西式的植物與動物紋樣,還有東西紋樣結合的作品。在中式紋樣中,傳統(tǒng)的植物紋樣有梅、蘭、竹、菊、葡萄、石榴等;動物類的喜鵲、鹿、魚、蝙蝠等;文字類的雙喜紋、百壽紋等;人物故事類的八仙過海、福星、祿星、壽星等,以及云紋、回紋等,這些都包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憧憬。西式紋樣比較注重圖形紋樣本身的視覺沖擊力,注重寫實,不太注重圖案紋理的寓意,紋樣本身講求對稱,形成比較強的秩序感。植物紋樣有西番蓮、卷草紋、莨苕葉、葡萄、卷草花卉、麥穗等,動物紋樣有獸頭、獅子、羊、鷹、老虎、貝類等。中西結合的紋樣是將東方的紋樣和西式的紋樣在造型或制作方法上雜糅在一起。如梳妝臺鏡框兩側翼板邊部起陽線,以卷草花卉作為裝飾,而留白處飾谷紋、錢紋等。西式紋樣的吸納和大量使用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家具藝術語言,使民國家具豐富多彩、異彩紛呈。
民國家具雕刻比較適度,相對清代家具雕刻的數量大量減少,在家具的主要部位作些強調,雕刻手法主要以透雕和浮雕為主。雕刻的刀法也非常柔和,不像清式家具棱角分明。雕刻受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嚴格規(guī)范化,醒目的厚重感與對稱性的影響,家具雕刻顯得尤為厚重與規(guī)整,同時洛可可風格的輕巧與隨意也在民國家具中得以充分發(fā)揮。家具中雕刻的內容以上文提到的動植物紋樣為主,雕刻較為寫實,少有寫意紋樣。此外,薄木與貝類鑲嵌工藝的頻繁使用也是家具西化的一大顯著特征。
薄木鑲嵌是雕刻之外的另一種常見裝飾手段。在民國家具的衣柜門、桌面、臺面、抽屜面等地方,我們會看到根據薄木的紋理進行表面的拼花處理,利用木紋的紋理走向與顏色的深淺拼裝成幾何形圖案。薄木鑲嵌和拼花通常被認為是工藝精良、品位高雅的上流家具的象征。貝殼作為家具的裝飾也是這一時期家具裝飾特征之一,受洛可可藝術的影響,民國家具經常在家具表面鑲嵌貝類、象牙等材料,使得家具更加華麗。
除了雕刻、薄木與貝殼鑲嵌,透明玻璃、彩色玻璃、瓷磚也在家具裝飾中充當重要的角色。透明玻璃與彩色玻璃在建筑與家具中不僅起到防塵、增加家具通透感的作用,更是為家具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讓人眼前一亮,也改變了以往家具幽暗沉悶的特點。瓷磚多用于廚房和衛(wèi)生間等油污較多的地方,也可用于櫥柜、茶幾等表面用來防油污,同時瓷磚表面燒制的花卉紋樣也是不錯的裝飾手法。
民國家具的發(fā)展雖只有短短的40年,但是其呈現(xiàn)出的家具品種卻千變萬化、異常豐富,是中國家具史上瑰麗的一頁。民國家具是以中西兩種文明相互滲透、相互交流的產物,其所展現(xiàn)出的包容性、豐富性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和深思。
[1]姜維群.民國家具的鑒賞與收藏[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2]王 玲.中國傳統(tǒng)家具的現(xiàn)代傳承與發(fā)展[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0(2):9-11.
[3]程艷萍,吳智慧.中國明清家具現(xiàn)代價值考[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0(5):98-100.
[4]姜維群.淺談民國家具中的“洋符號”[J].家具,2008(3):74-78.
[5]穆亞平,柴文剛.認識民國家具[J].家具,2006,151(3):35-37.
[6]呂九芳,葛林毅.民國家具的風格特點及其收藏的評價標準[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2(9):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