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茂蘇
中秋國慶期間,中央電視臺策劃了一次大型的主題采訪活動“你幸福嗎?”。受訪者涉及社會各個方面的人,采訪的形式也很新穎,以街頭巷尾隨機采訪為主。策劃者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讓觀眾觀看節(jié)目后深信不疑:我們很幸福,生活很美好。然而,看完整個采訪,我的總體感覺是:采訪很真實,結果有點假。
改革開放的這幾十年來,我們國家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飛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這是有目共睹的。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也隨之水漲船高這是毫無疑義的。央視通過“你幸福嗎?”主題采訪活動反映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也是主題采訪的一次創(chuàng)新。但我認為這次采訪活動有些瑕疵,篩選的痕跡太重。一是結果篩選,從采訪的所有對象來看,答案幾乎全部是“我很幸?!薄1M管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幾十年前相比大大提高了,但我們畢竟還是發(fā)展中國家,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貧富差距、城鄉(xiāng)差距、環(huán)境污染等等現實問題的存在都會影響人民的幸福感。二是情境篩選,記者采訪基本上選擇在旅游景點、公園晨練、鬧市商場等人們比較輕松愉悅的地方。但社會并不都是這樣鶯歌燕舞的地方,如果記者能走進一些環(huán)境比較差的地方,比如說強拆現場、信訪現場采訪群眾,真實感就會大大增強。三是心境篩選,這次采訪活動中的一些受訪者正準備結婚辦喜事,或者剛經歷了開心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幸福感是會隨著心情而發(fā)生變化的。今天遇到開心事你采訪他,他興高采烈地說幸福;明天如果遇到煩心事你采訪他,很可能說出截然相反的答案來。
我們的一些新聞報道在報道成績、成就的時候往往喜歡一邊倒,喜歡完美無缺。這樣的報道多了給人的感覺就是真實性差了。這次大型主題采訪活動“你幸福嗎?”在反映社會進步、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如果能不回避現實存在的問題和人民群眾的關切,那將會是一次十分成功、有意義、群眾認可的社會調查采訪活動。
新聞事實不容“美化”
方凱裕
8月10日,央視新聞頻道《共同關注》欄目報道了劉翔在英國手術的新聞,不過畫面顯示劉翔受傷的右腳變成了左腳。為此,一些網友對這條新聞產生懷疑,并進一步質疑劉翔詐傷。而后,《共同關注》欄目正式致歉:“8月10日《共同關注》節(jié)目中,演播室背景屏劉翔治療圖片出現錯誤,錯誤原因是制作人員為使圖片關鍵信息不被主持人和手語翻譯遮擋,將該圖片做了水平翻轉處理,此處理使劉翔受傷位置發(fā)生錯誤呈現,播出后使一些觀眾和網友產生困惑和誤解,欄目組對此深表歉意。”
事實上,制作人員這么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美化屏幕,讓電視畫面更好看,“使圖片關鍵信息不被主持人和手語翻譯遮擋”。誰會料到眼神犀利的觀眾并不買賬,這個事件讓媒體很難堪。說到底,這說明新聞事實不容絲毫“美化”,否則會導致事實真相被歪曲。
在我們平時的新聞采制過程中,也有類似“美化”新聞事實的做法。例如在拍攝街景的時候,為了使畫面干凈整潔,記者都會盡量避開凌亂的電線、店招、廣告;在廠礦企業(yè)或者偏遠鄉(xiāng)村采訪的時候,會要求采訪對象不要講方言。但這些畫面和采訪播出后,很多熟悉畫面場景和采訪對象的人都會覺得畫面不真實、采訪對象有點假。這樣,報道和采訪的效果也可能不盡人意。
其實,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真實記錄比“人為美化”更具說服力。因為,只有這樣,才更接近事實。往往我們刻意“美化”新聞,很可能就會出現央視“劉翔受傷的右腳變成了左腳”這樣的尷尬。真實是對新聞最基本的要求,一個“失實”的報道,不僅會誤導受眾,更可能對我們媒體自身的形象、公信力產生巨大傷害。所以,新聞事實不容“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