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在美國西海岸旅行,最后一段旅程是從舊金山到卡梅爾。我貪圖方便,看到酒店大堂有招攬散客的旅行社,便報名交費。第二天清晨,觀光巴士在美西一號公路上向南疾駛,我坐在前排和司機帕克聊天,才知道這個其貌不揚的年輕人竟是柏克萊加州大學機電碩士,畢業(yè)后留在舊金山。金融危機籠罩下的美國就業(yè)艱難,帕克到處求職碰壁,好不容易進入這家小旅行社,既當導游,又當司機,還負責散客接送和酒店預訂,忙得沒時間睡覺,更沒時間談戀愛。我問他一人做這么多工作,收入高不高?帕克不好意思地搖搖頭,過了很久才說:“Work is hard(工作艱難)!”
2005年,為了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剛從經(jīng)濟學專業(yè)畢業(yè)的美國青年丹尼爾·賽迪齊踏上長達四年的求職之路。丹尼爾的理想是進入一家體面的大公司,從事與專業(yè)相關的技術工作,但他連續(xù)面試了40多次,均被拒之門外。他得到的第一份工作是體育教練,接下來做過邊境巡檢員、公園巡邏員、婚禮籌備員、水文研究員,還做過秀臺模特、伐木工、挖掘工和擠奶工,但沒有哪一份工作能超過50天。2009年9月,丹尼爾在加州沿海公路上遭遇一場車禍,不得不辭掉他剛得到的第50份工作——倉庫保管員。從那以后,丹尼爾再也沒有出去找工作,他正嘗試著把自己坎坷的求職經(jīng)歷寫成一本書,讓其他求職者引以為鑒。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丹尼爾這樣因找不到理想工作而長期奔波在求職路上,有些人一出校門就得到一個又大又亮的鐵飯碗,但隨著心底對自由的追逐越來越強,辭掉工作奔上另一條道路。畢業(yè)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章麟就是這樣一個例子。2001年他被分配到某航空公司做空管員,這是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待遇好、薪金高。但是,他坐在空調(diào)房內(nèi),一顆心卻始終不安分,渴望過像飛鳥一樣無拘無束的生活。兩年后,章麟終于辭掉這份安逸的工作,成為一名全職觀鳥導游,帶領來華觀鳥的老外一年四季行走在灘涂、濕地,追尋候鳥的蹤跡。由于常年接觸鳥類,現(xiàn)在的章麟,已經(jīng)由觀鳥變成一名愛鳥、護鳥的環(huán)保人士。
由于環(huán)保的光環(huán),許多明星大腕都宣稱自己是環(huán)保主義者,但真正身體力行的人卻鳳毛麟角。好萊塢巨星萊昂納多·迪卡普利奧就是名副其實的環(huán)保先鋒。因為拍片萌生出保護自然景觀的意識后,萊昂納多對環(huán)保工作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精力,不僅設立動物保護基金,還植樹造林,對地球進行碳補償。他不購置私人飛機,也不使用汽油汽車,甚至不吃魚,不用塑料袋購物,被英國《衛(wèi)報》評為“可以拯救地球的50位重要環(huán)保人士”之一。
事實上,工作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選擇什么樣的工作完全取決于個人的意愿。原微軟高管約翰·伍德,曾擔任公司亞太地區(qū)事務總監(jiān)和中國地區(qū)開發(fā)總監(jiān),但他自愿放棄高薪,轉而為貧困國家的孩子籌建圖書館。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十幾年,數(shù)百萬的貧困兒童由此受益。
正如遠在舊金山的導游帕克所言,工作本身的確是一件艱辛事兒,但同時,任何一種工作都有它的樂趣和意義。工作其實就是耕耘自己的人生,耕耘的方式多種多樣,過程汗水淋漓,但工作著是美麗的——默默前行的時候,身后已經(jīng)開滿了鮮花。
?。P慶華薦自《心理周刊》)
責編:kats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