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升 林猤
改革開放以來,共產黨黨員的數量不斷增加,黨員的成分和結構也相應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變化了的黨員結構正面臨著巨大的外部風險。同時,年輕黨員、高學歷黨員、流動黨員及非公有制身份黨員的增多給黨的建設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妥善解決這些問題是保持黨的先進性以及更好地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的關鍵。
搞清楚新形勢下黨存在的外部風險和黨員結構變化帶來的問題并妥善地加以解決,有利于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保持黨的先進性,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黨員結構變化面臨的外部風險
價值多元化對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沖擊?,F(xiàn)代社會的開放性和多元性,導致了大量異質價值觀的涌入,對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沉渣泛起。這在黨內就表現(xiàn)為部分黨員受市場經濟中的不良思潮影響,黨性宗旨淡化,理想信念缺失,對馬克思主義立場不堅定,逐漸產生了權力尋租等腐敗行為。而這些現(xiàn)象的產生也和改革開放以來黨員結構的變化有一定關系。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使得中國社會產生了新的社會階層,為了能夠進一步擴大執(zhí)政基礎,許多來自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成員被吸收進黨組織。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將一些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思潮帶進了黨內,這也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在黨內的指導地位產生了沖擊。
市民社會崛起對黨執(zhí)政地位的挑戰(zhàn)。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其體制本身所固有的民主與法制觀念在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日益深入人心。這種現(xiàn)代政治理念的普及客觀上造成了社會力量的不斷增強,中國的市民社會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而初具雛形。市民社會的崛起反映了人們對民主的強烈訴求和對參政議政的迫切期待。黨員結構的變化恰恰反應了市民社會的政治利益訴求,越來越多的非公有制經濟的成員和知識分子要求加入黨組織去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與抱負就是明證,他們在給黨的執(zhí)政理念帶去新鮮血液的同時,也會產生思想上的交鋒,這就有可能不利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一貫性,同時也會造成政府在執(zhí)行過程中的困擾。日益增長的市民社會的政治需求與黨和政府政策在決策執(zhí)行過程中不能很好地滿足這些需求之間的矛盾將會成為中國社會在政治領域甚至是社會領域面臨的主要矛盾之一。
全球化背景對黨員素質的高標準要求。自20世紀90年代伊始,經濟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面對全球化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領域的沖擊,黨為保持自身的先進性,鞏固和擴大自身的執(zhí)政基礎,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保持黨員先進性。面對全球化,作為執(zhí)政黨的黨員就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這樣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中正確處理國際事務,在社會轉型時期妥善處理各類群體性事件,使得黨能夠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及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永葆先進性。而作為執(zhí)政黨也應該在吸納黨員時,注重黨員的職業(yè)結構、年齡結構及能力結構,改善黨的組織結構、政治作用及管理方式以適應社會需要。
黨員結構變化本身帶來的問題
年輕黨員增多。在共產黨黨員的組成結構中,年輕黨員的比例逐漸上升。據有關資料顯示,近年來新入黨的黨員中間,35歲以下的青年占了接近40%。年輕黨員給黨組織帶來了新的血液和新的活力,他們是日后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堅力量。但年輕黨員尤其是大學生黨員,其社會閱歷淺,其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正在形成時期,很容易受到異質價值觀的影響。一旦遇到是非問題,由于缺乏一定的是非鑒別能力,再加上某些錯誤社會思潮和輿論的誤導,部分年輕黨員可能不能客觀理性地認識和思考問題。此外,成長于社會轉型時期的年輕黨員對于新鮮事物往往很容易接受,但對黨的歷史和政治傳統(tǒng)卻了解得不夠深入,這不利于黨的優(yōu)良作風和優(yōu)秀政治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
高學歷黨員增多。近年來,黨員結構中的知識分子比重逐漸上升。這部分高學歷黨員是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成長起來的,因而受到市場經濟民主、法制觀念的影響,其權利意識、民主意識及政治參與意識都很強。這樣就有助于推動黨內民主的發(fā)展。但是,高學歷黨員的增多也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這些高學歷黨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社會上的精英代表,由于擁有了精英的身份,他們能夠很順利地向政治精英轉型。這樣就會無形中形成精英政治,而精英政治的最大弊端就是容易滋生腐敗問題。因而如何克服精英政治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好地發(fā)揮精英們的政治作用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流動黨員增多。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經濟改革的深化,黨員群體出現(xiàn)了流動的態(tài)勢。這主要表現(xiàn)為農民工黨員群體向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流動以及城市公有制企業(yè)的黨員群體向非公有制企業(yè)流動。流動黨員的出現(xiàn)及其數量的增加加大了對其管理的難度,這部分群體帶來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管理的缺位。由于流動黨員群體到新的地區(qū),很少主動聯(lián)系當地的黨組織,從而導致了對這部分黨員管理的缺位。二是保持黨員先進性的難度增加。由于缺少與黨組織的聯(lián)系,流動黨員思想上容易受到拜金主義等腐朽價值觀的侵蝕,從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迷失自己,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也無法得到很好發(fā)揮。
非公有制身份的黨員增多。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社會發(fā)展方向的多元化使得黨員的成分呈現(xiàn)出了多樣化的特征。特別是社會經濟結構調整之后出現(xiàn)的新興社會階層的先進分子被大量地吸納到黨員隊伍中來,而這些新興社會階層的先進分子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于非公有制企業(yè)。這些具有非公有制身份的黨員使黨的執(zhí)政基礎不斷擴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黨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來進行社會主義的建設。但是,這些具有非公有制身份的黨員的增多會使人們對黨的階級基礎是否發(fā)生了動搖產生懷疑。此外,非公有制身份的黨員在入黨的同時也容易將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不良思潮帶入到黨內。
應對黨員結構變化的對策
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面對黨員結構變化帶來的一系列挑戰(zhàn),為了繼續(xù)保持黨的先進性,就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一方面,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用一元的指導思想來面對多元化的價值取向,這樣才能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而這有賴于加強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另一方面,在面對社會轉型時期新舊價值體系的嬗變,應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意識形態(tài)及價值觀念領域的主導地位。但是,面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黨員,尤其是非公有制身份的黨員,應該有針對性地分析其思想狀況,去除其思想中的消極成分,加強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灌輸教育,這樣才能塑造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同時,還應大力宣揚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跡,以先進典型來激勵年輕黨員不斷進取,自覺提高自身素質。
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首先,基層黨組織要加強對流動黨員的思想教育,使他們具有正確的組織意識和組織歸屬感。這樣流動黨員在進入流入地工作時,能夠盡快地找到當地的黨組織,融入組織生活。其次,流動黨員流出地的黨組織要及時和流入地的黨組織溝通,建立聯(lián)動機制,及時反映流動黨員的生活狀態(tài)和思想狀況。最后,要加強對流動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的鍛煉。雖然流動黨員的組織生活是在流入地的黨組織進行的,但流出地的黨組織對流動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的教育并不是毫無責任。相反,流出地的黨組織應該利用網絡等高科技手段,加強對黨員的黨性教育,實行對流動黨員登記管理和派專人聯(lián)系流動黨員管理相結合。
處理好黨員量與質的關系。黨在發(fā)展黨員的過程中要考慮到黨員的結構問題以及正確地處理好黨員的量與質的問題,要擅于整合各社會群體的力量,以形成合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此角度考慮,黨應將更多的各方利益代表納入到政治體系中,通過整合各階層黨員的意志,并上升成為全黨的共同意志。但是,黨在吸納黨員時,評判黨員是否具備入黨資格的標準要看其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同度及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認知程度。同時,黨還需要鞏固其階級基礎,在吸納黨員的過程中要以工人、農民以及知識分子為主要發(fā)展對象。在此基礎上,考察符合黨員條件的其他社會階層的優(yōu)秀分子,并通過不斷的政治實踐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從始至終保持黨的先進性。此外,黨內監(jiān)督機制也是十分必要的,通過黨內的民主監(jiān)督,使黨員腐敗行為無處遁形。
(作者分別為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