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時惕
(河北大學 河北 保定 071002)
關于光的本性,歷史上有二種不同的觀點:微粒說及波動說.微粒說把光看成微粒,波動說把光看成波.在18~19世紀,光的波動說占了上風.但光的波動說在光電效應現(xiàn)象上遇到了嚴重困難.為解決這個問題,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學說.光量子學說主張光在傳播中呈現(xiàn)波動性,在與物質相互作用時呈現(xiàn)粒子性.光量子學說或光的二象性學說成功地解決了光電效應的規(guī)律而得到物理學家的認可.
L·V·德布羅意法國物理學家,提出電子具有二象性
光的二象性的發(fā)現(xiàn),給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L.V.de Broglie,1892 ~1987)很大的啟發(fā).德布羅意經(jīng)過對物理學一番考察后,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整個世紀以來,在光學上,比起波動的研究方法來,是過于忽略了粒子的研究方法.在對實物的認識上是否發(fā)生了相反的錯誤呢?是不是我們把關于“粒子”的圖像想得太多,而過于忽略了波的圖像?正是基于這種思考,德布羅意根據(jù)在原子現(xiàn)象中,光的運動與實物粒子運動之間的相似性,1924年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電子和其他微粒就像光子一樣,具有波動和粒子的二重性.因此,電子也像光子一樣,可以引入頻率、波長的概念,并且像光子一樣,有如下關系
對于電子的這種關系式,稱之為德布羅意關系式.
光的本質問題,在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長期爭論,光的微粒說與波動說都有一定的根據(jù),因此,光具有二象性的概念,比較好接受.而關于微粒,則一直是當成單純的粒子,這種概念似乎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相符.由于有這種直觀形象的“支持”,使得微粒具有二象性的概念變得非常難以接受.根據(jù)教學經(jīng)驗,現(xiàn)代的大學生對于光具有二象性,一般易于相信,而對于電子亦具有二象性,則疑問頗多.這也說明,從光的二象性到電子的二象性,還必須實行一個認識上的飛躍.在1913~1915年以前,玻爾理論的局限性尚未暴露,當時矛盾的焦點僅在于能量是否取斷續(xù)值的問題,還沒有足夠的理由懷疑經(jīng)典物理全部的規(guī)律性.正是玻爾理論,一方面徹底暴露了經(jīng)典物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定態(tài)及量子數(shù)的發(fā)現(xiàn),為設想原子內部是一穩(wěn)定的駐波系統(tǒng)提供了暗示.這才為二象性的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歷史條件.德布羅意在回憶自己提出微粒具有二象性的概念時寫道:“在1923年,幾乎已經(jīng)清楚,玻爾理論以及舊的量子理論僅僅是經(jīng)典概念與某種允許更深入地研究量子現(xiàn)象的嶄新觀點之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在舊量子論中,量子化條件在某種意義上純粹是以外部的方式加在經(jīng)典理論的結果上.實質上分立的量子特性(用所謂量子數(shù)的整數(shù)表示)與舊的動力學(不論是牛頓的還是愛因斯坦的)所描述的運動的連續(xù)性處于尖銳的矛盾之中.很顯然,要求建立新的力學,在那里量子的觀念應包含在結構自身的基礎之中,而不是像舊量子論那樣,最后附加在它上面.”[1]
“根據(jù)這些理論(指玻爾、索末菲理論 —— 引者)所得的結果是:在原子世界中,電子和其他物質粒子不象從前所想的那樣服從經(jīng)典力學的定律,而僅能處于一定的運動狀態(tài)(按照玻爾稱為穩(wěn)定狀態(tài)).這些狀態(tài)滿足一定的量子條件,在這條件中與常數(shù)h同時出現(xiàn)了整數(shù)數(shù)字——量子數(shù).在微觀力學問題中,這種整數(shù)的出現(xiàn)可能顯得有些奇怪,可是,整數(shù)是時常出現(xiàn)在干涉和衍射的波動理論計算里的.因此,它們的出現(xiàn)有利于下述觀點的理解,即對于想象電子和其他物質微粒,就像光子和光波一樣,具有波動和粒子的兩重性.這是引導我最初探求波動力學的觀念之一.”[2]
正是這些因素(玻爾理論的困難、量子數(shù)暗示原子內部是一波動系統(tǒng))以及早就發(fā)現(xiàn)的力學與光學的相似性的啟發(fā),德布羅意才大膽地提出物質粒子像光一樣,也具有波動與微粒二重性,并提出應該用波函數(shù)來描寫微粒的量子狀態(tài)
我們知道,波動性的典型特征,是在一定條件下會形成干涉或衍射,如果電子具有波動性,那么通過實驗也應該觀測到電子的干涉、衍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1927年果然被觀測到,從而證實了電子的波動性.
在古典力學中,運動物體都按純粹的粒子——質點對待;在任意給定時刻,質點都有確定的位置及動量,隨著時間的進程,它將描繪出一確定的軌道.正因為如此,對于經(jīng)典粒子來說,只要給定了力場,知道了初始時刻的位置與動量,就可以確定今后任意時刻粒子的狀態(tài)了.而對于微觀粒子來說,因為它不僅具有粒子性,而且還具有波動性.因此,這種波粒二象性必然給微粒的運動規(guī)律帶來新的特征.這種新特征就是對于微觀粒子不能同時具有確定的位置與動量,人們對此稱之為不確定關系或測不準關系.
E·薛定諤奧地利物理學家,波動力學的創(chuàng)立者
對于微觀粒子的量子運動,由于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位置、動量不能同時確定,運動軌道失去了意義.因此必須建立新的運動方程.1926年,薛定諤(E.Schrdinger,1887 ~1961)在德布羅意關系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微觀粒子運動的波動方程.其形式為
這個方程后來被稱為薛定諤方程.
1926年,德國物理學家玻恩(M.Born,1882~1970)對薛定諤方程中的波函數(shù)給出幾率解釋.按玻恩的看法,在式中,Ψ(r,t)為微觀粒子的狀態(tài)函數(shù),|Ψ(x,t)|2給出微觀粒子在某一時刻在空間的分布幾率.
如果已知微觀粒子的初始狀態(tài),即已知Ψ(r,0),又知道微觀粒子所處的力場情況,即又知U(r,t);那么,求解薛定諤方程,就可以求出微觀粒子在任一時刻的狀態(tài)函數(shù)Ψ(r,t).由此可見,薛定諤方程與牛頓第二運動定律處于相對應的地位,所不同的是,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狀態(tài)是同時給出其位置及動量的數(shù)值,而微觀粒子的量子狀態(tài)不能這樣來表示,而只是給出空間的幾率分布.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因果論得到了保持,只不過由嚴格的決定論轉變?yōu)榻y(tǒng)計性的決定論.
與波動力學(德布羅意,薛定諤等)平行發(fā)展的,還有另一條研究微觀粒子運動的矩陣力學(海森伯等).1926年,薛定諤證明了波動力學與矩陣力學的等價性.從此以后,反映微觀粒子運動規(guī)律的理論統(tǒng)稱為量子力學.
1926~1950年,量子力學應用于處理原子結構及原子光譜、分子結構及分子光譜、能帶結構及半導體導電、原子及分子在電磁場作用下的各種效應、光與物質相互作用、光的受激發(fā)射、原子核的結構及核反應……物理問題都取得成功.因而,可以說,科學實驗已證明了量子力學反映了微觀粒子運動的規(guī)律.這方面,已經(jīng)是科學家的共識.存在分歧的,僅僅是對量子運動幾率性質的本質的理解.
1927年10月召開的量子物理國際討論會,標志著量子理論被廣泛承認.參加會議的有著名的物理學家普朗克、愛因斯坦、居里夫人、德布羅意、玻爾、海森伯、薛定諤、狄拉克等
有關量子力學問題的爭論歷經(jīng)了一個世紀,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24~1927年,完整的量子力學逐步建立,量子力學的特征日益明顯,但互補原理尚未提出.愛因斯坦從自己的基本哲學信念及所追求的科學目標(對客觀物理世界作嚴格的因果性描述)出發(fā),對量子力學作為一種幾率性的統(tǒng)計理論,表示了強烈不滿.1926年他在給玻恩的一封信中寫到 “量子力學固然是堂皇的,可是有一種內在的聲音告訴我,它還不是那真實的東西……我無論如何相信上帝不是在擲骰子 .”
1927~1930年,玻爾提出了互補原理并成為一種正統(tǒng)解釋.愛因斯坦極其不滿,因為互補原理是以測不準關系為基礎而提出的.因此,愛因斯坦首先把批判的矛頭對準測不準關系.在第五屆(1927年)、第六屆(1930年)兩次索爾維國際物理會議上,愛因斯坦提出了一些理想實驗(雙縫衍射、光子箱),試圖證明測不準關系與量子力學形式體系之間的內在矛盾,從而否定玻爾的互補原理.但每次都被玻爾機敏的分析所駁倒.從此之后,愛因斯坦承認了量子力學理論體系的邏輯一致性,把批判轉向量子力學描述的完備性問題.
1935年,愛因斯坦與波道爾斯基、羅森合作,發(fā)表了題為《物理實在的量子力學描述能否被認為是完備的?》[3]的著名論文.
在這萹論文中,愛因斯坦等設計了一個理想實驗,假設有兩個微觀系統(tǒng)1與2,在t=0~T以前相互作用過,在t>T以后在空間分隔開來就不再發(fā)生相互作用.進一步假設,兩個系統(tǒng)的初始狀態(tài)是已知的,根據(jù)薛定諤方程,就可以算出相互作用后任何時刻1+2的狀態(tài).進一步,按量子力學可得如下悖論:一方面,系統(tǒng)1與系統(tǒng)2已經(jīng)分開不再相互作用,應該不再相互影響(這是所謂定域性假設);另一方面,對系統(tǒng)1作不同的測量,將影響2處于不同狀態(tài).通過對上述悖論之分析,愛因斯坦尖銳地指出:“要么否定定域性原理(存在超距作用),要么承認量子力學描述的不完備性.”愛因斯坦的詰難,給玻爾巨大的沖擊,也引起物理學界的震驚.
同年10月,N.Bohr也在Physical Review上發(fā)表了一篇同名的論文[4],反駁愛因斯坦等人的觀點.玻爾分析了EPR的理想實驗,認為兩個粒子在分開之后,仍然存在著某種關聯(lián)性.因此,在對粒子1做測量時,仍應視為對整個系統(tǒng)的擾動.換言之,玻爾并不贊同愛因斯坦的定域性原理.
80年來,物理學界圍繞“EPR悖論”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其中包括玻姆 (D.Bohm ,1917~1992)隱變量理論(1952)的提出及有關爭論、貝爾(J.Bell,1928~1990)不等式(1965)的提出及驗證等.1972~1985年,Aspect等做了14個精確的實驗,最后實驗結果支持了量子力學的預言:在相互糾纏的微觀粒子(如電子、光子等)之間存在某種非定域關聯(lián),如果我們對其中的一個粒子進行測量,另一個粒子將會瞬時“感應”到這種影響,并發(fā)生相應的狀態(tài)變化,無論它們相距多遠.上述現(xiàn)象稱為 “量子關聯(lián)性”,又稱為量子糾纏效應.這是微觀世界又一個特征.
量子關聯(lián)性現(xiàn)象意味著某種意義上“超距作用”的存在.所謂某種意義上的“超距作用”可以作如下的理解:到目前為止,尚未發(fā)現(xiàn)超光速真實信號的傳遞,量子電動力學(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的產(chǎn)物)在微觀世界一直被精確驗證,因此,量子關聯(lián)性的“超距作用”不是一種違背相對論基礎的“超距作用”,而可能是一種我們尚未認識的新型的“相互作用”.
以“量子關聯(lián)性”或量子糾纏效應為基礎的量子通信是近20年發(fā)展起來的新型交叉學科,是量子力學和信息理論相結合的新的研究領域.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碼通信、量子遠程傳遞和量子密集編碼等.近來這門學科已逐步從理論走向實驗,并向實用化發(fā)展.高效、安全的信息傳輸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目前已成為熱門的高新技術.
1 德布羅意.物理學中的革命(俄文版).1963.134
2 德布羅意.量子力學是非決定論的嗎?哲學譯叢,1957(1)
3 A.Einstein,B.Podolsky,N.Rosen.Physical Review,1935(5)
4 N.Bohr.Physical Review,1935,48(8)
5 錢時惕.量子力學的關聯(lián)性.物理通報,19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