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莊子認為人應以自然平靜的心態(tài)面對死亡,從而泯滅生死界限達到超越生死的境界。尼采認為,死亡是人生最大的悲劇,尼采以酒神的再生預示人類必然從毀滅向母體重新復歸,肯定人類生命的永恒性,以此達到對生死的超越。二者都通過對生死的超越,來對抗死亡對人生意義的毀滅。
關鍵詞:死亡;超越;悲劇
作者簡介:孫琳琳(1982-),女,碩士研究生,現(xiàn)供職于遼寧移動沈陽分公司,主要從事文藝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G0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3-0176-01
莊子和尼采都是文學性的哲學家,莊子生活在我國歷史上戰(zhàn)爭最為頻繁的戰(zhàn)國中期,為了保全自身,“在莊子的世界中,英雄形象和偶像人物則全然被消解掉了,因之激情也被恬靜所取代。對于苦難的體認以及從苦難世界中所作的精神提升,這是莊子式的悲劇意識?!薄?】尼采認為,悲劇在本質上是酒神藝術。古希臘藝術產生于日神沖動和酒神沖動,悲劇產生于二者的結合。在古希臘的悲劇作品中,悲劇就表現(xiàn)為以人的激情對命運的抗爭。二者對悲劇看法的共同點是都從人生的苦難中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生命之美,從而讓人更好的面對無意義的人生。
一、莊子和尼采如何看待死亡
莊子主張將生死融于道,視生死為大道的自然造化,將自身與道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心靈的寧靜。所以,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莊子卻一邊敲打著瓦缶一邊唱歌?;葑诱f:“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至樂》)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認為,人最初是沒有生命的,也沒有形體和氣息。在若有若無之間產生氣息,又經過變化而產生形體,進而而產生生命。如今又變化為死,即沒有生命。這種變化就像春夏秋冬運行不止。莊子認為人的生命是由于氣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氣之散。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死亡在莊子的內心世界已經升華為一種回歸自然的快感。所以對待自己妻子的死,他生出一絲快感,認為她來于自然,回歸自然,現(xiàn)在靜靜地安息在天地之間,沒有必要哭哭啼啼。
尼采同樣認為通過悲劇或死亡,人類可以從中升華出一種珍惜生命的快感。尼采在第一部著作《悲劇的誕生》中闡述了他的悲劇觀,“肯定生命,連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毀滅,與痛苦相嬉戲,從人生的悲劇性中獲得審美快感,”【2】尼采認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對立產生了悲劇藝術,在現(xiàn)實的苦難世界中建立起的這個悲劇藝術世界將人類痛苦升華。尼采認為“藝術的發(fā)展是同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密切相關的”,【3】希臘悲劇精是在日神和酒神的平衡與交融中發(fā)展起來的,日神阿波羅能喚起人們美好的夢幻世界,酒神狄奧尼索斯則使人沉醉于狂歡的醉的境地。尼采認為酒神的悲劇代表著人類共同的命運,酒神狄奧尼索斯剛生下來時就經歷了被撕成碎片的痛苦,在野蠻撕碎中,新生命誕生了。酒神的興奮使人看到“自己被一群精靈所環(huán)繞,并且知道自己同它們內在地是一體?!薄霸谶@種魔變狀態(tài)中,酒神的醉心者把自己看成薩提兒,而作為薩提兒他又看見了神,也就是說,他在他的變化中看到一個身外的新幻象,它是他的狀況的日神式的完成?!薄?】這樣,酒神的原始沖動在日神的幫助下,通過一種形而上的慰藉把人類從絕望和悲劇的境地中解脫出來。人在欣賞悲劇的過程中會產生強烈的痛感,在這種痛感中,人會產生一種得到超脫和自由的快感。因此,悲劇通過個體的毀滅使人產生快感,通過個體的毀滅來肯定人類生命的整體價值。在此,莊子跟尼采對死亡的看法有極類似之處,即二者都從生命的毀滅中產生一種快感。更進一步地說,這種毀滅可以使人泯滅生死的界限,從而以一種更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生命,他們的精神境界都超越了生死。
二、莊子和尼采對生死的超越
莊子以泯滅生與死的界限來超越死亡,人與自然應該是天人合一的狀態(tài)。所以對于死亡,他認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薄胺虼髩K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保ā肚f子·大宗師》)人的生死,就好像晝夜的變化一樣,是自然不可避免的事。自然賦予形體讓我承受,賦予生命讓我勞累,賦予暮年讓我清閑,賦予死亡讓我安息。所以把自己活著看做是樂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做是樂事了。人作為自然的、物質的“氣”的存在形式,毫無例外地擺脫不了“形化”。莊子認為生與死不過都是生命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生是死的繼續(xù),死是生的開始,生與死在本質上并無差別。對待人生也要像對待自然一樣,超越是非得失,順應生死規(guī)律。尼采跟莊子一樣,強調人在面臨死亡時,只有精神上解脫了,才能達到超越生死的界限。尼采從希臘文明中領悟到希臘人的悲劇精神,這種精神力圖把人類從痛苦的世界中解救出來,從而使人類獲得最大可能的快樂與幸福。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給大家講了這么個故事:彌達斯國王問酒神的伴護西勒諾斯:“對人來說什么是最好的事情?”西勒諾斯說:“對人類來說最好的事情就是永遠不要降生,而其次好的就是立刻死去?!边@句話就是對人生苦難的肯定,尼采在對人生苦難肯定的同時也在超脫這種苦難。酒神兒時曾被泰坦神肢解而死,這個被肢解的經歷使酒神飽受個性化及其毀滅的痛苦,而后酒神再生。酒神再生后,酒神精神就意味著個體毀滅和生命的再生二者的統(tǒng)一。因此酒神精神實際象征著個體生命在毀滅的同時,又向著母體的回歸。換句話說,也就是通過個體的毀滅,肯定整體生命的永恒。酒神精神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偉大和力量,生命具有不可摧毀的力量,他不斷毀滅,不斷再生。尼采通過酒神的再生,而達到對生死的超越。
注釋:
【1】陳鼓應 《老莊新論》商務印書館2008年1月 418頁
【2】尼采著,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1986年版 6頁
【3】尼采著,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1986年版 2頁
【4】尼采著,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1986年版 32頁
【5】郭玉生《悲劇美學》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年版 2頁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出版社 1983年版
[2]、尼采《悲劇的誕生》周國平譯 三聯(lián)出版社 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