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宏非
夜留下一片寂寞
河邊不見人影一個
這是《蘇州河邊》起首的兩句歌詞,也是蘇州河在我印象中的全部。
第一次聽到《蘇州河邊》,是作別蘇州河、離開上海后的第一個月,1980年中秋,從同班臺灣同學的卡式帶里,它就那樣子駕著倫巴的云頭搖搖晃晃地飄到了南國潮濕而腐爛的空氣里。熏風里的《夜來香》吐露不出梔子花茉莉花的芬芳,《何日君再來》里的那點小菜,也沒說明究竟是老正興的醉雞還是大鴻運的醬鴨,而像《蘇州河邊》如此指名道姓的靡靡之音,其震撼,相當于靜夜里“路過”某敵臺廣播,突然聽到播音員在用明碼呼叫你隔壁鄰居的名字。
唱出來的蘇州河,與想起來的蘇州河,音畫大不同步。我的蘇州河初體驗,是嗅覺的,也是聽覺的。我熟悉的蘇州河、準確地說,只是與黃浦江交界的那一小段。我家離蘇州河不遠,一開窗,風就會殷勤地把蘇州河的“河味”自動送到案頭、床頭和飯桌之上。夏季刮起臺風來,當海潮從長江經(jīng)吳淞口倒灌進黃浦江,再涌進蘇州河,把河水從街道兩旁的陰溝里汩汩逼冒出地面,腥臭更是從樓道和門窗里奔涌而入?!柏澬牡挠湍伜陀鸬幕摇薄?/p>
江風轉東,半夜躺在床上,總是能斷斷續(xù)續(xù)地聽到來自蘇州河與黃浦江上的濕漉漉的汽笛聲,還夾雜著從高音喇叭里飄出的松弛又含糊的超級男聲。
因為中學就在四川路橋下,因此,學校組織的義務勞動,就是因地制宜地到橋下幫人推車。推車是好學生所為,壞學生的蘇州河,就是跳進去游泳。還有,相對于黃浦江畔要花三分錢買門票的黃浦公園,緊貼著蘇州河、幾近荒廢的“小人公園”完全免費。我的高中畢業(yè)集體照,就是在“小人公園”里以蘇州河為背景拍的。
是《蘇州河邊》把這些片段的生活串在了一起,有意識或無意識于是得以成“流”。
《蘇州河邊》詞曲皆出自正宗上海人陳歌辛之手,60多年前更由上海人姚敏、姚莉兄妹唱紅,一度被譽為“春申小夜曲”。有一次聽到陳歌辛的后人陳鋼在電視里說:“龍應臺1996年到上海時,她對上海是一無所知,但是對上海的老歌全部背得出來。她問,‘哎,不是有首歌叫《蘇州河邊》?那蘇州河是不是在蘇州啊?她不知道蘇州河在上海?!蔽腋垜_正好相反,我知道蘇州河,一度卻全然不知還曾有過一支名字就叫《蘇州河邊》的歌。
和歷史上的蘇州河一樣,《蘇州河邊》的歷史版本也不止一個。我先后聽到過的,就包括鳳飛飛、蔡琴+費玉清、鄧麗君+費玉清、青山+美黛、潘迪華(“人影”聽起來像是“仍影”,“走著”分明被唱成“走坐”)、奚秀蘭(“我們”的發(fā)音為“吾們”,字正腔圓,有黃梅調遺韻)以及梅艷芳的粵語版《東山飄雨西山晴》。
姚家兄妹唱得好,陳歌辛的曲子更好,詞最好。但寫得好又如何?有人對上海一無所知,卻對上海老歌全部了如指掌;有人對蘇州河了如指掌,卻長期不知道有《蘇州河邊》這支歌;有人對《蘇州河邊》以及同時代的上海耳熟能詳,竟完全不曉得作者是誰。
對上海人來說,黃浦江是橫在面前的,蘇州河是繞在左右的;黃浦江是遠親,蘇州河是近鄰;黃浦江通往大海,蘇州河流向內地;黃浦江昭示著未來,蘇州河回顧著從前;黃浦江是濃湯,蘇州河是泡飯;黃浦江是交響樂,蘇州河是紫竹調──黃浦江遲早會有屬于它自己的《摩爾塔瓦》,蘇州河則永遠都會像《老人河》那樣,知道一切,但總是沉默,滾滾奔流,總是不停地流過。
我望著你
你望著我
千言萬語變作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