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
我女兒念過兩個幼兒園,課堂上居然都教唐詩,不但教背,還教吟;不但吟,還要用方言吟;不但小班的妹妹學(xué)會了,她還教給了念一年級的哥哥。我自己為了進修認字,偶爾寫些舊體詩,可是就怕我枯燥的解說挫折了孩子們對于古典的興趣,所以從來不敢?guī)е⒆幼x詩。有一回我兒子問我:“你寫的平平仄仄平是不是就是妹妹唱的唐詩?”我想了半天,答稱:“不是的,差得很遠?!?/p>
“那你能不能寫點好玩的?”他說,“像妹妹唱的一樣好玩?”
接著兄妹倆來了一句:“公——雞——緩——臭、屁!”
直到他們同聲吟完了整首詩,我才知道,那是《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趁機解釋:“依”字和“入”字是動詞,在前兩句第三個字的位置??墒堑搅巳⑺木?,動詞跑到每句的第二個字“窮”和“上”了,是不是有上了一層樓的感覺呀?
他們一點兒興趣都沒有,只反復(fù)朗誦念著他們覺得好玩兒極了的一句,并且放聲大笑:“公——雞——緩——臭、屁!”
那是閩南語,意思是:王之渙作品。孩子們不要詩,他們要笑。你不能讓他們笑,就不要給他們詩。詩,等他們老了,就回味過來了。我覺得幼兒園教對了,也并非因為那是“王之渙作品”,而是因為孩子們自己發(fā)現(xiàn)的“公雞緩臭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