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題
我愛茶餐廳
主持:閭丘露薇
我一直覺得,如果要表現(xiàn)香港的中西文化融合,港式茶餐廳是最貼切的了。不管是早上的各類西式套餐,還是下午茶,都是西式飲食文化本土化之后的結(jié)果。
剛到香港的時候,發(fā)現(xiàn)香港的裝修工人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愛“嘆”被稱為“三點三”的下午茶,家里裝修,主人要給工人們買奶茶蛋撻。后來才知道,這其實來自于英國人的下午茶,不過是本地版,茶餐廳其實也是當時去不起酒店吃西餐的本地人的一種聰明實惠的替代方案,久而久之,成為了老少貧富咸宜的香港特有飲食文化。
因為是文化,所以去茶餐廳吃東西在我看來很有講究,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和夜宵的餐牌自然各不相同。所以,當我看到來自北方的同事,在廣州的一家茶餐廳吃晚飯,居然要了一份菠蘿油,我笑話他一看就不是廣東人。結(jié)果他指指身邊說著廣東話的兩個年輕人,他們的面前,也放著一份菠蘿油。嗯,看來,港式茶餐廳到了內(nèi)地,也被本土化了。我經(jīng)常去深圳的一家茶餐廳,因為那里的湖南小炒相當?shù)氐?,這樣的菜式,在香港的茶餐廳自然找不到,不過說心里話,這家茶餐廳,也自然不是正宗的港式茶餐廳。
最近,港式茶餐廳在內(nèi)地,尤其是大城市相當熱門,很多港人北上,終于可以吃到地道的茶餐廳味道,而不再是那些打著茶餐廳旗號的山寨貴價版。也許因為內(nèi)地的租金相對便宜,一些在香港的茶餐廳餐牌上已經(jīng)消失的傳統(tǒng)味道,傳統(tǒng)做法,居然在這些北上的茶餐廳里面,找到了。
來信
不是什么廣式小館都可以叫茶餐廳
茶餐廳進入內(nèi)地的代價,就是主動變得不像茶餐廳,否則難以存活;大致是變得更像餐廳—店面潔凈寬敞宜久坐,提供炒菜和老火湯齊全的正餐,更適合眾人分享。至于香港茶餐廳真正擅長的那些東西,就請不要抱什么指望了。
盡管如此,卻絕不是隨便什么有卡座的廣式小館都可以叫茶餐廳。上期《南都周刊》專題附錄的北京茶餐廳榜單里,衡山匯和湯城小廚壓根不是茶餐廳,半毛錢關(guān)系也沒有。
像模像樣的港式奶茶、面包(菠蘿包、蛋撻、多士、三文治之類)、碟頭飯、粉面、燒臘,除啤酒外不賣其他酒類,仍是茶餐廳的底線,哪怕是變了味的內(nèi)地版。
好,忽略那份不靠譜榜單,推薦幾家真正的北京最佳茶餐廳—
太興:有、且只有一樣東西,內(nèi)地版勝過了香港版,就是太興的奶醬多(美其名曰“世界頂級奶醬厚吐司”,典型的北方浮夸風格)。燒臘仍是太興的傳統(tǒng)強項,奶茶和檸茶的品質(zhì)即便在香港也屬中上;出品(包括小菜)的穩(wěn)定性相當好,我每周至少去三次,沒見過他們失水準。
港麗:店面比太興更新派漂亮,菜式更偏中西合璧的創(chuàng)意菜,總之就是更時髦,所以雖然食物的整體素質(zhì)(尤其是小菜和燒臘)不如太興,但吸引了更多潮人和港人。最出名的面包是菠蘿油和蜂蜜厚多士,但我更樂于點面包布丁,因為其他茶餐廳不做這個。
麗豪:在北京能喝到一杯合格的港式奶茶,始自2007年麗豪開張。它是守本分的小店風格,小菜花樣不多,粉面口味一般,主要優(yōu)勢是甜品,雙皮奶和鳳凰奶露(后來不做了)很贊,絕對北京第一。
(讀者 沙湄)
互動
上期本刊《我們都愛茶餐廳》封面由麥家碧小姐操刀作畫,讓這期封面報道不僅吸引了愛“嘆”茶餐廳一族,也引起麥兜迷的熱捧。
@麥兜mcdull:麥兜上封面啦!麥家碧小姐親自作畫,跟麥兜一樣愛吃吃吃。想收藏這個麥兜吃茶餐廳的封面么,提醒下下,這期《南都周刊》于9月3日起在北京上海廣州同步上攤。
@賴米亞Mia:話說麥太有沒甘好人以及有沒有那么多閑錢,竟然可以請曬幼稚園D小朋友吃茶餐廳?
@樂樂樂阿寶:呀??我也最愛麥兜最愛的茶餐廳喲。
@韓祥在:回福建后口饞茶餐廳味道,經(jīng)常四處找尋,口味不但差強人意,價格卻遠勝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