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標,潘立新,吳金全,徐 鑫
(1.滁州學院地理信息與旅游學院,安徽 滁州239000;2.滁州市第四中學,安徽 滁州239000;3.明光市教育局,安徽 明光 239400)
滁州市校外地理課程資源分類與案例研究
林玉標1,潘立新1,吳金全2,徐 鑫3
(1.滁州學院地理信息與旅游學院,安徽 滁州239000;2.滁州市第四中學,安徽 滁州239000;3.明光市教育局,安徽 明光 239400)
校外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研究在我國地理教育界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以滁州市為例,對滁州市校外地理課程資源的分類狀況進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分為四類:大眾傳媒、青少年集體活動場所、學校周圍的社區(qū)機構和學校附近的自然課程資源。并根據滁州市校外地理課程的實際情況,以最具代表性的瑯琊山為例,對校外地理課程資源的利用進行了典型案例分析,對中學地理教學的改革進行了有益探索。
滁州市;校外地理課程資源;分類;瑯琊山
“校外地理課程資源”是相對校內地理課程資源而言,泛指家庭、社會、自然蘊藏著的各種地理課程資源。它對校內地理課程資源起到一種輔助作用,是校內地理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的補充和深化1-4。校外地理課程資源主要包括大眾傳媒、青少年集體活動場所、學校周圍的社區(qū)機構和學校附近的自然課程資源等[4]。
根據校外地理課程資源的內容和性質,可將其分為四類,分別是大眾傳媒,青少年集體活動場所,學校周圍的社區(qū)機構和學校附近的自然課程資源。
包括傳統(tǒng)的大眾傳媒,有紙媒(報紙、雜志、書籍)、廣播(收音機)、電視電影和第四媒體——互聯(lián)網。
在滁州市,許多地理紙質傳媒圖文并茂,引人入勝,適合學生閱讀。滁州市有著發(fā)刊歷史四十多年的滁州日報和近幾年才出刊的皖東晨報,另外滁州學院與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以及滁州一中等學校都有自己的學報、校報,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和及時的地理信息。滁州市還擁有人民廣播電臺和滁州市電視臺兩家主要的傳媒機構,是滁州市校外地理課程資源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利用互聯(lián)網,當今世界突發(fā)的地理信息事件不僅可以瞬間傳遍全球,而且由于其形態(tài)是多媒體,更能夠引起網民包括老師、學生的關注和討論,極大的改變了地理信息發(fā)布的途徑。在滁州市,網絡已經大范圍地普及,非常有利于學生從網絡的渠道中獲得大量校外地理課程資源。以下是部分相關地理網站地址。
表1 部分相關地理網站一覽表
包括青少年活動中心、科技館、圖書館、資料館、地理教育基地、天文臺、地震臺、氣象臺、水文站、博物館、展覽館、陳列館、主題公園、植物園、動物園等,都是重要的校外地理課程資源。
滁州市現(xiàn)有圖書館四個,分別是滁州學院圖書館、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圖書館、滁州市老圖書館以及在城南新區(qū)在建的滁州市新圖書館。
滁州市還建有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動中心,主要活動設施包括:圖書閱覽室、美術教室、體育活動室、多媒體教室、各種器樂室、科技活動室、地震知識展廳以及多功能報告廳等,為全市青少年開展思想德育、科技文化、藝術創(chuàng)新等活動搭建平臺,對于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獲取校外地理知識有著重要意義。
在滁州市城南新區(qū)政務中心四角的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正在興建,其中規(guī)劃館已經于去年十月十八日建成開放,吸引了大批學生前去參觀,對于提升學生的校外地理知識有很大的助益。[5]
在學習關于氣候方面等氣象知識的時候,氣象局無疑是增加學生直觀知識,擴展校外地理知識的重要地方。從1997年開始,滁州市就成立了防雷減災局與滁州市氣象局,在安徽省氣象局和滁州市政府的雙重領導下開展工作。
包括有關的工業(yè)企業(yè)、示范農場、商業(yè)中心、科研機構、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等。
滁州市設有較多科研機構,包括安徽省東部礦山設計研究院、滁州市白蟻防治研究所、滁州市蜂療保健研究所、滁州市滁菊研究所辦事處、滁州農機研究所、滁州市城鄉(xiāng)勞動力資源開發(fā)研究會、滁州市建筑堪察設計院市政工程分院、滁州市水利勘測設計院、滁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滁州市城鄉(xiāng)建設規(guī)劃設計院、滁州市環(huán)境科學研究所和滁州市建筑堪察設計院。
滁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成立于1992年6月,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分為城南、城東、城北三大經濟板塊,是國家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yè)轉移示范區(qū)的首選區(qū)和第一站,是滁州市大滁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fā)區(qū)截止2010年底入園項目600余家,總投資規(guī)模500多億元,已形成家電、電子、機械加工、汽車制造、紡織服裝等支柱產業(yè),綠色照明、綠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yè)。
學校周圍的自然課程資源主要包含三大類,分別是地理環(huán)境類,即地質、地貌、水文、土壤、植被、氣象、氣候等;自然資源類,即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動植物資源、氣象氣候資源等;自然風景類,即山岳、河流、泉瀑、溶洞、峽谷、沙灘、島礁、自然遺產、地質公園等。滁州市歷史悠久,自然地理資源十分豐富,與地理課程相關的資源有瑯琊山、西澗水庫、清流河、沙河等。
城西水庫是一座按大型水庫標準管理的重點中型水庫,位于滁州市城區(qū)的西北部邊緣,緊靠滁城及京滬鐵路,屬長江水系,依傍在風景秀麗的瑯琊山下,坐落在滁河支流清流河的小沙河上。由于水庫的地理位置較高,地勢險要,該水庫素有“滁城頭上的一盆水”之稱。
瑯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城山相接。風景區(qū)面積115km2,森林覆蓋率達90%。景區(qū)內具有十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古樹名木遍布景區(qū)古建筑群周圍,瑯琊山特有的瑯琊榆、醉翁榆蒼勁挺拔,讓泉、濯纓泉等山泉散布林間。茂密的森林,清幽的景色使其具有“皖東明珠”的美譽。
清流河亦稱烏衣河,是長江一級支流滁河的左岸支流,大部分在滁州市南譙區(qū)、瑯琊區(qū)境內。源出江淮分水嶺東南麓諸山,以大沙河為上源,東南流,至珠龍進入沙河集水庫區(qū),折東北于沙河集出庫,穿過津浦鐵路橋,左納盈福河、百道河;以下為清流河主干,續(xù)東南流,至滁州市右納城西水庫來水,經烏衣鎮(zhèn)至來安縣毛家渡;以下沿皖、蘇邊界至汊河集注入滁河,河道全長84km,流域面積1252km2。
通過到大自然中考察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書本上講授的地理知識,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實踐能力。
瑯瑯山的自然條件與旅游業(yè)發(fā)展綜合實踐活動
一、活動目標:
(1)通過開展設計瑯琊山的考察活動,學生進一步了解瑯瑯山和滁州市的旅游資源和旅游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
(2)通過開展設計瑯瑯山的考察活動,學生進一步了解瑯瑯山的地形、地貌、氣候、植被、土壤、主要泉水等自然要素的情況。
(3)通過設計瑯瑯山考察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資料,根據問題提取相關信息的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
(4)通過學習,學生逐步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點,增強學生知滁州,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樹立建設美好安徽的責任感。
(5)通過學習,學生掌握野外GPS的使用及定點的技能,能把地形圖與GPS兩者結合。
(6)通過學習能使學生在野外學會利用自然物判定方向;
二、時間安排:
上午7:30—下午4:30
三、活動準備:
(1)GPS手持儀器的充電和檢查;(2)1∶10000的瑯瑯山地形圖;(3)手持式風速風向儀、海拔儀、羅盤、地質包、地質錘、土壤樣品盒、照相機、攝像機、電喇叭;
(4)考察線路:滁州學院南校區(qū)大門口——黑洼水庫——馬 家 大 包 山——王 家 洼——深 秀 湖——南 天門——雪鴻洞——瑯瑯寺——歐陽修紀念館——醉翁亭(釀泉)——瑯瑯山北門(結束);
(5)食品、礦泉水、常用藥品;
(6)分組:每10人左右為一小組;
四、活動過程:
(1)室內過程:利用網絡或實地考察等途徑查詢以下信息:
A、瑯瑯山有哪些旅游景點、飯店、特點,利用圖片或文字說明它們的特點。
B、瑯瑯山的氣候、植被(特有植物屬種)、土壤特點,名泉,名洞。
(2)野外考察過程
A、用GPS確定南天門的經緯度、海拔高度等相關信息;
B、進入雪鴻洞,用GPS確定它的準確位置并記錄;
C、選擇一典型剖面,采集土壤樣本;用GPS確定它的準確位置并記錄;
D、觀察瑯瑯山植被狀況,采集特有種瑯瑯榆、醉翁榆標本;用GPS確定采集點的準確位置并記錄;
E、考察瑯瑯寺的悠久歷史和佛教文化,在瑯瑯山旅游中的重要作用;
F、考察天下第一名亭——醉翁亭及歐陽修的佳作——醉翁亭記,感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底蘊;用GPS確定醉翁亭點的準確位置并記錄;
G、釀泉的名稱來歷、水質的甘甜、水系的流向;用GPS確定醉翁亭點的準確位置并記錄;
H、國家AAAA級風景區(qū)瑯瑯山山門,用GPS確定醉翁亭點的準確位置并記錄;全體師生合影留念;
I、全程攝影、攝像記錄;
(3)室內整理、總結:
A、用相關軟件把GPS中的數據輸入瑯瑯山的電子地圖中,并作簡單分析;
B、對采集的各種樣本進行進一步的處理;
C、對相關照片進行歸檔保存;
D、對本次考察進行總結,以小組為單位書寫總結報告;
E、交流、評比
總之,本次實踐活動充分利用了滁州當地的校外地理課程資源,理論與實際結合、自然與人文結合、傳統(tǒng)手段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結合,是一份很好的中學地理綜合實踐案例。
[1]吳剛平.課程資源的理論構想[J].教育研究,2001(9):59-60.
[2]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
[3]徐繼存,段兆兵,陳瓊.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J].學科教育,2002(2):3.
[4]黃成林.地理教學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188-189.
[5]滁州市政府.走進滁州[DB/OL].(2008-06-28)[2012-06-26].http://www.chuzhou.gov.cn/col/col2/index.html.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 and Case Study on Off-campus Geography Curriculum in Chuzhou
Lin Yubiao,Pan Lixin,Wu Jinquan,Xu Xin
The development of off-campus geography curriculum resources is a new subject in geography education sector in China.As a case study,the taxonomic status of off-campus geography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Chuzhou i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mass media,teenage activities places,community agencies around the school and natural course resources near campus.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Chuzhou off-campus geography curriculum,the analyses of the exploration about off-campus geography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Langya Mountain of Chuzhou as a typical case study are very helpful to enhance the reform of geography teaching.
Chuzhou;off-campus geography curriculum resources;classification;Langy aMountain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794(2012)05-0094-03
林玉標(1963-),男,安徽全椒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自然地理。
安徽省教育廳教科院JG11134;滁州學院教學研究重點項目2011jyz006
2012-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