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云 楊艷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同時也是一種身心疾病。特別是心理變化在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糖尿病多由于微血管病變而出現一些并發(fā)癥,特別是眼底血管的改變發(fā)生率比較高。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已成為糖尿病的嚴重并發(fā)癥[2,3]?;颊咭暳Φ母淖儠苯佑绊懶睦?,出現焦慮情緒,影響患者的治療、預后[4]。為進一步觀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與心理抑郁的關系,本文對48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進行了眼底病變與抑郁相關性的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0年10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98例糖尿病患者。依據ADA/WHO糖尿病診斷標準:(1)空腹靜脈血糖≥126 mg/dl(7.0 mmol/L);(2)糖尿病癥狀(多尿、多飲和無原因的體重減輕),靜脈血糖≥200 mg/dl(11.1 mmol/L);(3)OGTT時,2 h靜脈血糖≥200 mg/dl(11.1 mmol/L)[5]。納入標準:自愿參加本研究,并表示能夠如實表達心理狀態(tài);未服用過任何精神類藥物。排除標準:精神疾病既往史及家族史;嚴重心、肺、腎等臟器功能不全;神經內分泌疾病和免疫性疾病;嚴重感染及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其中男45例,女53例;年齡47~58歲,平均(53.4±7.3)歲。根據漢密頓抑郁量表測定抑郁癥患者48例。男23例,女25例;年齡48~55歲,平均(51.2±6.8)歲;無抑郁癥患者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47~58歲,平均(52.6±7.1)歲,兩組患者病程均為9~1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全部進行眼底檢查,并記錄主要病變變化。Ⅰ期:眼底有玻璃體出血或新生血管;Ⅱ期:眼底纖維增生或有新生血管;Ⅲ期:眼底有纖維增殖,并發(fā)視網膜剝離和新生血管[6,7]。
1.3 漢密頓抑郁量評分標準 根據HAMD(17項版本),7~17分為輕度抑郁,17~24分為中度抑郁,≥24分為重度抑郁[6]。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秩相關分析方法spearman等級相關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糖尿病眼底病變發(fā)生率比較 抑郁組眼底病變發(fā)病39例,占81.25%(39/48),對照組22例,占44.00%(22/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眼底病變發(fā)生率比較(n,%)
2.2 抑郁組患者抑郁程度與眼底病變程度的相關性分析研究表明,抑郁程度與眼底病變程度成正相關,抑郁程度升高,眼底病變程度也隨之升高。見表2。
表2 抑郁組抑郁程度與眼底病變程度相關性分析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導致營養(yǎng)代謝過剩,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8]。糖尿病是一種身心疾病,大量研究表明,情緒的變化可以導致內分泌紊亂,從而影響胰島素的產生。糖尿病通常較難治療,需長期合理服藥、調控飲食,而且隨著病程的延長,患者非常容易出現相關的并發(fā)癥[9]。糖尿病的眼底病變就是比較嚴重的并發(fā)癥,導致患者視力模糊,甚至失明,往往會影響患者的社會活動。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經內分泌異常及血糖紊亂,易合并抑郁情緒,而抑郁又可引起神經內分泌異常及胰島素抵抗增加、高胰島素血癥和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加重血糖紊亂[10]。
從本組研究可以看出,抑郁組眼底病變發(fā)病39例,占81.25%(39/48),對照組22例,占44.00%(22/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約80%抑郁糖尿病患者出現眼底病變,說明精神抑郁患者沒有足夠的心理能力去改變生活環(huán)境、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和堅持運動,患者的血糖得不到控制,糖尿病進一步惡化。胰島素需求量增加,胰島素抵抗更差。糖尿病加重,增加了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因此在臨床工作中,醫(yī)務人員應對糖尿病患者的抑郁心理給予足夠重視,加強心理調節(jié),改善不良情緒,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眼底病變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從不同期眼底病變患者的漢密頓抑郁量表評分可以看出,抑郁程度與眼底病變程度成正相關,說明眼底病變程度水平升高,抑郁程度隨之加大。眼底病變加重,引起視力的改變,從而引起患者的恐慌和焦慮?;颊邔χ委煯a生不信任感,可加重病情。抑郁癥使患者對糖尿病治療依從性降低,醫(yī)務人員利用交談與觀察,定期評估患者心理情緒的變化,掌握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和心理需求。要高度重視矯正和識別其負性認知與不堅定的信念,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綜上所述,在預防糖尿病眼底病變等并發(fā)癥時,醫(yī)務人員應注意患者的心理干預,特別是對心理抑郁的患者,幫助糖尿病患者改善心理狀態(tài),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達到最佳療效。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954.
[2]閻爽,李強,孫予倩.糖尿病患者伴抑郁狀況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5,9(12):123.
[3]劉彥君,宋曉菲,王莉,等.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癥患病情況的調查[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4,(2):123 -125.
[4]Fitten LJ,Ortiz F,Fairbanks L,et al.Depression,diabetes and metabolic - nutritional factors in elderly Hispanics[J].J Nutr Health Aging,2008,12(9):634 -640.
[5]Lloyd CE.Diabetes and depression[J].Curr Diab Rep,2002,2(6):465-466.
[6]劉彥君,宋曉菲,王愛紅.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癥患病情況的調查[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4,12(2):123 -125.
[7]任秉儀,劉安,鄭永征.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并發(fā)焦慮抑郁狀態(tài)的臨床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09,9(10):1907 -1908.
[8]孫麗娟.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個性特征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12):67.
[9]Bruce DG,Casey G,Davis WA,et al.Vascular depression in older people with diabetes[J].Diabetologia,2006,49(12):2828 -2836.
[10]張彩霞,葉曉青,鄧雪清,等.2型糖尿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與社會心理因素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6,20(6):374-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