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追人,隔層紗;人追馬,隔重山——斯皮爾伯格用兩個半小時的《戰(zhàn)馬》再次向我們證明了這個道理。這部源自斯皮爾伯格對同名舞臺劇熱愛的電影,既不是《驢子巴爾塔扎爾》那類“藝術”悶片,也不是《豬寶貝》、《精靈鼠小弟》中動物開口說人話的童話電影,借用斯皮爾伯格的話,這是一部真實的電影。
跟幻想片比起來,《戰(zhàn)馬》的真實質感毋庸置疑,不過,影片的每一幀畫面、每一個音符都散發(fā)出精準的好萊塢式的商業(yè)考量和煽情路數的氣質,約翰?威廉姆斯的配樂和賈奴茲?卡明斯基的攝影完美詮釋了前數碼時代好萊塢的頂級水準——斯皮爾伯格有意把《戰(zhàn)馬》打造成一部隔絕最新電影科技的“復古片”,片中美輪美奐的自然場景甚至沒有絲毫CG電腦特效的功勞,演員也由毫無表演經驗的新人來挑大梁。
斯皮爾伯格努力讓《戰(zhàn)馬》呈現原生態(tài)。
但是,那些情感充沛、悠揚婉轉的背景交響樂實在太熟悉了,那些大仰角特寫、雪絮飄揚的場景設計實在太熟悉了,那些夕陽下的剪影、馬鬃飛舞的升格鏡頭實在太熟悉了,那些天降大雨、在泥濘中倔強張狂的橋段實在太熟悉了……如果你看過足夠多的好萊塢大片——甚至僅僅看過斯皮爾伯格的幾部代表作,就能從《戰(zhàn)馬》中找到千篇一律的手法?!稇?zhàn)馬》就是一篇斯氏的電影八股文,從劇情結構、人物設置、畫面構圖、音效剪輯等方面全方位詮釋這位大導演的瓷器活,從這個角度來看,《戰(zhàn)馬》跟斯皮爾伯格前一部作品《丁丁歷險記》非常相似,惟一的區(qū)別在于后者使用了最新的電影科技。
所以,《戰(zhàn)馬》是一本教科書,從前數碼時代的電影技法來看,這部電影渾然天成、無懈可擊,影片的每一道工序都可以為中國電影指點迷津。但它的“真實”也僅僅停留在非奇幻的類型層面,故事本身無疑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幾乎到處都有刻意的巧合和狗血的煽情片段。馬兒雖未開口說話,但其“智力”表現其實跟奇幻電影中的智能馬無異——兩次救下同伴的性命,在智商、情商和自我犧牲精神上都已超越普通人類,而小主人公最終和愛駒的重逢,也是個特別溫暖人心但不夠符合戲劇邏輯的大團圓。最糟糕的是,戰(zhàn)馬在顛沛流離中所遭遇的一個個支線人物,最后居然都成了似手未未存在過的過客。
斯皮爾伯格自己家就養(yǎng)馬,所以他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他曾對媒體表示,自己拍《戰(zhàn)馬》其實是為了拍人,是為了從馬身上反襯人的情感投射——從文藝理論上說,這才是動物敘事的根本主旨。伯格在《為何凝視動物》中說,人跟動物曾經有過漫長而悠久的緊密關系,而這種關系卻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永遠失落了?!稇?zhàn)馬》貌似重建了人與動物之間“愛與承諾”的紐帶,但究其根本,只是一個用好萊塢俗套包裹起來的空心童話,表面的重建無法掩飾本質的失落。
《戰(zhàn)馬》中,主人公對馬的感情無疑帶有某種孩子氣的偏執(zhí),不過這也再次證明斯皮爾伯格童心未老——《戰(zhàn)馬》跟《E.T.》其實是一回事兒,馬和外星人,都成為孩子們投射強烈個人感情并與成人世界相區(qū)隔的重要物件。我相信,人跟馬之間有著深厚的情感累積,但那不是《戰(zhàn)馬》所能表達的。
《桃姐》
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少爺羅杰與自幼照顧自己的家傭桃姐之間發(fā)生的一段溫暖的主仆情。本片斬獲第48屆金馬獎3項大獎,女主角葉德嫻摘得第68屆威尼斯影后桂冠。
導演: 許鞍華
主演: 葉德嫻 劉德華 秦海璐