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生
遼寧省農業(yè)科學院·110161
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培育和篩選出的鮮食與加工兼用型高產杏串枝紅,具有優(yōu)質、高產、多抗、廣適等優(yōu)點,經資深專家鑒定認為達到國內同類品種先進水平,已通過遼寧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現(xiàn)場鑒定與驗收。該品種是榮獲2010年度全國農牧漁業(yè)豐收獎二等獎的“李杏優(yōu)新品種的區(qū)試與示范”科技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開發(fā)推廣前景看好。
樹冠為自然半圓形,樹姿開張,樹皮縱裂、紫褐色。1年生枝條粗壯、直立,陽面紅褐色,背面綠色。多年生枝條紫褐色。葉片厚,卵圓形,深綠色,有光澤。葉柄長2.96 cm,紫紅色。葉緣整齊,單鋸齒。花白色,5瓣,雌蕊2枚,雄蕊32~37枚,花藥橘黃色。
樹勢中庸,萌芽率44%,成枝率5.6%,自然坐果率7.7%。2年生樹就開始開花,5~6年生樹進入盛果期,以短果枝和花束狀果枝結果為主。在遼南熊岳地區(qū)于4月上旬葉芽萌動,4月中旬開花,7月下旬果實成熟,果實發(fā)育期95 d左右。11月上旬開始落葉,樹體營養(yǎng)生長期約214 d。樹體的抗病、抗寒、抗風、抗干旱、耐瘠薄、耐鹽堿能力較強。
果實卵圓形,縫合線明顯,單果重52.2 g,果頂微凹,梗洼深而窄。果皮紫紅色,果肉橙黃色,纖維細,果汁少,離核,可食率高達96%,肉質硬脆,果實硬度17.3 kg/cm2,耐貯運。含可溶性固形物10.2%、維生素C 9.1 mg/100 g、總糖7.1%、總酸1.6%。營養(yǎng)豐富,品質優(yōu)良,酸甜適口,既可鮮食又可加工成杏干、杏脯、杏汁和杏罐頭等多種美味食品和飲料,其增值效果良好。
據(jù)連續(xù)多年試驗、試栽與示范情況表明,串枝紅杏的早果性、高產性和穩(wěn)產性突出,定植后第2年開始結果,第3年全部結果,4、6、10年生樹平均每667 m2產量分別高達1269 kg、3406 kg、5000 kg,都超過同園同齡的其它品種,堪稱國內少見的高產杏。
5.1 選地與建園 要選擇土質肥沃、土層深厚、灌排方便、地勢略高、背風向陽、交通便利和遠離污染源的中性壤土或砂質壤土地塊建立杏園。在杏園內要留出適當?shù)淖鳂I(yè)道(也是通行道),在杏園四周要安設高度為2 m左右的防護網(wǎng)。
5.2 選苗與修根 要在苗木萌芽前選擇1年生苗高 100~110 cm、苗粗 0.7~0.8 cm、根群長20~25 cm、嫁接部位愈合良好、生長健壯、無傷無病和直而無彎的優(yōu)質苗木。在定植前應該修整根部,剪除腐爛根、傷殘根和過長根,先用清水浸根24 h,后用400 mL/1 kg生根粉溶液浸根 2~3 min。
5.3 挖坑與定植 在定植前要挖成直徑與深度各為50~60 cm的圓形定植坑,施入與熟土充分混合的腐熟優(yōu)質農家肥30~50 kg及三元素復合肥1~2 kg做底肥。回填土距地面20~25 cm。在 4月上、中旬定植,株距 2~3 m,行距 3~4m,肥沃地塊宜稀,瘠薄地塊宜密。做到苗木直立、根系舒展、及時覆土、踩踏嚴實,澆足底水。
5.4 配置授粉樹 串枝紅杏的自然授粉率很低,務必配置與其花期相同、花粉量多、親和力強的大紅杏、二紅杏、大明杏等品種做授粉樹,從中必選2~3個品種使其形成混合花粉,以提高授粉效果。主栽品種與授粉品種應按6∶1的比例相間定植。在開花期輔以人工授粉,以及釋放蜜蜂或角額壁蜂傳粉更能提高授粉率。
5.5 疏花與疏果 要在開花期疏除中、長果枝全部和短果枝基部的花,選留短果枝中、上部和花束狀果枝的飽滿花。在生理落果后至硬核期要疏除傷殘果、干癟果、畸形果、病蟲果和梢頭果。每個短果枝和花束狀果枝只可選留1~2個果形端正和發(fā)展良好的優(yōu)質果。在一般情況下,枝果比為 4~6∶1,葉果比為 25~30∶1。
5.6 施肥與覆草 要堅持配方施肥、平衡施肥、全層施肥、分期施肥、施足農肥、補施化肥的原則。對幼齡樹要挖成環(huán)狀溝適當多施氮肥,對成齡樹要挖成條狀溝或放射狀溝適當多施磷肥、鉀肥和微肥。應該做到以秋施充分腐熟的優(yōu)質農家肥或生物肥為主,以早春和初夏追施適量的多元素復合肥或專用肥為輔。每年具體的施肥次數(shù)、時期、種類、數(shù)量和方法,都必須因樹、因天、因地制宜。杏園覆草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具有保水肥田、保濕抗旱、保溫抗寒、增產提質等多種功效。一年四季特別是在春夏兩季杏園灌水或降雨之后,將鍘(切)成長30~50 cm的玉米、高粱、小麥、大豆等作物秸稈,以及稻草、青草、落葉等覆蓋在樹行間10~20 cm厚,在其上面壓土5~10 cm,既可防止覆蓋物被風吹走和發(fā)生火災,又可加速覆蓋物腐爛。結合秋季施肥,將腐爛的覆蓋物深埋于地下。還要繼續(xù)覆蓋新草。
5.7 灌水與排水 灌水應與施肥結合起來,通常應在開花前、硬核期、土壤封凍前各灌水1次,每次灌水都要使根區(qū)土壤的含水量達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80%,在地表晾干后要及時淺鋤松土保墑,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在連雨天和雨季里要注意排水防澇,尤其是在低洼易澇地區(qū)更不得疏乎。
5.8 防病與治蟲 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將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藥劑防治結合起來,做到早預防、早發(fā)現(xiàn)、早防治。不從疫區(qū)引進苗木,并做好苗木檢疫工作。夏秋時節(jié)要徹底清除樹上下的各種病殘體,刮除主干和支干上的老翹皮,一并燒毀或深埋。對杏園土壤要進行全面深翻,深度應在20 cm以上。要保護和利用好飄蟲、草蛉、食蚜蠅和赤眼蜂等天敵,可以達到以蟲治蟲的目的。選用廣譜、高效、低毒和低殘留的無公害農藥,及時防治相關的病蟲害。對病害應在其發(fā)病初期或尚未蔓延之前就須防治,對害蟲要在其產卵盛期或幼蟲孵化期即應防治。這樣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據(jù)多年的試驗、試栽、示范與推廣情況表明,串枝紅杏的樹體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和廣泛的適應性,除高海拔山區(qū)和高寒地區(qū)以外,在我國杏的經濟栽植區(qū)域內的大多數(shù)省份都可栽植,尤其是在“三北”地區(qū)和西部地區(qū)開發(fā)推廣更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