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音樂家聶耳誕辰100周年,除了昆明和上海有紀念他的音樂會和活動,其他地方?jīng)]有唱響他曾經(jīng)譜寫過的歌曲。當然了,《國歌》是一個例外。去年是奧地利音樂家馬勒逝世100周年,國家大劇院就舉辦了長達5個月之久的“紀念演出季”,演出了馬勒的十部交響樂,還不惜重金邀請世界頂級的交響樂團和指揮,提前8個月就開始預售門票,進行了大張旗鼓的宣傳。
國歌又名《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在上個世紀30年代。如今,過去了不過才70多年,作曲者聶耳為何迅速被人淡忘?
1940年,美國著名的男低音黑人歌手保羅·羅伯遜,第一次聽到這首《義勇軍進行曲》,非常激動。他克服困難,學會了歌中的中文,并在紐約露天音樂堂用中英文演唱,獲得很大反響。
一個與中國相聚遙遠、與聶耳素不相識的美國歌手,還會對聶耳擁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我們?yōu)槭裁醋霾坏??會唱這首《義勇軍進行曲》,當然重要,記住它的作曲者同樣重要。
素材解讀:時間也許能沖淡一切,卻無法改變歷史和事實。聶耳雖然去世多年,但是,他應該像他的歌一樣,時刻被人們記起。我們在物質(zhì)繁盛的今天,更要珍惜歷史,不忘前輩,這樣改革開放的步伐才會邁得更有力。
適用話題:民族精神、愛國熱情、歷史與未來、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