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鳳儀,劉洪祺,張紅濤,胡選懷
陜西省地礦局第一地質隊,陜西安康 725000
密林鉛鋅銀礦勘查區(qū)位于植被覆蓋嚴重的大興安嶺林區(qū),通過相鄰礦區(qū)的資料分析和對比,認為在該地區(qū)應用綜合物化探方法尋找礦是有效的,即在成礦前景較好的區(qū)域化探異常區(qū)布置大比例尺土壤化探測量縮小找礦靶區(qū),進而投入面積性物探工作可有效地圈定礦化體(帶)的分布范圍,并推斷礦化體的形態(tài)等,以此指導驗證工程,達到尋找隱伏或半隱伏礦的目的。為在類似地區(qū)開展找礦工作提供可借鑒的方法手段。
工作區(qū)地處大興安嶺山脈中段西坡,按《內蒙古自治區(qū)區(qū)域地質志》對本區(qū)構造單元的劃分,處于鄂侖春(喜桂圖旗)晚華力西褶皺帶與東烏旗早華力西褶皺帶的過渡部位,即位于次級構造單元烏努爾其汗—烏努爾古生代隆起區(qū)與河源—五岔溝早古生代隆起區(qū)的接觸部位,鄂侖春--頭道橋區(qū)域深大斷裂帶即為二褶皺帶及二隆起區(qū)的分界面。(見圖1)
圖1 區(qū)域構造與成礦區(qū)帶略圖
1.額爾古納晚元古代變質地體;2.烏努爾晚元古代變質地體;3.扎蘭屯古元古代變質地體;4.東烏旗早古生代島弧地體;5.得布爾干成礦帶;6.大興安嶺西坡成礦帶;7.大興安嶺東坡成礦帶;8.主斷裂及編號;9.礦區(qū)位置。①呼倫湖西-額爾古納河斷裂;②得布爾干斷裂;③鄂倫春-頭道橋斷裂;④大興安嶺主脊斷裂;⑤嫩江斷裂;⑥阿榮旗斷裂
1.1.1 區(qū)域地質特征
區(qū)域內發(fā)育古生代—新生代地層,其中中生界地層廣泛發(fā)育,沿北東向展布。區(qū)內前中生代構造形跡主要表現為脆韌性斷裂和褶皺,中生代后主要表現為脆性斷裂和火山環(huán)形構造。區(qū)內侵入巖廣泛出露,以華力西期中酸性中—深成侵入巖為主,次為燕山期酸性或酸堿性淺成巖巖株或巖墻狀侵入巖類。各期侵入巖明顯受構造活動所控制,特別是對內生礦床(產)具有一定的專屬性。
1.1.2 區(qū)域礦產特征
區(qū)域內金屬礦產有鐵、銅、鉛、鋅、鉬等,其中庫都爾—烏爾其漢Ⅳ級成礦區(qū)主要有卓山鉛鋅礦、庫都爾鉛鋅礦及巖山鉬礦、新帳房鉬礦床,五岔溝—博客圖Ⅳ級成礦區(qū)主要有梨子山鐵礦、三號溝鉛鋅礦、河源林場鉛鋅礦、興安鎮(zhèn)鉬礦點等一系列礦床。
1.1.3 區(qū)域化探特征
以往在本區(qū)及區(qū)外進行了1∶2萬土壤測量工作。共圈定Ag、Cu、Pb、Zn、Mo單元素異常94個,組合異常12處。劃分乙1類異常1處,乙2類(包括本區(qū))異常2處,乙3類異常4處,丙類異常5處。
1.2.1 地層
工作區(qū)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中生界侏羅系上統(tǒng)滿克頭鄂博組(J3mk)(圖2)。巖性主要為英安質含角礫火山灰凝灰?guī)r、流紋質凝灰角礫巖、火山灰沉凝灰?guī)r、流紋質熔結凝灰?guī)r。
1.2.2 構造
區(qū)域性的鄂倫春-頭道橋大斷裂從礦區(qū)西北通過,通過磁法測量顯示,礦區(qū)近南北向、近東西向斷裂構造較為發(fā)育。工區(qū)內的地層及脈巖為構造所控制。
1.2.3 巖漿巖
在區(qū)內北部大面積出露石炭系堿性花崗巖(Cγk),呈巖基狀產出。
經1∶1×104土壤測量,圈定Ag、Cu、Pb、Zn、Mo單元素異常21處,組合異常4處(見圖2)。組合異常套合性好,濃集中心明顯,具水平分帶性。各組合異常特征見表1。
圖2 工作區(qū)物化探綜合地質圖
表1 組合異常特征表
異常面積57.3×10-2km2,位于礦區(qū)西北角,異常呈近東西走向;巖性為中粗粒堿性花崗巖,巖石中見有褐色鐵質浸染或灰黑色鐵錳質浸染和斑點,異常套合緊密,由Cu、Pb、Zn、Mo元素組成。
異常面積15.03×10-2km2,位于礦區(qū)中部東側,異常呈近南北走向。異常位于石炭系花崗巖與侏羅系中酸性火山巖的不整合地質界線附近。巖性主要為英安質熔結凝灰?guī)r,巖石裂隙中見有褐色鐵質浸染分布不均勻;次為中粗粒堿性花崗巖。異常由Ag、Cu、Pb、Mo元素組成。
異常面積26.1×10-2km2,位于Ⅰ-Ht-2異常西側,異常走向南北向,地層、巖性、接觸、蝕變特征類似于Ⅰ-Ht-2異常區(qū)。異常由Ag、Cu、Pb元素組成。
異常面積190.09×10-2km2,位于礦區(qū)中部以西。異常沿接觸帶總體呈北東-南西向走向。異常區(qū)為石炭系花崗巖與侏羅系中酸性火山巖的不整合地質界線附近。主要為安山質熔結凝灰?guī)r、流紋質熔結凝灰?guī)r,次為中粗粒堿性花崗巖。礦化為黃鐵礦化和灰黑色鐵錳質浸染。異常由Ag、Cu、Pb、Zn、Mo元素組成。其中以Pb 、Zn 、Mo 為主的異常大面積出現,Pb、Zn 套合性好,濃集中心明顯,Ag呈U型環(huán)狀存在,Mo呈C形分布于異常北西、南、西南部,具較明顯的元素水平分帶性;該異常中Pb 、Zn 呈面狀分布,為明顯的面性低緩異常。Zn含量最高值為1398.8×10-6。
在化探組合異常區(qū)進行了1∶1×104激電中梯測量。結果顯示,化探組合異常區(qū)視極化率值在0.8mv/V~5 mv/V,視電阻率值在300Ω·m~3000Ω·m,變化較大。
在工區(qū)中部以西的Ht-Ⅳ組合異常附近,基本套合著一條近東西向展布的視極化率異常,異常范圍長約600m、寬約400m,視極化率3mv/V~4.5mv/V,異常峰值達5mv/V。該異常區(qū)域,對應著一條較高值的電阻體,視電阻率值在1800Ω·m ~2200Ω·m。視極化率異常區(qū)的北東向分布著稍弱的視極化率異常,視極化率值在2% 左右,推斷產生視極化率異常的極化體具變深的趨勢。綜合分析,該物探異常應是富含硫化物的鉛鋅等礦(化)引起。
在224線等幾條線開展了激電測深工作。224線的激電測深成果,與激電中梯成果基本一致,在埋深90m ~140m斷面,視極化率異常呈水平狀橢圓狀展布,視極化率異常值4.5 mv/V~5mv/V;對應視電阻率值在1500Ω`m ~2500Ω`m。激電測深結果見圖3。
圖3 224線激電測深斷面等值線圖
全國礦產資源成礦區(qū)劃分帶將本區(qū)劃分為東烏旗-大興安嶺北段Cu-Mo-Pb-Zn-Ag-Au-Cr-CoⅢ級成礦帶(Ⅲ2),普查區(qū)則位于牙克石—根河Pb-Zn-Mo-Au-Cu-煤-石油成礦亞帶(Ⅲ2A)與阿爾山—加格達奇Cu-Mo-Pb-Zn-Ag-Au-Ni-Cr-Co成礦亞帶(Ⅲ2B)的過渡地段,也就是位于Ⅲ2A成礦亞帶的庫都爾—烏爾其漢Cu-Fe-Mo-Pb-Zn-Ag成礦區(qū)(Ⅳ23)與Ⅲ2B成礦亞帶的五岔溝—博客圖Cu-Fe-Pb-Zn-Au-Mo-Ag成礦區(qū)(Ⅳ27)的接觸部位。
東烏旗-大興安嶺北段Ⅲ級成礦帶位于南蒙古-大興安嶺成礦帶的北東段,受鄂倫春和東烏旗華力西褶皺帶控制,實際上該構造帶是在早期加里東褶皺帶基礎上發(fā)育起來的,后期又受到燕山期構造巖漿活動的影響,成礦主要在晚古生代和燕山期,礦床類型主要為斑巖型、熱液型和矽卡巖型、其次為巖漿型。礦化類型以銅鉬為主、其次為鉛鋅金鎳鈷等。
內蒙古牙克石市秧草溝中型鉛鋅銀礦是我們近期通過物化探工作圈定異常區(qū),利用勘查工程驗證控制發(fā)現的。該礦區(qū)位于密林礦區(qū)東側。礦區(qū)地質背景、物化探特征相類似。我們通過1:1×104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在石炭系花崗巖與侏羅系滿克頭鄂博組中酸性火山巖的不整合地質界線附近圈出了Ag、Cu、Pb、Zn、Mo等元素的組合異常16處,異常濃集中心明顯,套合性最好,異常值區(qū)間及濃度分帶性類似于密林礦區(qū)。通過物探激電測量,圈出的異常視極化率在3mv/V~5mv/V,視電阻率一般在1000Ω·m~3000Ω`m。通過進一步勘查工作,在本區(qū)圈定鉛鋅銀礦體18個,銀礦體1個,鉬礦體6個,含礦巖性為接觸帶附近滿克頭鄂博組巖層, 品位Ag:4.86-157×106、 Pb : 0.08-5.94×104、 Zn :0.204-3.18×104、Mo:0. 07-0.55×104,礦體長度 50m~650m,厚度 0.78m~7.24m。初步認為該礦床成因類型為接觸交代作用形成的矽卡巖礦床。估 算 333+334 資 源 量 Pb:4.2×104t、Zn:3.59×104t、 Ag:53.41×103kg、Mo:0.078×104t。為中型 Ag、Pb、Zn、Mo 多金屬共生礦床。
在密林礦區(qū)西側附近有高吉山鉬礦,現在正處于深部勘探階段。成礦地質背景亦與本區(qū)基本一致,并且也是通過先期的物化探工作,縮小靶區(qū),然后經勘查工程驗證,最終發(fā)現礦體的。
密林礦區(qū)與秧草溝鉛鋅銀鉬礦、高吉山鉬礦同處于鄂侖春(喜桂圖旗)晚華力西褶皺帶(Ⅲ2)與東烏旗早華力西褶皺帶(Ⅲ3)的過度部位,即位于次級構造單元烏努爾其汗—烏努爾古生代隆起區(qū)(Ⅳ23)與河源—五岔溝早古生代隆起區(qū)(Ⅳ31)的接觸部位,鄂侖春--頭道橋區(qū)域深大斷裂帶即為二個Ⅲ級褶皺帶及二個Ⅳ級隆起區(qū)的分界面。
1)在地表覆蓋大的林區(qū),開展物探電法測量,通過資料分析和對比,構造蝕變帶、礦(化)體均可形成極化率異常,對礦異常的預示性較好;
2)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可形成銅、銀、鉛、鋅、鉬等多元素組合異常,在構造破碎帶上形成的這種多元素組合異常具較好的找礦前景;
3)在林區(qū)覆蓋區(qū)難以做詳細地質觀察,找礦工作多借助于物探和化探工作;
4)經過對區(qū)內地質、物探、化探異常及有限的地表槽探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初步認為該區(qū)巖石裂隙比較發(fā)育,成礦與不整合接觸帶或斷裂構造帶關系極為密切,具有較好的綜合成礦地質條件,找礦潛力巨大。
[1]彭省臨,邵擁軍,等.金屬礦山隱伏礦找礦預測理論與方法[J].地質通報,2011,30(4):538-543.
[2]沈存利,張梅,等.內蒙古鉬礦找礦新進展及成礦遠景分析[J].地質與勘查,2010,46(4):561-575.
[3]陳進,毛先成,等.物化探技術有效性定量評價方法研究-以鳳凰山銅礦CSAMT法為例[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0,34(2):263-269.
[4]劉建明,張銳,等.大興安嶺地區(qū)的區(qū)域成礦特征[J].地學前沿緣,2004,21(1):269-277.
[5]施俊法.礦產勘查地球化學發(fā)展的基本態(tài)勢[J].中國地質,1997(6):41-43.
[6]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局.內蒙古自治區(qū)區(qū)域地質志[M].地質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