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峰
(南通日報社,江蘇 南通 226000)
南通日報社自從2011年8月踐行“走、轉(zhuǎn)、改”活動以來,不論是報社的領導,還是編輯記者,都紛紛走進基層,為讀者提供了大量文風清新的新聞報道,展現(xiàn)了新聞工作者深入實際的采訪作風。
“走、轉(zhuǎn)、改”活動深深感染了廣大新聞工作者,激勵他們以高度的責任感和飽滿的熱情,深入基層一線,貼近群眾的實際生活。在思想上尊重群眾、在感情上親近群眾、在工作上貼近群眾,采寫了更多緊扣時代脈搏、鼓足干勁、振奮精神的好報道。
在社會生活的汪洋大海里,新聞無處不在。當記者的,如何抓到最重要、最引入注目、最讓人有興趣了解的新聞,這里面學問很大。要完成這一艱巨任務,記者須像“礦工”一樣具備兩點:一是不怕苦和累,深入下去,沉下去;二是要掌握采掘技術,把“礦石”取出來。
“走基屋、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活動給記者提供了一個夯實業(yè)務基礎、做好“礦工”的機會。讓這一群體真實地與老百姓零距離接觸,傾聽群眾最真實的心聲。在文章中引用他們最樸素的語言,而產(chǎn)生的效果就是讓我們的新聞報道更具現(xiàn)場感、地域性和真實性。
源頭有活水,基層天地闊。要采寫好新聞,特別是通訊,首先是要深入現(xiàn)場、深入實際、深入群眾,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三貼近”。無論是人物通訊、事件通訊,還是工作通訊等,都要求作者必須深入第一線,在采訪過程中必須要詳細地了解每一個細節(jié),尤其是許多生動的情節(jié)。
記者要“記”,采訪要“訪”,這種“笨功夫”丟不得。不管現(xiàn)代社會物質(zhì)條件如何改善,新聞傳輸手段如何先進,真正的好稿仍是“跑”出來的,“挖”出來的,“訪”出來的,“寫”出來的。深度報道是容易體現(xiàn)出特色的報道,怎樣才能“深下去”,需要新聞工作者下苦工夫、下真工夫。一句話,得來全要“費工夫”。
如果作者深入采訪,留心觀察,一定會抓住事件中的細節(jié)。如果只是干巴巴地介紹實際工作的過程,再總結出幾點經(jīng)驗或教訓,這樣寫出的工作通訊,只有“骨頭”沒有“血肉”,自然缺乏可讀性。
因此,新聞媒體必須要推動“走、轉(zhuǎn)、改”常態(tài)化開展,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要著力把基層意識、群眾觀點真正融入記者、編輯的血液中,讓廣大新聞工作者從心底認同“走、轉(zhuǎn)、改”。只有走進基層、深入群眾,才能“抓活魚”,從而更向往基層的廣闊天地。
《南通日報》自2011年推出“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 我在現(xiàn)場”欄目以來,數(shù)百件出自記者之手,散發(fā)著濃郁鄉(xiāng)土氣息,反映各地發(fā)展惠民、百姓多彩生活的新聞佳作見諸報端。這是該報開展“走、轉(zhuǎn)、改”活動后出現(xiàn)的喜人景象。
根植于什么樣的土壤,就會獲得什么樣的營養(yǎng)。正如新華社原社長穆青所說“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寫出時代的篇章”。
一些作品、文章常被群眾戲稱為“鏡中之花、水中之月”,沒味、沒用,聽不明、看不懂,最大的要害就是沒有回應群眾的關切和訴求。曾幾何時,記者是“朝辭賓館彩云間,百里萬里一日還。群眾聲音聽不到,小車已過萬重山”。如此采訪作風讓公眾對記者形象與媒體公信力打了一個問號。“走、轉(zhuǎn)、改”不僅讓記者“身入”基層,與采訪對象零距離,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要讓記者“心入”基層,真正走進了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
馬克思曾經(jīng)指出,報刊應當“真誠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與憂慮、熱愛與憎恨、歡樂與痛苦?!薄白?、轉(zhuǎn)、改”的第一步,就是要求記者放下身段,到基層去,到一線去,與廣大群眾面對面互動、心貼心交流。從而切實了解黎民百姓衣食住行的生存狀況,了解他們喜怒哀樂的情感世界,真正做到與他們打成一片,喜他們之喜,憂他們之憂,幫他們之需,為他們鼓與呼。
人民群眾是生活和生產(chǎn)的“最基層”,作為新聞從業(yè)人員,只有走進“基層”,才能了解百姓所需,才能明白百姓所求,才能知道百姓冷暖愛憎,才能懂得百姓苦樂哀愁。只有這樣做,黨員干部才能是真正的“人民公仆”,才能在新聞戰(zhàn)線上寫出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才能在新聞寫作上寫出真正反映民情民意的新聞作品,才能起到監(jiān)督和自省的鏡子作用。
在此過程中,蘊藏在基層群眾中的新人物、新事物、新風尚就會不斷映入你的眼簾。如果你做有心人,“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就會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聞素材。同樣,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什么是新事物的萌芽,什么是舊社會的沉渣泛起,你也會比較清醒,容易識別真?zhèn)?。實踐一再證明,來自基層的熱點新聞、獨家報道、深度調(diào)查,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做好新聞工作必須扎根基層,深入實踐。新聞記者走出高樓大廈,走進基層的廣闊天地,才能從基層獲得取之不盡的鮮活素材,寫出可以打動人心,令群眾滿意的新聞作品。接地氣不光是要腳踏基層土地,更是要走到群眾之中,在促膝溝通中體察民情,在心貼心的交流中了解民意,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及時反映群眾的心聲,讓新聞工作者成為黨和政府的好幫手,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南通日報社通過記者下基層活動,進一步引導采編人員轉(zhuǎn)換思路、更新理念,從多方面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增強了主旋律報道的影響力、感染力。深入鄉(xiāng)村、社區(qū)、企業(yè),傾聽民情民意,反映民眾心聲,在與一線群眾的深入接觸中,接地氣,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潮起通州灣》、《如皋小伙扎根泗洪》、《農(nóng)村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三難”待破解》、《我在丁堰當民警》、《萬頭豬場探“土豬”》、《海安有片美麗的“云”》等一批作品,以鮮活生動的語言,清新流暢的文風,反映生動的社會實踐,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
由于信息技術和傳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隨著高科技手段在新聞領域被廣泛應用,世界的新聞傳播格局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
各種新興媒體,從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短信、博客到今天盛行的微博,從平板電腦到智能手機,一句話,從傳播內(nèi)容到傳播手段,都對傳統(tǒng)媒體構成了直接的威脅。特別是網(wǎng)絡新聞的時效性、豐富性、公開性、交互性和暢通性,使我們的傳統(tǒng)媒體難以望其項背。
在這樣“兵臨城下”的情勢下,如果我們傳統(tǒng)媒體按兵不動,只能束手待斃、自甘沉淪,我們的報紙只能由萎縮走向消亡。怎么辦?“酒香不怕巷子深”,只有靠內(nèi)容取勝,靠優(yōu)質(zhì)新聞產(chǎn)品取勝。
試想,如果我們的傳統(tǒng)媒體憑借真實性、權威性的固有優(yōu)勢,再加上大量來自一線的鮮活新聞、獨家新聞,反映老百姓身邊事、身邊人和人間情的深度報道,以及思想敏銳、觀點前沿的評論,包括采用為普通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表現(xiàn)形式,就可以將新興媒體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而這一切,單靠從網(wǎng)上下載,靠編發(fā)通稿,靠電話采訪,靠到面上轉(zhuǎn)一轉(zhuǎn)遛一遛,顯然是無濟于事的。
大量事實表明,基層是新聞的富礦,群眾是報道的主體,社會生活是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要解決上述問題,除了“走、轉(zhuǎn)、改”,別無他途。因此可以說,今天特別強調(diào)“走、轉(zhuǎn)、改”,是傳統(tǒng)媒體應對新興媒體挑戰(zhàn)的必然選擇,是廣大報紙、廣播、電視工作者“化險為夷”,變被動為主動的靈丹妙藥。
總之,“走、轉(zhuǎn)、改”活動契合了新聞工作規(guī)律,順應了傳媒生態(tài)變化,切合了媒體發(fā)展的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應當持之以恒地開展下去。作為新聞工作者都應自覺行動起來,把“走、轉(zhuǎn)、改”作為立身之本、成長之基、成功之道,在“走、轉(zhuǎn)、改”中實現(xiàn)自己追求的價值和理想?!?/p>
□蔣阿平
(井岡山報社,江西 吉安 343000)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離炮火不夠近!”著名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曾這樣說。連日來,廣泛深入開展的“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活動,讓筆者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
活動中,井岡山報社的廣大編輯記者紛紛走進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將筆觸聚焦普通的勞動者、社會基層群眾,反映他們的苦與樂、喜與憂,展現(xiàn)他們的精神世界和追求,采寫出了《大愛一生》、《燒旺“第一把火”》、《這個新年不一樣》等一系列新聞稿件。人們發(fā)現(xiàn),無形中,黨報的語言更加生動了、面孔也愈發(fā)親切了,薄薄的新聞紙似乎更能感動人、溫暖人、感染人了。
那是“溫度”稿件的力量!怎樣的稿件是有“溫度”的稿件?就筆者理解而言,有“溫度”的稿件就是與群眾的心走得最近的稿件,是能讓眼前一亮、心頭一顫、為之一振的稿件。
有位新聞前輩說,“腳底的泥巴有多少,筆下的故事就有多少,心中沉淀的情感就有多深?!钡拇_,作為一名黨報記者,就是要將“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活動的精神,融入每一次采訪工作,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采寫出更多有“溫度”的稿件,贏得群眾認可。結合幾個月來走基層的經(jīng)歷,筆者深刻認識到:
稿件的“溫度”來源于強烈的服務意識。黨報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黨報記者往往以是否了解全市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成就,能否寫大稿、“唱紅歌”等來衡量自己是否合格。但實踐告訴我們,在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同時,記者更要面向基層、親近群眾、服務群眾,才能真正擔當好“耳目喉舌”的職責。
比如說,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工作,深受黨委、政府重視。但對廣大農(nóng)民來說,這是個陌生事物。他們不懂這究竟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它到底能給生活帶來什么好處,這對推進這項工作是不利的。在江西永新縣才豐鄉(xiāng)首個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試點村——陽家村的采訪中,筆者重點向村民了解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在這個村里發(fā)揮了什么作用,取得了什么成效?通過與村民親切攀談,筆者獲得了最真實,也最貼近群眾的第一手資料,寫出了題為“陽家村的新鮮事”的報道,以群眾的語言鮮活地介紹了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經(jīng)驗和成果,讓廣大群眾對這項工作有了直觀的印象。所以說,黨報記者要以強烈的服務意識,深入群眾生產(chǎn)生活、走進群眾內(nèi)心世界,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生存狀態(tài),滿足他們的正確訴求;要多向基層學習,向群眾學習,站在群眾的角度思考問題,運用群眾的語言宣傳報道,彰顯黨報風采。
稿件的“溫度”來源于強烈的精品意識。如果記者采訪認真,但面對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卻舍不得多下“筆頭”功夫,那么寫出來的稿件也會差強人意,沒有“溫度”可言。
作為一名黨報記者,應珍惜自己每一次的寫作,精心孕育每一篇稿件,細致深入地對采訪得來的信息進行篩選和加工,避免程式化、八股式。堅持不懈地經(jīng)營好每一個文字,制作標題新穎活潑,安排內(nèi)容生動有趣,多寫群眾喜聞樂見的好稿件;要以為人民立言、為時代放歌為己任,讓思想的力量推動發(fā)展,讓精神的光彩照耀時代。
稿件的“溫度”更來源于扎實的工作作風。基層一線是新聞工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深入基層,才能抓到活魚,寫出好稿。黨報記者更要從跑機關、泡會議的漂浮作風中跳出來,離生活、離實際、離群眾近一些、再近一些。
扎實的工作作風,體現(xiàn)在記者從群眾的角度看問題的習慣,體現(xiàn)在與群眾深入溝通的能力,體現(xiàn)在記者不怕吃苦的精神。建設開放繁榮秀美幸福新吉安,要求每一位黨員干部要有扎實的工作作風和昂揚的工作激情。如何營造這種良好氛圍,是黨報記者必須考慮的問題。筆者在江西遂川縣泉江鎮(zhèn)采訪時了解到,往年鄉(xiāng)鎮(zhèn)的黨員干部們臨近除夕前十來天,基本上都忙著準備過年,工作基本上處于擱置狀態(tài)。2012年,該鎮(zhèn)黨員干部精神狀態(tài)煥然一新,離除夕僅剩5天的時間仍然堅持在工作一線奔忙,幾個重大項目推進如火如荼。筆者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條難得的好線索。于是,筆者不顧天氣寒冷,深入工地一線,詳細了解工作進展情況和其中的細節(jié),趕在春節(jié)來臨之前刊登了《燒旺“第一把火”》這篇稿件。文章從廣大干部群眾熟悉的細節(jié)出發(fā),反映出遂川火熱的工作場面,成為感染和激發(fā)干群工作激情的響亮號召。
黨報記者不能當“官記者”,要少找借口和理由,多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沉下身子與群眾平等交流,真正同人民群眾融為一體、打成一片。要多挖掘真實的百姓生活,多捕捉人物故事和細節(jié),將新聞人物化、人物細節(jié)化、典型故事化,使新聞報道清新樸實、動人心弦,為推動吉安跨越發(fā)展發(fā)揮重要作用。
“腳板底下出新聞”。“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活動仍在繼續(xù),記者的腳步不能停下。我們要繼續(xù)按照“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活動的要求,大興思想新風,樹立良好學風,改進新聞文風,多用普通百姓的視角觀察問題,多用群眾樂于接受的方式闡述觀點,多一些短話、實話、新話,少一些大話、空話、套話,讓黨報既好看又給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