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歷史發(fā)展形態(tài)依次更替的理論長期被認為是經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基本原理,是馬克思發(fā)現的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馬克思關于社會形態(tài)變化的理論構成了馬克思社會歷史發(fā)展理論,也是馬克思現代化思想的非常重要的幾個部分。馬克思對現代性思想的研究是基于社會歷史發(fā)展理論的角度,此外還應注意到他的歷史語境。然而,馬克思對現代性所做的這些批判性反思則遇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
關鍵字: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社會形態(tài);社會發(fā)展理論;挑戰(zhàn)
作者簡介:常嘉寶,1987年1月生人,女,河南洛陽人,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2010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及其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A81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3-0205-02
一、社會形態(tài)與社會發(fā)展理論
馬克思對現代性思想的研究是基于社會歷史發(fā)展理論的角度,此外還應注意到他的歷史語境。社會歷史發(fā)展形態(tài)依次更替的理論長期被認為是經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基本原理,是馬克思發(fā)現的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究其根本,馬克思提出了“社會形態(tài)”概念?!靶螒B(tài)”原本是一個地質學的概念,說明不同時代形成的地質的不同特征,馬克思將之借用過來,用社會形態(tài)來表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或不同質態(tài)。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則從人的發(fā)展的角度對社會形態(tài)做了說明:“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fā)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鼓勵的地點上發(fā)展著。一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的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體,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chuàng)造條件?!盵1]據此馬克思主義學家們概括出了“五形態(tài)論”和“三形態(tài)論”。馬克思關于社會形態(tài)變化的理論構成了馬克思社會歷史發(fā)展理論,也是馬克思現代化思想的非常重要的幾個部分。
(一)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問題的研究[2]
在《資本論》第一卷第24章分七個章節(jié)詳細講述了資本主義進入現代化的手段,從資本原始積累開始,貨幣怎樣轉化為資本,資本怎樣產生剩余價值,剩余價值又怎樣產生更多的資本……這種積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起點。[3]書中以這樣一段話開始引出了資本原始積累。從第一章到第七章的內容大致如下:先舉例說明資本家對農村居民土地的剝奪,緊接著是無產階級15世紀以來一直承受著壓低工資的法律;被資本家剝奪、奴役。 這時問題就出現了,那么資本家是如何產生的?資本家的由來: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的產生最初也是農奴的管事;在租地農場主的不斷剝奪和驅逐下無產者進入到了城市工業(yè)行業(yè)中,于是工業(yè)中的剝削又無處不在隨后工業(yè)資本家產生。這樣循環(huán)著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然而這不是結果這僅僅是開始,就好像宇宙大爆炸理論一樣。
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所說的他在《資本論》中關于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僅限于西歐各國。只是說不能把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具體道路,即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相分離、剝奪農民、變個體小生產為資本主義大生產,當做資本主義起源的一般道路或唯一道路,而不是說只有西歐資本主義起源才走這條道路,其他國家資本主義起源都不會走這條道路,更不是說只有西歐各國才具有產生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西歐以外的其他國家都不會產生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產生有三種形式,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這里只加入了西歐資本主義的起源是因為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形式。
(二)關于非資本主義國家的發(fā)展趨向問題[2]
西方社會通過資本的原始積累,工業(yè)革命,農業(yè)化、工業(yè)化成功地進入到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按照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人類歷史發(fā)展到資本主義社會階段出現了一個重大的新現象或新事物那就是“世界歷史”。以中國為例:1840年鴉片戰(zhàn)爭打開了中國和世界間的大門,但是落后的中國很快便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在這里掠奪我們的資源奴役我們的人民。直至今日中國的近代歷史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落后就要挨打”,當時孫中山先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并開始尋求強國強民之路,他看到了現代資本主義對社會的推動作用于是尋求資本主義強國之路,但是他沒有看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與階級對立。這也是他沒能革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一點馬克思有很清晰的認識:“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并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它只是用新的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斗爭形式代替了舊的?!盵4]對于強國強民的問題,馬克思在探索中就俄國當時的現狀提出了疑問:“俄國公社,這一固然已經大遭破壞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是能夠直接過渡到高級的共產主義的公共占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還必須先經歷西方的歷史發(fā)展所經歷的那個瓦解過程呢?”[5]這個問題現在看來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跨越卡夫丁峽谷”,跨過資本主義制度。
(三)資本主義社會與現代社會及其歷史地位問題[2]
作為現代性的社會基礎和歷史前提,資本主義構成馬克思批判的對象。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只是現代社會所采取的一種形式,并不是現代社會本身,現代社會也可采取社會主義的方式存在,也就是社會主義也是社會轉型的一種可選途徑?,F代資產階級本身是以個長期發(fā)展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的產物。“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6]其實這恰恰展現出了一種歷史的進步。馬克思批判的是資本主義的制度、矛盾,也就是世界性的農業(yè)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而他用了“現代”這個時間褒義詞肯定了資本主義工業(yè)革命肯定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促進社會發(fā)展的重大意義,也就是馬克思很好的揚棄了資本主義。那么,可以說馬克是對現代資本主義制度是批判的,對現代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科學技術和啟蒙思想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