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汀
(復旦大學,上海200433)
論“人類共有物”中經(jīng)濟財貨的共有性
□吳文汀
(復旦大學,上海200433)
“人類共有物”應當作出自由財貨和經(jīng)濟財貨的分類。古典自然法學家論證的是自由財貨的共有性,對“人類共有物”中經(jīng)濟財貨的共有性缺乏有效論證是當今國際社會中人類共有物爭端的關鍵原因。人類共有物中經(jīng)濟財貨的共有性可以類比民法中的共同共有制度:人類共有物中經(jīng)濟財貨的共有具有民法中共同共有成立的事實原因和法律原因;人類共有物中經(jīng)濟財貨共有的實現(xiàn)需要全人類積極履行共有權利和承擔共有義務。
“人類共有物”;經(jīng)濟財貨;共同共有
在古代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低下,人類無法充分獲得滿足自己需要的財產,每一個人都依靠公社而生存;后來隨著家庭和私有財產的發(fā)生,家庭作為基本的生產、生活單位,開始有了自己的財產,這種私有形式就是最初的共有權。民法中共有的概念為:“某項財產由兩個以上的權利主體共同享有所有權?!保?]但在國際公法領域,“人類共有物”往往與“人類共同繼承遺產”、“人類共同財產”等概念相提并論,作為這樣一個私法中的特有概念卻屢屢在國際法中作為涉及全人類共有利益的公有概念提出,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xiàn)象。
國際法中的“人類共有物”制度起源于古代羅馬法中的“一切人共有的物”。古典時期的羅馬法學家埃流斯·馬爾西安在其《法學階梯》第3卷中說:“的確,根據(jù)自然法,空氣、流水、大海及海濱是一切人共有的物。”[2]該法律學說的提出具有革命性:在主體方面,“一切人共有的物”的概念中的“一切人”,不僅包括羅馬市民,而且包括外邦人,體現(xiàn)古羅馬法學家的世界主義思想;[3]在客體方面,馬爾西安注意到了一些物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所以賦予其特殊的制度。他把上述客體定性的依據(jù)歸結為自然法。他認為按照自然法則,大地可以經(jīng)過文明狀態(tài)的私有化成為各國領土,但是空氣、流水、海洋和海岸只能維持其自然狀態(tài)下的共有性質。根據(jù)物質是否具有稀缺性,經(jīng)濟學把物質分為自由財貨和經(jīng)濟財貨。自由財貨是指一種具有效用的物品,由于它的供給十分豐富,幾乎可以不花任何努力和成本就可以自由獲得(例如,空氣和陽光)。經(jīng)濟財貨也是指一種具有效用的物品,但對于需求來源是稀缺的,這就被叫做經(jīng)濟財貨。[4]如果按照經(jīng)濟學的定義,古羅馬時期提出的“一切人共有的物”應當均指自由財貨。后來優(yōu)士丁尼的《法學階梯》在馬爾西安學說的基礎上又增加“在港口或河流中的捕魚權”作為“一切人共有物”的新類型。到了17世紀,格老秀斯在《海洋自由論》中提出的“共同財產”理論[5]發(fā)展了國際法中的“一切人共有的物”理論。格老秀斯為了證明海洋自由提出兩個理由,第一,那些不能被占有,或從未被占有的東西,不能變?yōu)槿魏稳说呢敭a,因為所有財產源自占有。第二,那些由自然構成、雖為某個人服務但仍足以為其他所有人共用的東西,不論是今天還是將來,均應永久的保持它由自然初創(chuàng)時的狀態(tài)。[6]這些物質易于普遍使用的特性,使他們永遠不能變成私有。[7]可見,格老秀斯從法學的視角進一步論證了自由財貨的特性,進而證明海洋自由,“海洋自由論”成為后幾百年關于海洋的主導原則。20世紀以來,由于科技的突飛猛進,越來越多的自然資源進入人類開發(fā)利用的視野,國際法中“人類共同物”的概念得到進一步豐富。關于這些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和保護制度成為全人類面臨的新問題。在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深海企業(yè)公司居然發(fā)出通告,主張對太平洋洋底的大片地帶有排他的法律權利。[8]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法中的“人類共有物”以各種學說、宣言甚至國際條約的形式出現(xiàn)。在學說方面,“人類共有物”的外延擴展到國際海底區(qū)域、外層空間軌道、共同的環(huán)境和南極。[9]在國際立法實踐方面,1959年《南極條約》在序言中提及“全人類的利益”。[10]1963年,《各國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活動的法律原則宣言》內容包括:外層空間的探索和利用必須為全人類謀福利和利益。[11]1967年馬爾他駐聯(lián)合國大使阿維德.帕多博士建議把深海底的礦藏資源宣布為“人類共同繼承遺產”,不應由少數(shù)發(fā)達國家獨占開發(fā),而應是全人類分享資源的開發(fā)利益。聯(lián)合國大會接受了帕多的建議,經(jīng)過10多年的討論,《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1部分規(guī)定了國際海底區(qū)域是人類共同繼承遺產。[12]1972年的《保護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公約》規(guī)定:文物、建筑群和遺址是全人類世界遺產的一部分。[13]1978年,聯(lián)合國貿易和發(fā)展會議的政府間專家小組向聯(lián)合國關于技術轉讓的國際行為法典會議的報告中指出:“技術是世界人類繼承財產的一部分,而且一切國家都有權引進技術,以便改進人民的生活水平”。1979年的《指導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xié)定》的英文譯本明確規(guī)定了“月球及其自然資源均為全人類共同繼承遺產”。[14]可見,20世紀以來,國際法中“人類共有物”概念的內涵不僅包含自由財貨還包括經(jīng)濟財貨;海洋、外層空間、月球、技術等財產具有人人可以共同使用的特性,是自由財貨;而南極、國際海底區(qū)域、文物、建筑物和遺址等都存在稀缺性以及被私主體占用的可能性,屬于經(jīng)濟財貨。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無論是羅馬法中“一切人共有的物”還是格老秀斯主張的共有物,其特點都是具有易于為人類共同使用的特性,為自然法狀態(tài)下的人類的公共產品,即經(jīng)濟學中的自由財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際法中的“人類共同物”包括了經(jīng)濟財貨,比如國際海底區(qū)域還有南極資源,它們并不符合古羅馬法學家和格老秀斯當初對于“共有物”論證的條件:首先,這些資源由于其物理特性,他們是能夠被占有的;其次,這些資源是稀缺的,他們并不是既能夠為個人服務但仍足以為其他所有人共用的東西,所以對這些財產,國家或者個人是具有將其私有化傾向的。歷史上確實存在著將這些共有物私有化或者國有化傾向的事實。例如1908年至1946年,先后有英國、新西蘭、澳大利亞、法國、挪威、智利、阿根廷六國先后宣告它們各自對南極洲的領土的主權范圍,直到現(xiàn)在南極主權雖然基于《南極條約》而被凍結,但是仍有國家覬覦“解凍”之后南極的主權問題;又如,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深海企業(yè)公司居然發(fā)出通告,主張對太平洋洋底的大片地享有排他的開采權利。筆者認為,1967年馬爾他駐聯(lián)合國大使阿維德.帕多博士把深海底的礦藏資源宣布為“人類共同繼承遺產”的提議之所以震驚國際法學界,并不僅僅是因為他提出了“人類共同繼承遺產”的概念,更是因為他第一次將經(jīng)濟財貨與國際法上“人類共有物”的概念相結合。關于自由財貨的人類共有性,已經(jīng)經(jīng)過古羅馬法以及格老秀斯的詳細論證并得到實踐的檢驗。那么將經(jīng)濟財貨歸為國際法中“人類共有物”范疇的依據(jù)何在?
國際法“人類共有物”中經(jīng)濟財貨“共有性”的依據(jù)以及實現(xiàn)方式可以借鑒民法中的“共同共有”制度。民法是所有部門法律制度的基礎,“西方人創(chuàng)立的國際法理論與體系,從里到外都是以民法,特別是羅馬法為基礎的。”[15]所以研究國際法的基礎理論問題可以從民法中尋找答案。民法中的共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民或法人根據(jù)某種共有關系而對共有財產共同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16]筆者認為,從根本上說,國際法中人類對經(jīng)濟財貨的共有制度與民法中的共有制度是一致的。國內一些學者認為國際法中共有物與民法中的共有物是不同的。[17]但是局部的不同并不能改變兩者本質上的共性——兩者的本質都是復數(shù)主體對有限資源的權利義務關系??v然兩者在主體與客體的范圍上仍然存在不同:在主體方面,民法中共有制度的主體是特定的少數(shù)人,國際法中“人類共有物”主體范圍空間上包括全人類,時間上還包括人類后代;在法律關系客體上,顯然國際法中的“共有”客體范圍要小得多,僅僅是幾類具有全人類共享性質的財產。但是這并不能夠改變兩者本質的相同。而全人類對自由財貨的共有制度就與民法中的共同共有制度以及全人類對經(jīng)濟財貨的共有有本質的不同?!逗Q笞杂烧摗分懈窭闲闼箤⒐灿泻凸袃烧叩韧骸斑@些東西就是羅馬人根據(jù)自然法稱為的共有物,或者如我們根據(jù)萬民法所言的公共物”。[18]但是筆者認為,格老秀斯這里的“共有”應當不是羅馬私法最原始意義上的“共有”。本文對于經(jīng)濟財貨共有制度的分析就通過與其具有相同本質的民法中的共有制度開始。民法中的共有制度包含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兩種制度。“應有部分”是按份共有區(qū)別于共同共有的基本特征,共有人對共有財產存在應有部分者即為按份共有,否則就是共同共有。[19]全人類對于經(jīng)濟財貨的共有是無法確定部分的,因為對于南極、國際海底區(qū)域等資源劃分份額是不現(xiàn)實的,所以,國際法中全人類對經(jīng)濟財貨的共有應當是共同共有。民法中共同共有發(fā)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共同關系的事實原因,第二個層次是法律規(guī)定的法律原因。[20]那么全人類對于經(jīng)濟財貨的共有是否也具有以上兩個條件呢?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一)全體人類在自然界中存在共同關系
共同關系的發(fā)生不是要特別的發(fā)生共有關系,而是基于一般的身份關系或者帶有人格性質的關系而產生。對于宏觀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關系來說,人類都是自然界進化之后的產物,自然界是全體人類之母,在此個人、國家在自然界面前都是平等的。賀拉斯說:“自然已宣稱她為私地之主不是你、我、他、或任何他人?!彼栽谏袷サ淖匀幻媲埃祟愔械拿總€個體以及國家都是平等的與自然界發(fā)生關系的生物體的集合,不分國家、民族、貧賤,自然界中的每個個人都是平等的。這就在所有人類的內部形成一種身份上的共同關系,而這種共同關系的存在,就是全人類對于自然界中的特定經(jīng)濟財貨的共有性的實施前提。
(二)全體人類對特定經(jīng)濟財貨的共有關系存在法律原因
⒈這種法律原因首先是自然法則。西塞羅曾說:“根據(jù)自然,沒有任何東西是私有財產。”自然法則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為一切制定法基礎的關于正義的基本和終極的原則的集合,它認為“自然”是明智的,永恒的,而法則是專斷的,僅出于權宜之計。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主張通過自然法來作為評價成文法優(yōu)劣的參照,斯多噶學派引進了一種新的看法,認為理性乃人所共有,自然狀態(tài)則為理性控制的和諧狀態(tài),但已為自私所破壞,故而應當恢復自然狀態(tài)。按照理性去生活,就是按照自然生活。羅馬法中的自然法思想即源于此。西塞羅曾說:“根據(jù)自然,沒有任何東西是私有財產”。[21]上帝不是把所有的東西給予這個人或者那個人,而是給予了整個人類。誠然,在自然的指引下,很多人類共有的物都經(jīng)過國有化成為國家財產或者經(jīng)過私有化成為個人財產。但是特定的經(jīng)濟財貨是不能成為任何國家公產的,而只能歸人類共有,因為他們承載的是人類共同利益。在一個世紀以前,更確切的說是在全球化現(xiàn)象發(fā)生以前,人類共同利益概念并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在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上已經(jīng)成為緊密聯(lián)系和相互依存的整體,而南極、國際海底區(qū)域等珍貴的自然資源是這個整體存在的物質基礎,對其進行保護是維護和發(fā)展國際經(jīng)濟貿易的需要。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加限制地開發(fā)下去,可以預見資源耗盡、生物種群滅絕、淡水枯竭、沙漠化、氣候交暖等等環(huán)境災難遲早會降臨,那時,整個人類的生存將面臨嚴重的危機。所以國家應當聯(lián)合起來,為了人類共同利益而努力,這是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的內在要求。很多環(huán)境保護的國際公約確認環(huán)境保護行為是為了人類共同利益。1946年《國際摘鯨管制公約》就已經(jīng)表示:為了后代的利益,保護以鯨這個物種為代表的重要自然資源,是世界各民族的利益。之后的一系列國際公約,如1973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的華盛頓公約》、1979年《保護野生珍稀動物物種的波恩公約》、1992年《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等都重申了這一思想。只有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在整體上得以維護與提高,各國的局部利益才能得以促進與完善,才具有發(fā)展的潛力。所以,國際法中“人類共有物”制度適用于自然資源的經(jīng)濟財貨符合人類共共同利益,是自然法則的要求。
⒉這種法律原因也存在實證法依據(jù)?!堵?lián)合國憲章》規(guī)定,聯(lián)合國宗旨之一是為“促成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于經(jīng)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之國際問題,且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增進并激勵對全體人類之人權及自由之尊重”。[22]這一宣言性的表述,意味著聯(lián)合國謀求的是全人類利益之實現(xiàn),其眾多的成員國有義務協(xié)助聯(lián)合國實現(xiàn)這一職能。隨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萬隆十項原則”均對國際合作予以肯定。1970年《國際法原則宣言》要求各國“不問在政治、經(jīng)濟及社會制度上有何差異均有義務在國際關系之各個方面彼此合作?!保?3]對于海床等特定的經(jīng)濟財貨來說,對它們的開發(fā)和治理必須依靠國際合作。因為,要有效地開發(fā)和利用如此巨大復雜的資源,憑借一個或幾個國家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依靠整個國際社會的力量,建立一種協(xié)調機制來調整國際社會在保護、改善和合理利用環(huán)境與資源過程中所產生的國際關系。另外,在開發(fā)和使用物質過程中產生的全球性環(huán)境問題,決定進行廣泛而公平的國際合作是必要的。環(huán)境問題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單純是一國的內部事務和一國公害。溫室效應、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酸雨、生物物種銳減、土地沙漠化、淡水資源短缺、水質惡化、海洋污染、核污染、外層空間環(huán)境問題等已形成了全球性公害,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威脅。所以在開發(fā)和利用這些經(jīng)濟財貨時必須展開國際合作。
綜上所述,特定經(jīng)濟財貨歸入國際法中的“人類共有物”的范疇是因為全人類和這些財產之間的關系符合民法中共同共有的條件,這一制度具有自然法和實證國際法依據(jù),是智慧的人類根據(jù)自然法則以及人類面臨特定時代的環(huán)境所得出的正確結論。唯有各國攜手合作,共同開發(fā)利用保護這些資源,才能有效使它們?yōu)檎麄€人類造福。
(一)經(jīng)濟財貨共有中全人類權利的實現(xiàn)
按照民法原理,在共同共有制度中,共有人的權利包括共同使用權、共同收益權、物權請求權和設置共有物物上權的權利。由于前兩種權利涉及的是共同共有成員內部之間關系,所以具有借鑒意義。全人類對于作為“人類共有物”的經(jīng)濟財貨具有共同使用權、公平分享收益權。
⒈共同使用權的實現(xiàn)。自由財貨和經(jīng)濟財貨作為國際法上的“人類共有物”由于自身物理性質的不同,人類對其共有的方式也應不同,自由財貨的主體可以自由的使用財產,而經(jīng)濟財貨的主體不可以自由的使用,而是要在協(xié)商一致的基礎上為了全人類的利益來開發(fā)資源。如果說自由財貨的共有強調的是自由權的保護,那么,經(jīng)濟財貨的共有兼有對自由權的保護和共同開發(fā)、共同管理的義務,而不能自由的使用、甚至是獨占。借助科技的力量,只要人類可以到達的地方,如果沒有法律的規(guī)制,人類的貪欲將會得到最大的展現(xiàn),而由此帶來的后果就是這些寶貴資源的過度開采與環(huán)境的巨大破壞。物理性質的不同使得對自由財貨的共有使用不能與對經(jīng)濟財貨的共有使用等同,正如一位法國學者指出——把公海自由擴大適用于深海底開礦,將進一步在世界上造成不平等,這樣的公海自由很像19世紀工業(yè)歐洲的“勞工自由”,其結果是大國的權利是特許,而窮國的權利是屈服。[24]所以說,對于經(jīng)濟財貨的共同使用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任何公法主體或者私法主體都不得對這些資源主張所有權;二是以上主體不得放任自由的適用這些資源。那么建立一個代表機構,代表全人類的利益來開發(fā)這些稀有的“人類共有物”似乎成為唯一的選擇。但是實踐中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無論是國際海底區(qū)域“平行開發(fā)制”還是南極的協(xié)商國會議制度都不盡人意,制度的具體構建有待探討。
⒉公平分享“人類共有物”的收益。公平分享主要是抵制任何國家為謀取私利或商業(yè)利潤的行為,強調只有是全人類獲利的開發(fā)活動,才能體現(xiàn)“人類共有物”制度的真實內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人類共有物”資源應對所有國家無歧視、平等的開放,并且建立合理的制度來促進后開發(fā)國在先開發(fā)國的帶動下進行開發(fā),包括技術、科研和資金方面的援助以及合作開發(fā)等制度;第二,通過合理的制度和機構來協(xié)調各方的利益分配;第三,收益為未來人類保留。公平分享主要是抵制任何國家私自謀取私利或商業(yè)利潤的行為,強調只有是全人類獲利的開發(fā)活動,才能體現(xiàn)“人類共有物”的真實內涵。所以,開發(fā)月球和海床或者南極所獲得利益不允許被個別國家獨占,而必須由世界各國共同分享。《月球協(xié)定》第11條規(guī)定,月球資源帶來的福利應當由全部締約國公平分享,且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和需求應得以優(yōu)先考慮,同時還需特別照顧為探索月球作出貢獻和努力的國家。[25]《海洋法公約》第140條規(guī)定,國際區(qū)域內的活動,不論地理位置的差別,也不論內陸國和沿海國的差別,一律為全人類的利益而進行,并應特別照顧那些尚未取得完全獨立的人民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需求,無歧視地公平地分配從區(qū)域活動中所得的利益。[26]
(二)經(jīng)濟財貨共有中全人類義務的承擔
按照民法原理,在共同共有制度中,共有人的義務包括對共有物進行維修、管理、改良,對所欠債務提供連帶清償責任,對共有物造成他人損害的賠償責任等。后兩者涉及的是共有人的對外義務,前者具有借鑒意義。由于“人類共有物”中經(jīng)濟財貨的稀缺性,所以人類在利用資源的同時要承擔維護資源的義務,其中最主要就是要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政策,注意保護環(huán)境。
⒈貫徹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義務。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境理念日益受到各國人民和政府的重視。因此,人類對“人類共有物”進行開發(fā)利用的時候不僅要考慮現(xiàn)今全人類的利益,還需顧及以后人類的整體利益。
⒉保護環(huán)境的義務。人類共同的開發(fā)活動應防止無節(jié)制的濫用和開發(fā),減少和控制開發(fā)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和對動植物的損害,切實維護全人類的利益,為人類社會保存一個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對此,《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宣言》聲明:“保護和改善人類環(huán)境是關系到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幸福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問題,也是全世界各國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國政府的責任”。[27]所以,環(huán)境保護是當今國際社會的重要議題,對于稀缺性的國際法“人類共有物”的開發(fā)更加要強調環(huán)境保護的義務。
綜上所述,將自然資源中的經(jīng)濟財貨歸入到國際法中“人類共有物”的范疇,反映了國際法從國家本位主義向國際社會本位主義的轉變?!叭祟惞灿形铩边@一世界主義的概念最初由于人類對于自然財貨的共有性而產生,后來由于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使人類對于人類整體利益意識得到提高,人們逐漸認識到整個全球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環(huán)境的整體性以及相互之間的緊密關聯(lián)性,從而使得共同開發(fā)的共有意識深深扎根于人類心中,“人類共有物”制度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這種基于人類對于自身和自然資源中經(jīng)濟財貨共有性的認識使得國際法中“人類共有物制度”得到復興。這種全人類對稀有資源的共有制度可以比喻為全人類在有限自然資源基礎上成立的合伙,在“全球化”的重大歷史背景下,各國應當遵守合伙制度,設立代表全人類利益的管理機構來管理合伙產業(yè)并且向全體共有人公平分配收益。
[1]佟柔.中國民法[M].法律出版社,1990.
[2](意)桑德羅·斯奇巴尼.民法大全選譯·物與物權[M].范懷俊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
[3]徐國棟.一切人共有的物”概念的沉浮—“英特納雄耐爾”一定會實現(xiàn)[J].法商研究,2006,(06):140.
[4](英)柯森.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入門[M].趙崇齡等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5]Hugo Grotius,The Freedom of the Seas,translated by Ralph Van Deman Magoffi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16,p.22.
[6][18]Hugo Grotius,The Freedom of the Seas,translated by Ralph Van Deman Magoffi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16,p72.
[7]Hugo Grotius,The Freedom of the Seas,translated by Ralph Van Deman Magoffi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16,p74.
[8][15]Saffo,Common Heritage of Mankind:Has the General Assembly Created a Law to Govern Seabed Mining,53 Tul.L.Rev.492(1978-1979).
[9]LouisHenkin,Internationallaw:PoliticsandValues,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1995,p.83,p.91,p.93,p.94.
[10][11][14][25]王鐵崖,田如萱.國際法資料選編[M].法律出版社,1981.
[12][26]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2-02-15.
[13]世界遺產公約[EB/OL].http://whc.unesco.org/archive/conventionch.pdf,2012-02-15.
[15]張乃根.國際法原理[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16]王利明.民法新論(下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物權法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17]不同的觀點見歐斌.論人類共同繼承財產原則[J].外交學院學報,2003,(04):106;李丹妙.試析人類共同繼承財產的概念與基本內涵[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02):111.
[19][20]楊立新.共有權理論與適用[M].法律出版社,2007.
[21]Hugo Grotius,The Freedom of the Seas,translated by Ralph Van Deman Magoffi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16,p68.
[22]聯(lián)合國憲章[EB/OL].http://news.sina.com.cn/w,2012-02-15.
[23]國際法原則宣言[EB/OL].http://www.fmprc.gov.cn,2012-02-15.
[24]王鐵崖.論人類的共同繼承遺產的概念[J].中國國際法年刊,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84.
[27]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宣言[EB/OL].http://www.bjxhrj.com/sseweb,2012-02-15.
(責任編輯:徐虹)
The Co-ownership of Economic Goods in“Common Humanity”
Wu Wenting
“Common humanity”should be devided into free goods and economic goods.The argument of the co-ownership of“Common humanity”always focus on free goods but economic goods.The lack of effective demonstration of co-ownership of economic goods is the key of the international disputes about the“Common humanity”today.The co-ownership-in-common of economic goods in“Common Humanity”could be assimilated in the co-ownership-in-common system in civil law:The co-ownership of economic Goods in“Common Humanity”have the facts and legal reasons which the establishment of co-ownership-in-common system of civil law need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ownership of economic goods in“Common Humanity”require vigorous implementation of all humankind rights and obligations in Co-ownership.
“common humanity”;economic goods;co-ownership-in-common
D996
A
1007-8207(2012)10-0111-05
2012-08-25
吳文汀(1987—),女,山東青州人,復旦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我國南極權益維護的法律保障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1BFX141;受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港澳臺辦公室)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聯(lián)合項目“南極洲權屬爭端與中國南極區(qū)域權益的法律保障”的資助,項目編號:QY20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