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凌燕
議論文要把抽象的事理、道理說清楚,有時很難,即使勉強敷衍出來仍然比較抽象,讀者難以理解。由此及彼聯想,巧妙構思設喻,有時就能起到舉重若輕的作用,所謂“喻巧則理至”。恰當使用喻證法能夠讓抽象的事理變得具體形象,深奧的道理變得通俗淺顯,嚴肅的議論變得生動活潑,它能為議論文增添文采,增強可讀性。靈活自如地發(fā)揮喻證法的說理功能,致力謀求提高其藝術品位,是寫好議論文的最佳途徑之一。喻證法在文中運用得法也有講究:
一、喻體小處著筆,熟悉地里種莊稼。
喻體如果不是讀者常見熟知的,就達不到喻證的目的??梢跃x生活中細小的、人們熟悉的事物作為設喻的喻體;也可以借助寓言故事“以寓設喻”,寓言故事簡單易懂,有的耳熟能詳,利用其來創(chuàng)設情境,類比設喻,所設之喻就能幫助說理,生動活潑,增強吸引力。如以《規(guī)則》為題的一則片段:
規(guī)則造就平衡。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種天然的規(guī)則,它傳遞著一種信息,它維持著一種自然的和諧與平衡。就如象棋,一盤棋就是一個小小的規(guī)范社會,每個棋子都有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馬走日字象飛田,炮打目標要隔山,車行直線來去自如,小卒一去不復返……正因為各有各的行為規(guī)范,大家都按規(guī)則辦事,才使這個小社會有條有理,妙趣橫生,使下棋的人百下不厭,樂在其中。
文中要論證“規(guī)則”的神奇作用,先從理論上提出論點,進而表述遵守規(guī)則的意義。接著從生活中的象棋著筆,把社會生活比成下棋,用大家比較熟悉的象棋棋子走法的基本原理類比“規(guī)則”,從而達到喻證目的。具體寫作時可以由提示的材料由此及彼地聯想,還有哪些相關的素材可以進行類比的,比如文中讓淺顯易懂的寓言故事負載抽象的道理,使讀者由淺入深洞悉其理。
二、設喻力求神似,靠船下篙易駕馭。
一定要對自己所要論證的對象和用來設喻的事物之間的對應關系進行細致入微的體味與揣摩。作為喻證的喻體與作為比喻的喻體不同。比喻的喻體是為了強調特征,描繪事物,側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證的喻體是為了闡發(fā)觀點,以理服人,力求神似,以義取形。它不一定追求二者的相似性,它可以通過“形”、“理”之間嫁接來達成設喻。如“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踮起腳尖”、“彎道超越”這些高考作文題目本身就是比喻型題目,對此類題目的審查須吃透比喻義,落實文中對應的現實關聯對象來寫,化虛為實。如高考佳作片段:
玉的無瑕,樹的生機。玉樹,這個曾經遠離我們平常生活的地名,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走進了千千萬萬普通人的內心世界。在我的內心世界里面,玉樹,和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司機阿福聯系在一起。……自己的人生卻永遠地定格在年輕的微笑著的照片上。他是美麗玉樹的一片葉子,在最寶貴的生命歷程里面,他心系父母的安危,懷揣著對妻兒的想念,卻擔當起對祖國、對藏族同胞的大愛,用生命譜寫出最美好的贊歌。
題目要求自擬,考生根據材料以“點、線、面”為題,在文中從蒙娜麗莎、伊麗莎白的驚艷寫到蕓蕓眾生的平凡,無論是麗人還是凡人他們都是一個點,正是這些點構筑了豐富多彩的人生。然后以司機阿福和納蘭若容的例子,生動地詮釋了無論你是一個什么樣的點,只要心中有愛,就可以將點連成長長的線、寬廣的面,最后匯聚成愛的海洋。無論是閱讀積累還是生活事例,作者都駕馭自如,信手拈來。巧妙地把“玉樹”拆開又賦予它喻體的意思,靠船下篙,因喻設喻,使得文章具有了豐滿的形象,“他是美麗玉樹的一片葉子”——平凡人物阿福的生命意義就得以突顯,全文把比喻和議論說理結合得很巧妙自然,可以說是進入了化境。
三、喻證精剖細析,環(huán)環(huán)相扣顯功力。
在平時寫作議論文時,我們常用一個比喻句來增加說理的生動形象性,操作起來比較隨意也比較容易,但相對而言思維價值不夠高,所起的作用也不夠大。如果能夠連續(xù)設喻,剖析喻體的內涵和外延,把要論證的道理條分縷析地串聯起來,就有了氣勢,分量就大不相同了,此時往往能夠聚焦閱卷老師眼光,如虎添翼。
《拿來主義》中魯迅先生的喻證法運用得很是經典。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用“孱頭”、“混蛋”、“廢物”來批判三種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觀點和態(tài)度,用“魚翅”、“鴉片”、“煙槍、煙燈”、“姨太太”來比喻文化遺產的幾個組成部分,用“占有”、“挑選”、“創(chuàng)新”來說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三個步驟。十分貼切,渾然一體,令人信服并不由地拍案叫絕。
當然能夠把要論述的對象吃透,嫻熟地對喻體進行分解并進而論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我們可以在平時寫作之時有意識地努力一下,嘗試為之。
使用喻證法進行論證還要注意,設喻必須從屬道理和論點,受道理的制約,且設喻又要具體形象,恰當貼切,不能生搬硬套。論點提出以后,可以稍加展開,然后設喻,所設之喻要力求自然,表述才能水到渠成,讀者才能理明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