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堅持“大是大非”問題上不動搖,就是要有目的地堅持對現(xiàn)實中“小是小非”問題的不斷改革,逐步地“積小善為大善”,積“小是”為“大是”。同時,要維護價值與原則所張揚的“大是”,就必須不斷地改革現(xiàn)實體制方面存在的“小弊小非”
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所引起的“社會轉型”,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個“巨型社會”的“和平轉型”,具有異乎尋常的艱巨性。這種“社會整體轉型”沒有先例、沒有參照物,一切只能是在摸索中奮然前行,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中國的“現(xiàn)實狀況”。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大是大非”觀念,能對中國的“現(xiàn)實狀況”和“未來走向”作出合理的解讀。
所謂“大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國是”。從長遠來說,中國的“國是”就是堅持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引導我們的“改革方向”,堅持改革不動搖,實現(xiàn)人民富裕、國家強盛及社會主義的長治久安。
逐步地“積小善為大善”,積“小是”為“大是”
在原則和價值上堅持“大是大非”,堅持用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堅持社會的公平正義,堅持人民的幸福與尊嚴,就要在現(xiàn)實中關注“小是小非”,堅持“改革”與社會主義原則和價值不相符合的“現(xiàn)實”,使我們的每一項小小的改革,都趨向于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趨向于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的“完美社會”。
對于現(xiàn)實狀況的認知與理解,是我們選擇改革路徑與方法的最根本的“現(xiàn)實依據(jù)”,也是我們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的長遠價值和基本原則的根本保證。正確的改革路徑選擇,源于對現(xiàn)實狀況的深刻而正確的認知與把握,源于對不合理的現(xiàn)實的持續(xù)不斷地修正與改革,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能有半點的僥幸心理。
因此,在堅持“大是大非”問題上不動搖,就是要有目的地堅持對現(xiàn)實中“小是小非”問題的不斷改革,逐步地“積小善為大善”,積“小是”為“大是”。通過社會改革的“零星工程”,逐步改正現(xiàn)實中存在的問題或“小非”,改革我們體制中明顯與社會主義價值與原則、與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不相符合的體制弊端,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才會一步一步地前進。
按照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或價值理念改革與發(fā)展社會主義事業(yè),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大是大非,就必須不斷地堅持對阻礙社會主義理想實現(xiàn)的、不合時宜的各種管理體制進行改革。30多年前,中國社會處于普遍“貧困狀態(tài)”,這種狀況不符合社會主義人民富裕的國家性質。我們積極探索和吸收了市場經濟體制這一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成果,把市場經濟體制變成了“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因素”,逐步推進和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實踐證明,正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這一重大改革措施,極大地維護和發(fā)展了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中國獲得了30多年的快速發(fā)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增強了國家的實力,提高了社會主義在全球的影響力。
目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在社會逐步走向富裕的同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fā)生了重要變化。由30多年前的“普遍貧困”變?yōu)楫斍暗摹吧鐣还龁栴}”加劇,這一“現(xiàn)實狀況”引發(fā)了大量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影響到社會主義的改革、發(fā)展與穩(wěn)定。這種狀況要求我們既要從“大是大非”著眼,深入研究社會主義的本質,用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和原則謀劃改革大局;又要求我們從“小是小非”著手,深入探討各種各樣的“體制弊端”,特別是造成新的社會不公正方面的體制弊端,本著對歷史負責、對國家與人民負責的精神,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和行政體制改革。
社會不公正是目前人民群眾反映較為強烈的問題,而這一問題的產生主要是由兩方面的“體制弊端”所引起的。一是社會財富分配體制不完善造成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社會貧富差距急速擴大所造成的;二是“公共權力運行不規(guī)范又缺乏監(jiān)督”所造成的。這兩個方面體制弊端的改革,必須按照社會主義的“公正與民主”的核心價值和發(fā)展目標來進行,逐步使“體制弊端”方面的“小非”改革,符合社會主義“公正與民主”的價值v7/E/wLjDOSsijNTVobSyLw/u5Zfkx587JJOq4mCIfg=和原則這一“大是”,把社會主義建設成一個“實現(xiàn)公平正義”的社會,實現(xiàn)“人民幸福與尊嚴”的社會。
我們知道,“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fā)展中的“貧富差距”拉大就更不是社會主義。特別是一些人的財富積累不是通過誠實的勞動,而是通過貪污腐敗、權錢勾結、權黑勾結、甚至巧取豪奪獲得的時候,整個社會的“心理”就會失去平衡,社會的基本誠信就會喪失,社會的怨氣甚至怒氣就會積累、疊加乃至發(fā)酵,就會從根本上動搖人們對社會主義價值與原則這一“大是”的信心。每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在這一點上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堅持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和行政體制改革,堅決消除“體制弊端”,維護好、發(fā)展好社會主義社會“公正與民主”的核心價值。
維護“大是”要去除“小非”
首先,要堅持社會主義公共權力的“公共性”原則。這一公共性原則的前提是“人民民主”,是人民在國家體制中的“主體性”地位。而要有效地實現(xiàn)這一原則,權力運行過程的公開透明是關鍵。因此,要堅持社會主義“公正與民主”的核心價值理念,就要在改革中去除“體制弊端”,建立權力運行過程的公開透明的體制機制,把權力攤在陽光下,防止權力暗箱操作所引起的“權力失去制約”及公共權力“私化”現(xiàn)象。
目前,對改革、發(fā)展與穩(wěn)定造成重大不良影響的體制機制弊端,主要是由于公共政策制定體制、干部人事選任體制、公共財政與預算體制等“政府過程”三大權力體制機制不透明所引起的。由于公開透明度不夠,社會公眾失去了政治民主參與渠道,為一些人利用“公權力”腐敗留下了空間。由于黨的干部也是人,基于“人性的弱點”使然,一些人必然會利用這一“公權力空間”大肆謀取個人利益、部門利益,明目張膽地拉幫結派搞“小圈子”、任人唯親。為了去除已經明顯存在的“體制弊端”,就要盡快出臺使公共權力公開透明的體制機制改革方面的措施,并在實踐中得到有效落實。
其次,要堅持完善對社會主義公共權力的民主監(jiān)督制度。公共權力的民主監(jiān)督是現(xiàn)代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實現(xiàn)人民群眾民主權利的根本體現(xiàn)。公共權力只有處于各級人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全面監(jiān)督之下,“權力持有者”才不會懈怠、傲慢乃至貪腐,公共權力的“公共性”才會得到維護,社會的公正和人民的尊嚴才有保證。
目前,執(zhí)政黨所面臨的“最大危險是腐敗”,這是對中國發(fā)展“現(xiàn)實”的正確判斷。而腐敗發(fā)生的根源是“用人腐敗”,特別是各級各類公共機構“一把手”事實上的“任命制”,導致“一把手權力過大又無監(jiān)督”的狀況持續(xù)發(fā)酵,腐敗狀況屢禁不止。
為了改變“一把手權力過大又無監(jiān)督”的狀況,從體制機制上搭建一個對權力“即時監(jiān)督”的制度平臺,就必須有效發(fā)揮各級“人代會”和“黨代會”的作用,改革這兩會的代表形成機制和工作機制,使其切實發(fā)揮對公共權力的“制度性監(jiān)督”作用。如盡快推行我們醞釀已久的兩會“代表常任制”、基層代表“直接選舉制”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級人大和黨代會切實發(fā)揮好對權力制度性的“日常監(jiān)督”作用。另外,要繼續(xù)拓展“讓人民批評政府”的輿論平臺,形成人大的制度性監(jiān)督和人民的社會監(jiān)督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監(jiān)督平臺,改善對權力監(jiān)督不到位、不及時的“體制弊端”。
總之,要堅持“大是大非”不動搖,就是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指導改革不動搖,追求“公正與民主”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tài)不動搖。而為了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我們就必須具有“社會主義的現(xiàn)實批判精神”,找出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的、與社會主義性質不相符合的“小是小非”或“體制弊端”,堅定地維護“公共權力的純潔性”,使社會主義的“現(xiàn)實王國”不斷地向“理想王國”邁進。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
責編/馬靜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