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艷華 (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程長,常引起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臟病、水腫、腹水、胸腔或心包積液、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等并發(fā)癥〔1〕。其中合并呼吸衰竭的老年COPD患者在外界感染或創(chuàng)傷等因素作用下發(fā)生體內環(huán)境變化時,會引起甲狀腺功能減退,從而進一步加重病情。甲狀腺功能減退的老年COPD患者特征性表現(xiàn)缺乏,臨床易漏診,從而導致預后差,病死率高。本文通過檢測老年COPD患者血清中甲狀腺素水平,旨在探討老年COPD與血清甲狀腺素水平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COPD患者96例,其中男61例,女35例;年齡66~88(平均71.36)歲。按照診治指南的分級標準分為急性發(fā)作期37例和緩解期59例。動脈血氧分壓(PaO2)60~80 mmHg為輕度缺氧,40~59 mmHg中度缺氧,39 mmHg以下重度缺氧。將急性發(fā)作期37例分為輕度缺氧18例、中度缺氧11例和重度缺氧8例。病理診斷均滿足由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2007年制訂的COPD診治指南的診斷與分級標準〔2〕,且均未在近3個月內應用過皮質激素或胺碘酮等干擾甲狀腺功能的藥物。另選取同期我院體檢的健康老年人96例為對照組,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老年醫(yī)學分會2002年制定的五項健康老人判定標準,其中男58例,女38例;年齡65~80(平均69.94)歲。兩組年齡和性別差異不顯著,具有可比性。排除臨床已確診的甲狀腺疾病患者、存在甲狀腺病史者或其他甲狀腺功能障礙者,均抽取動脈血和靜脈血各2 ml。動脈血用作血氣分析以測定PaO2,靜脈血送檢驗科凍存待檢,測定血清甲狀腺素水平。
1.2 研究方法 PaO2測定應用丹麥產血氣分析儀來檢測,血清甲狀腺素水平測定在患者入院后24 h內取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血樣置于 37℃ 水浴中加熱 30 min,3 000 r/min離心10 min,凍存待檢。應用美國產全自動發(fā)光免疫分析儀測定血清甲狀腺素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T3)、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血清總甲狀腺素(TT4)、血清游離甲狀腺素(FT4)及促甲狀腺生成素(TSH)水平。觀察急性發(fā)作期和緩解期老年患者血清甲狀腺素水平,分析不同疾病階段患者血清甲狀腺素水平差異。
2.1 老年COPD患者急性發(fā)作期和緩解期血清中甲狀腺素水平比較 急性發(fā)作期患者血清中甲狀腺素 FT3、TT3、TT4、FT4和TSH水平較健康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而緩解期患者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見表1。
2.2 急性發(fā)作期內不同PaO2老年COPD患者血清中甲狀腺素水平比較 急性發(fā)作期患者隨著病情程度加重,PaO2降低,缺氧現(xiàn)象嚴重,甲狀腺素水平顯著下降(P<0.05)。見表2。
2.3 老年COPD與血清中甲狀腺素水平的相關性 以老年COPD患者缺氧程度作為疾病嚴重程度的判定,以PaO2為因變量,各血清中甲狀腺素水平TT3、FT3、TT4、FT4和TSH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血清中TT3、FT3、TT4和 FT4變化與疾病嚴重程度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P<0.05);TSH變化與疾病嚴重程度呈現(xiàn)正相關,但相關性不顯著(P>0.05)。見表3。
表1 各組血清甲狀腺素水平比較(s)
表1 各組血清甲狀腺素水平比較(s)
t1、P1為急性發(fā)作期患者與對照組比較;t2、P2為緩解期患者與對照組比較
組別 n TT3(nmol/L)FT3(nmol/L)TT4(pmol/L)FT4(pmol/L)TSH(mIU/L)急性發(fā)作期 59 1.06±0.51 3.12±1.09 90.99±18.40 12.09±5.0.865 0.779 0.904 0.128 0.564 01 1.50±0.81緩解期 37 1.82±0.66 4.80±2.01 118.05±24.38 15.10±4.03 1.82±0.89對照組 96 1.81±0.49 5.10±2.29 113.09±22.84 15.83±4.22 2.09±0.77 t1-3.190 2.298 2.003 1.987 2.430 P1-0.012 0.008 0.032 0.038 0.015 t2-0.089 0.124 0.153 0.287 0.306 P2-
表2 急性發(fā)作期內不同PaO2老年COPD患者血清甲狀腺素水平比較(s)
表2 急性發(fā)作期內不同PaO2老年COPD患者血清甲狀腺素水平比較(s)
t1、P1為中度與輕度缺氧組比較;t2、P2為重度與輕度缺氧組比較
組別 n FT3(nmol/L)FT3(nmol/L)TT4(pmol/L)FT4(pmol/L)TSH(mIU/L)輕度缺氧組 18 5.06±2.13 1.85±0.29 15.63±4.42 114.39±21 0.006 0.008 0.008 0.009 0.654.85 2.03±0.57中度缺氧組 11 4.01±0.54 1.67±0.32 12.88±3.01 98.33±20.07 1.99±0.58重度缺氧組 8 3.82±0.73 1.22±0.29 11.09±2.19 76.98±17.44 1.90±0.37 t1-4.238 3.889 4.125 3.564 0.197 P1-0.007 0.009 0.005 0.007 0.875 t2-4.098 4.420 4.289 4.009 0.132 P2-
表3 老年COPD與血清中甲狀腺素水平的相關性
COPD在臨床常見且多發(fā),它是一種以氣流受限和下呼吸道炎癥為重要臨床癥狀的呼吸系統(tǒng)病〔3〕。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素在調節(jié)人體生長代謝和維持體內環(huán)境穩(wěn)定中具有重要作用〔4〕。在正常生理狀況下,甲狀腺由垂體調節(jié),而垂體調節(jié)則受下丘腦支配。促甲狀腺激素會刺激甲狀腺在血清中分泌過量甲狀腺素,過量甲狀腺素在5-脫碘酶作用下會在甲狀腺中合成三碘甲狀腺原氨酸〔5〕。近年來,已有較多文獻報道了多種甲狀腺功能正常的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濃度降低患者。這種非甲狀腺疾病的血清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濃度減低現(xiàn)象多是由于缺乏營養(yǎng)、嚴重感染、骨髓移植、長期慢性病、急性心肌梗死、PaO2過低及重創(chuàng)性外科手術而引發(fā)的病理狀態(tài)。TT3、TT4在血清中的狀態(tài)多以與血漿蛋白結合為主,主要的結合蛋白為甲狀腺結合球蛋白(TBG)。當TBG血清含量正常時,TT3、TT4可以作為甲狀腺功能的衡量指標〔6〕。但當TBG含量變化或結合力有所變化時,必須同時測定FT3、FT4水平才能準確客觀地反映甲狀腺功能狀態(tài)。測定血清TSH含量對甲狀腺素水平的檢查也具有重要意義,其濃度不因結合球蛋白含量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同時測定血清TT3、TT4、FT3、FT4和TSH能準確反映血清甲狀腺素水平。
老年患者自身甲狀腺功能已隨增齡而衰退,急性發(fā)作期的病情又加重了甲狀腺消耗,導致TSH分泌減少,消耗增加,TT3、TT4水平下降;老年患者心臟功能衰弱,胃消化能力降低,腸道吸收碘能力下降,致使體內碘元素缺失,TT3、TT4合成減少;老年患者因呼吸衰竭而導致反復發(fā)作的呼吸道感染直接危及甲狀腺功能,使其甲狀腺分泌減少、轉化生成TT3、TT4含量降低;長期呼吸衰竭和嚴重感染還會導致血清中TT3利用率大大增加,而其生產轉化則受到嚴重抑制〔7〕;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還會因缺氧血程度嚴重而引起下丘腦、垂體減少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降低FT3生物活性;老年患者常因肝衰竭而導致促進FT3、FT4轉化生成的5-脫碘酶含量下降,降低血清甲狀腺素水平〔8〕。這些原因綜合作用導致了急性發(fā)作期的老年COPD患者血清甲狀腺水平出現(xiàn)顯著減退。本研究結果說明血清 TT3、TT4、FT3、FT4和TSH水平與老年COPD患者疾病嚴重程度有一定關聯(lián)。綜上,老年COPD患者與血清甲狀腺素水平具有一定相關性,測定血清甲狀腺素的水平能幫助臨床判斷疾病嚴重程度,對療效觀察和預后判定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1 王亞梅,錢 進.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結核的診治特點〔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2):66-7.
2 李熾觀,何炳文,朱大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測定甲狀腺激素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5):24-5.
3 劉 莉,魏 華,楊發(fā)滿,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甲狀腺激素水平變化的探討〔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5;25(9):1128-9.
4 陳惟雋,朱惠莉,吳毓敏.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疾病嚴重程度與血清甲狀腺素水平的關系〔J〕.老年醫(yī)學與保健,2011;17(3):157-9.
5 王長遠,秦 儉,王 晶,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甲狀腺素動態(tài)改變及意義〔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7;21(12):937-8.
6 劉 波,鐘 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期患者甲狀腺功能的改變及臨床意義〔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06;5(8):479-82.
7 郝 建,彭曉露,陸學丹,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肺性缺氧與肝功能損害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老年醫(yī)學,2008;22(1):46-8.
8 戴 珺,王 瑛.老年性疾病患者TSH、T3、T4、FT3、FT4測定的臨床應用〔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6;19(3):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