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彈帶
采用專利1168876
一戰(zhàn)后,美國機槍布制彈帶的研發(fā)工作主要由魯賽爾制造公司協(xié)同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完成。第一代M1917機槍布制彈帶采用了魯賽爾制造公司的專利技術(shù),其專利于1918年1月18日取得,專利號1168876。
M1917機槍布制彈帶為白色,由兩層布料制成,兩層布料在一定間隔處交叉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裝彈空間。但這種方法制成的彈帶不夠結(jié)實、緊致,槍彈不能緊緊地卡在彈帶里。該彈帶兩端分別由兩片錐形黃銅帶柄鉚合在一起,黃銅帶柄長114mm。彈帶上每隔25發(fā)裝彈印有數(shù)字標記,從“25”一直標記到“250”。直到1941年,這種布制彈帶一直是美軍機槍手的標準配備。
采用專利2061072
1933年,魯賽爾制造公司的J.亨德利發(fā)明了一種更具防滑性的新型彈帶,并于1936年11月17日獲得專利,專利號2061072。
新型彈帶其實是專利1168876的改良版,兩者帶柄長度相同,但改良版的特點是整條彈帶加工得比較平整,且彈帶非常緊致,能牢固地卡住槍彈。這種新型彈帶成為1930年代后期彈帶生產(chǎn)的標準。
采用短黃銅帶柄
后期改良版彈帶的黃銅帶柄由114mm縮短至81mm,自1942年1月開始生產(chǎn)。其帶柄上刻有“C3951”的編號,與彈帶上的編號一致;彈帶上印有魯賽爾制造公司的專利號“2 061 072”字樣,整條彈帶同樣每隔25發(fā)裝彈就印有數(shù)字標記,從“25”一直標記到“250”。
1942年初,有兩家公司生產(chǎn)這種彈帶——魯賽爾制造公司和斯徹麗格制造公司。這兩家公司生產(chǎn)的彈帶均采用斜紋面料。二者區(qū)別是,斯徹麗格制造公司生產(chǎn)的黃銅帶柄上有一個橢圓形的孔。
第二代彈帶
采用平紋面料
1942年初,平紋面料出現(xiàn)并迅速取代了斜紋面料。自此,由81mm長黃銅帶柄配置平紋面料的第二代勃朗寧機槍布制彈帶誕生了,當時至少有3家公司生產(chǎn),分別是魯賽爾制造公司、斯徹麗格制造公司和莫多克制造公司。其中,斯徹麗格制造公司生產(chǎn)的黃銅帶柄上依舊有橢圓形孔。
改用鋼制帶柄
1942年3月,由于黃銅原料稀缺,帶柄的用料由黃銅改為鋼制。鋼制帶柄強度高,不易變形,且其表面后來進行了不同的防銹處理,如發(fā)藍、鍍鋅、鍍鎘等。
這種81mm長的鋼制帶柄也呈錐形。在與彈袋組裝時,為了簡化先在彈帶上打釘孔,再將彈帶面料修剪成相應的錐形,最后將其鉚接的組裝程序,在1942年10月采用了一種新的鉚釘一體式帶柄,其最關鍵的改進是把兩個片狀鉚釘直接成型于帶柄上,然后將其鉤在彈帶的相應位置加以固定。后來,這種一體式帶柄成為彈帶的標準式樣。
1942年,莫多克制造公司推出了一種少有的帶柄樣品,其鉚釘與彈帶固定在一起的部分被制成與彈帶平行等寬的形狀,其上印有“C3951”的字樣以及“PAD PEND”(專利申請中)的標注。
1943年5月,鋼原料也變得稀缺起來,因此簡裝型彈帶開始大量生產(chǎn),這種彈帶取消了一端的帶柄,取而代之的是用縫合或膠粘的方法來防止其開線。
1943年中期,綠色面料取代了白色面料。魯賽爾制造公司和斯徹麗格制造公司在1942年早期生產(chǎn)的彈帶也被挑染成綠色。
生產(chǎn)數(shù)量驚人
最初,M1917機槍布制彈帶只由魯賽爾制造公司和斯徹麗格制造公司這兩家生產(chǎn)。1942年6月,除了這兩家公司外,還有5家生產(chǎn)商陸續(xù)投入。后來,越來越多的廠商加入進來。至1942年底,共有13家生產(chǎn)商加入。
1942年6~12月,美國軍械部還從英國托馬斯父子制造公司進口了489700件M1917機槍布制彈帶。這些彈帶上印著“G G 1942”和“S.C.C LTD”的標記。其中,字母“G”有可能代表生產(chǎn)月份為7月(G為字母表中第7個字母,故可能表示7月),而“S.C.C.LTD”印記并非托馬斯父子公司的名稱,只能說明托馬斯父子公司是這批產(chǎn)品的中間商了。
M1917機槍布制彈帶的產(chǎn)量相當驚人,從1942年1月到1944年5月,總共生產(chǎn)了2 828萬件。之后就停止生產(chǎn)了,直到1945年再次恢復生產(chǎn)。1945年5月又生產(chǎn)了1 120萬件。所以,共有將近4000萬件M1917機槍布制彈帶生產(chǎn)出來。
木制和金屬彈箱
二戰(zhàn)之前,裝載勃朗寧機槍布制彈帶的是帶金屬里襯的木箱,稱為M1917彈箱。這種木箱沿用了一戰(zhàn)時彈箱的典型設計,方形箱體,箱底兩邊均以45°角切割掉一小塊,以便掛在槍身上,箱體十分堅固耐用,直到1945年有些部隊還在使用這種彈箱。
需要提及的是,早期槍彈并沒有裝在彈帶上,而是20發(fā)裝入一個紙盒內(nèi),每個彈箱裝75盒。后期采用彈帶后,每個木制彈箱可裝5件250發(fā)彈帶。
1942年,美國加入二戰(zhàn)后,由于機槍用彈的需求量猛增,從而導致對M1917彈箱的采購量也大大增加。勃朗寧機槍配用的槍彈有普通彈、曳光彈和穿甲彈,而彈箱中往往會裝2種槍彈。為了快速識別彈箱中裝載的彈藥種類,生產(chǎn)廠家采用了一種有不同色條的識別系統(tǒng),主要為橫條和豎條,豎條繪在箱體的前后兩面,橫條位于箱體兩側(cè)凹槽手柄的正上方。紅色代表普通彈,綠色和黃色代表曳光彈,藍色和黃色代表穿甲彈。如果M1917彈鏈箱裝入了普通彈與曳光彈,那么其箱體外面會標識有紅黃綠色條;如果裝有穿甲彈與曳光彈,箱體外面則標識有藍黃綠色條。
后來,出現(xiàn)了金屬彈箱。通常在金屬彈箱表面印有黃色字體的印記,以此標識物品類別(口徑、彈種、數(shù)量、彈帶類型)以及包裝批號。金屬彈箱在1942年秋大量生產(chǎn),并在整個戰(zhàn)爭期間不斷進行改進。
由于裝箱的彈帶上的彈藥不止一種型號,因此需要在彈鏈箱上標記兩個以上的批號,再次裝箱時要標上再裝箱序列號以替代原始的序列號。再裝箱的序列號一般繪制在包裝箱外面,箱內(nèi)則插入一張再裝箱參考數(shù)據(jù)卡片,卡片上印有有關槍彈的多種信息。再裝箱序列號中含有“REPACKED LOT”的字樣,以及彈帶類型、序列號等,字母“B”或“L”分別代表Belted(布制)或Linked Metallic(金屬制)彈帶,序列號由進行再裝箱的組織編寫。
1945年早些時候,再裝箱序列號被直接印在彈帶上來代替插入箱內(nèi)的參考數(shù)據(jù)卡片。印在彈帶上的相應標記有“REPACKED LOT”字樣,緊隨其后的是批號。1945年中期,“REPACKED LOT”逐漸被“Functional Lot”所代替,并編寫一組全新序列批號。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